入民国之清吏的态度与行动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由满清过渡而来,它的官僚阶层当然要以清末的官僚为基础。而处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面对天下大乱的形式,审时度势,于历史浮沉中或退或进,自有抉择,他们的抉择既可以反映时代更替的历史,也反映了各自之间不同的心理。
  【关键词】:民国;清吏;态度;行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议和一直绵延至1912年,直到2月,清帝退位,后来袁世凯成为大总统,满清民国的鼎革才逐渐完成。民国由满清过渡而来,它的官僚阶层当然要以清末的官僚为基础,而处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面对天下大乱的形式,审时度势,于历史浮沉中或退或进,自有抉择,他们的抉择既可以反映时代更替的历史,也反映了各自之间不同的心理。清吏于民国初年出仕与否,原因颇为复杂。出仕者,或是能以冷静的眼光看待时局,择木而栖;或是初出茅庐的热血少年,希望能凭借才干,抓住机会,急進仕途;或本是满清高官显吏,仍以官吏直接出仕民国;或是因各种关系得到如袁世凯等人的赏识、提拔,平步青云;或是袁氏旧属体系,自然为官。退隐者,或是屈从已老的年龄,不意再经宦海浮沉;或是忠于清室,以满清遗老自居;或是不齿袁氏所为,淡于仕途等等。各人之心理也因此可见。本文将以清末民国的官僚阶层为对象,试剖析时代更替之际的士大夫心理。
  一
  例如民国时期被称为“广济五杰”的饶汉祥,本是清末举人。他考入过京师大学堂,在福建学务所担任过视学近,其时不过二十来岁,而且颇有诗文之才。福建提学使姚文倬颇为赞赏,“览其诗文而异之,延之其家,授子女读。”[1]而正当在他年轻有为之际,亲历了辛亥之变,然而他抓住机会,投入黎元洪军政府幕,反而大有发挥。史料记载如下:
  “辛亥秋,黄陂建牙武昌,首以网络人才为亟务,一时宿儒名士闻风而集者众。祥方任财政司科员,拟一稿,科长掷诸地,祥不能堪,欲拂袖去。某太史器其才,白于黄陂曰‘共和初基,人才难得,吾鄂有似陆敬舆其人者,方屈为下僚,不求人知,人亦罕知之者,公盍罗致为己用?差比于晋公之于韩黎也。’黄陂大喜,礼延入幕。”[2]
  饶汉祥能积极投于黎元洪幕下,是渴求仕宦的名士的代表。尽管因被某科长看不起,意欲离开黎幕,但他追求仕途的意愿仍然可以看得出。这一类民初的青年俊杰,最需要一些人的提拔与赏誉,“某太史”正是饶汉祥的幕后贵人,至于这位太史与饶汉祥有无关系,关系如何,则是另当别论的事,我们应从中看到如果不是饶汉祥本身的才华使然,也不会得到幕后人的推荐。饶汉祥也因此得以大展拳脚,“祥居恒熟读宣集,所为公牍,摹拟略似,累为黄陂草长文,以电达天下,缠绵悱恻,哀感动人,大抵天下人所欲言而不敢言者,于是国人意响,不期集于江汉之间,黄陂声誉因以渐著,遂以祥领袖幕僚,荐授内务司长,擢省长。”[3]从这里我们看出了一个学生时代在清末,而仕途生涯发展于民国初年的积极入仕的青年形象,他们大抵上也属于新生的知识分子(虽在清末也有些许政治活动),支持革命,也看出了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统治者积极求才的动态,这类青年才俊在民初出仕是比较流行的。
  辛亥之年,如岑春煊这种识时务者大有人在,而以此又能牵出多少关系。比如春煊的旧部龙济光、陆荣廷这些人,在民国初年作为实力派,都很活跃,而如前清官吏张鸣岐这些人,又可以以“卑词厚币”与之结交,颇为玲珑,而获要职。张鸣岐仕于前清,因为妹夫夏淑清的关系颇受岑春煊倚重,岑评价他是“有胡林翼之谋,左宗棠之才”[4],对待他甚好,曾力荐他作广西巡抚。但张或许把官位看的太重,当出仕民初时,作风竟颇使人唏嘘。有人向袁世凯报张是岑的亲近,而袁世凯与岑春煊不和已久,袁世凯却评价他“有富贵之癖,不富贵不乐,倘宠以高官,畀以特权,其不叛岑而附吾者,可剜吾眸子。”[5]袁的评价是一针见血的,张名岐在民初也作了广西、广东的巡按,当1916丙辰之役时,岑春煊抗袁甚为卖力,劝说龙济光、张鸣岐举兵北伐,龙济光唯唯否否,而张鸣岐则是“正色拒之,密报于世凯,谓春煊谋乱。”[6]时代混乱之际,人心最易混乱,人心混乱在于人欲,人欲又并非不正常,所以这种动乱是最能考验人心的时刻,而能做到如岑春煊那样,已经颇为不易了。毕竟辛亥鼎沸,清政府的灭亡已是大局,假如此时期正值个人仕途生涯的起步期或关键期,他的选择或许不能简单归为是非功罪。
  程德全就更为果断,辛亥时期,他反正最先,投入革命党派,以清末江苏巡抚,摇身一变为民初江苏都督。政权变化、统治者变化,而如程德全这种地方大员,虽然官名也起变化,但官员仕途、政治生涯却得以延续,所以不欲断绝政治生涯的,不得不投身民国。在满清也是做官,在民国也是做官,在專制之下可以做官,在民主名下也能做官,所以就不要多问统治者是满清,是民国,政体是专制,是民主,官职是巡抚,是都督。除了做江苏地方要员,因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程德全被任命为内务总长,“日追随伟人之间,俨然以开国元勋自况”[7],辛亥革命时,程德全已是知天命之年,本是满清遗老,旦夕间为民国开国元勋,时代的变化,政权的更替使得人物的心理与行动也变得复杂,变得充满了变化。1913年的癸丑之役,程德全也参与了讨袁,等到败落时,又能先于一步密报袁世凯自己是被逼的,为宦之巧可见一斑。这只是为官的态度与作风方面,至于为官的政见、作法、政绩方面,则要另当别论。
  二
  而在动乱之际能坚持立场,忠心为主的也有,但这又是与各人的不同派别、不同主张、个人名利,还有其他因素密切相关的,这类官吏行动与心理也颇为复杂。
