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观念不改路难行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dl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在中国一路坎坷的走了20年,却举步维艰,收效甚微。人们不禁反思:是什么阻碍了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本文试析造成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原因。
  关键词:素质教育概念;实施途径;素质结构;考试与教育关系
  
  素质教育在中国一路坎坷走了二十年,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导致其步履艰难的原因有三: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状态没达成共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的错误;对教育与考试关系认识不当。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分析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对素质教育认识模糊、错误
  
  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致素质教育概念泛滥,影响人们对素质教育正确的认识。下面有几种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回答:①素质教育就是“跑、唱、跳、琴、棋、书、画”的教育;②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1];④“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几种回答。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第一种回答:素质教育就是“跑、唱、跳、琴、棋、书、画”的教育。诚然,这种素质教育观是对教育本质的误解,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与能力,由此认为办课外兴趣小组、组织课外活动就是在实行素质教育。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科技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学校,教师、学生纷纷走出课堂,走进第二课堂。诚然,特长教育目的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某一特定方面素养的教育,它的对象是在某一方面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特长不过是素质中的一小部分。第二种回答: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这种回答看起来似乎比较全面,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全囊括在内了,可仔细分析,素质的全部内涵能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来概括吗?另一方面 “德”是什么?“智”是什么?“体”是什么?“美”又是什么?很多人(不光是教育实践者,恐怕还有一部分教育理论者)不甚明了。把“德”简单等同于品德教育,“智”等同于知识传授,“体”等同于体能训练的大有人在。暂且不说人们对德智体美内容认识上的偏差,德智体美四方面的素质只是素质结构的一部分而已,不能表达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第三种定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首先,这一定义免不了有对象、范围过小化之嫌。素质教育的实施仅局限于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就不要素质教育了吗?其次,教育,尤其是现代教育,其原来预设的目的都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只不过有些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原来的目标而已,这一概念虽然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但却没有揭示素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再次,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搞的教育不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所以这样的主观定义本身无法取得必要的规范性。第四种回答: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这种回答用未知概念来解释概念。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什么是素质?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哪些?都没有具体界定。这种模糊的同语反复的定义不可能使人获得新认识,更谈不上具有操作性。
  其实这几种素质教育定义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包括一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大部分教育实践工作者)对素质、教育及人的素质结构组成部分认识模糊、片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之处还在于:首先要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第一线的教学人员对素质及素质教育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人素质结构的组成部分准确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不会导致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结果是所有的人实施的都不是素质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究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素质,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之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是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等要素的综合。它是决定主