  以林绍年为例。按道理,林绍年没有做过民国的官,他只是清末的一个官僚,他的行为本可以不考虑在“入民国之清吏”这个行列,但他的心理却是可以反映这个时代更替之际的复杂的。林绍年是清末一开明官僚,主张宪政,在1906年入军机、做了邮传部侍郎后,参与了“预备立宪”,所以他是为清末的“新政”、“预备立宪”贡献了自己心血的。入军机前,他也是有着丰富的地方官经历,相继在广西、云南、贵州、山西做官,颇有政绩,得到了中央枢府鹿传霖和地方疆吏岑春煊的举荐,更是被慈禧太后称为“亮直清操”,入军机仅一年,其后又被外简为河南巡抚,在河南,“弹劾道府以下不职者近百人,将去,犹劾罢数十人”,对他人说“终不留为汴民害”[8],实在大快人心,其后又被召回中央。他其实也看到了清政府立宪的假意,当清政府正以立宪诏告天下,改官制、设内阁时,他告病回乡,退出了政坛,具体是在宣统二年,其时他已经近七十岁了,他辞官后一年,辛亥事起,清朝灭亡。所以像林绍年这种官吏,和前面的饶汉祥、岑春煊、程德全等人就不同了,一是年龄的不同,年龄是客观因素,二是同处复杂政局之中,宦海的心气也不同,心气不同则有进有退,林绍年则是在晚年想趋于平淡,至少是在清末民初动乱之际不意仕途。
  三
  因戊戌变法出名的康有为,有一定的政治才干,也渴望仕途,但他的仕途之路颇不如意。戊戌维新时期,施展政治拳脚不过百日,民初更是不如意。清朝覆亡,康有为回国后,拒绝了袁世凯封官的优待,不仕民国,他和袁世凯之间“宿怨未解”,自然不会到袁府为官。而当张勋在北京起事,“伪诏任百官,授有为弼德院副院长,大失所望,面斥勋不解政事。”[9]他认为张勋“不解政事”,更不用说张勋复辟仅是一场丑剧。康有为的仕途更多的反映了清末民初不同派别的士大夫之间的矛盾。和他的老师比起来,梁启超的仕途又不同。梁启超起初对袁世凯的优待也抱以置若罔闻的态度,回答袁说“非其时不仕,非其官不为”[10],只是在民间创建报刊,挥毫弄墨,议论币制。后来袁世凯欲起用他做币制局总裁,启超回答“不才之才,为无用之用”[11]。然而在1913年,梁启超还是参加了熊希龄组织的所谓“第一流内阁”。当袁世凯企图复辟时,梁启超终于看清了对方的面目,承认多年来“不惜竭吾才力,且牺牲一切,以谋辅翼袁氏”[12],所以撰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一文,讽刺袁世凯,继而投身到护国战争中,做了广东军务院的政务委员长。梁启超的仕途经历伴随着民初到北洋军阀时期复杂变换的政局。
  结语
  时代更替之际,因为政局的复杂,世事的难料,历史中的各人也进行了不同的抉择。有些满清大官僚顺利过渡到民国,风光依旧,而有些清吏则选择了留存自己的气节。且不论各人的选择,毕竟是各人之事,但动荡的时代给予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考验和各人的不同实践,将极大的影响着以后中国的这个阶层。
  注释:
  [1]陈赣一:《睇向斋秘录》(附二种),《逞臆谈·饶汉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1页。
  [2]同上,第101-102页。
  [3]同上,第102页。
  [4]同上,第122页。
  [5]同上,第123页。
  [6]同上,第123页。
  [7]同上,第134页。
  [8]同上,第138页。
  [9]同上,第109页。
  [10]同上,第111页。
  [11]同上,第111页。
  [12]同上,第110页。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萨加派因明在藏传因明发展历史中的地位与贡献,进一步分析了萨加因明的承上启下作用, 最后通过浅析萨加派的最著名的学者萨班的因明著作,讲述了萨班对藏传因明的贡献。  【关键词】:萨加派;萨班;藏传因明  第一章 萨加派的建立.  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三怙主
期刊
【摘要】:在乡村领域,中共革命对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领域亦产生十分明显的变化。文章立足于近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重点分析中共革命对乡村土地关系、政权交替、文化嬗变与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期较为正确地还原中共革命与近代乡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变动关系。  【关键词】:土地关系;政权演变;文化嬗变;  一、中共革命与土地关系的变迁  土地问题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社会历史斗争的基本内容之一。为
期刊
【摘要】:本篇论文以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学习过程中筛选的教学案例为基础,案例主要来源于本人与留學生交谈时出现的问题以及课上老师的教学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总结出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与反思  案例一:  学生来自日本,老师自编剧本,剧本时长在25分钟左右,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表演剧本,作为期末考察。  分析与反思:  本案例来自于课上老师放的一段视频
期刊
【摘要】:大学学生会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先进集体的代表,它坚持党的领导,并在党的指示下,團委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学生会同时紧紧围绕学校展开工作,通过开展创作比赛、文艺晚会、运动会,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以此达到提高自身能力,服务同学、促进全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校园氛围的目标。这个目标引导全校学生刻苦求学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要求。采用学分制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解决了学生因为创业而延迟毕业,从而不敢创业的心理。学分制转换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实施环境,这种教学管理理念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学分制;创新创业;职业院校  一、引言  应用型高职院校是面向区域经济,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
期刊
【摘要】: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是最为基本的五个环节,虽然说当前大学生在书面英语上表现不错,但是在口头英语上能力薄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就以学生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同时提出改进建议,旨在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真正做到学为所用。  【关键词】:英语口语;大学生;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英语口语难题现状  根据笔者的学习经验,结合前人的观点,认为当前大学生
期刊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國的文学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人们的文学视野更加开阔,而且人们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现阶段的文学视角,都在努力追寻更高的文学天空。但是从近代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学发展已经逐渐的走向了“情感时代”,文学的感性因素在不断地增强,理性因素在逐渐的流失,现代的人在思考文学的时候,没有相对准确的价值观,缺少了必要的理性分析,导致现
期刊
【摘要】:英语教育一直是国内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的学习之上。但是在英语的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其的冲突一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以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为例,近些年很多英语老师都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他们不具备向外宣传本民族文化以及跨国交流的能力,这已经影响到了高校英语教育的课程质量。所以说正确剖析这一现象的原
期刊
【摘要】:在东汉末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道家、佛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儒家思想的地位已经不如西汉那样稳固。《古诗十九首》受道家影响颇深,道家关注生命,追求精神自由,这些思想在《古诗十九首》之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对于生命的关注和追求及时行乐表现的最为深刻,也最為频繁。儒与道两种思想交织于诗歌之中,也必然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关键词】:生命意识,及时行乐,儒道矛盾  (一)强烈的生命意识
期刊
【摘要】: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观“包含着人的价值渴望与价值追求,构成人的内在动机,是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识结果。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是可以塑造、培养与提升的,幸福观体现、展示并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他们的幸福观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未来,也对我国的进步和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相关学科,对大学生幸福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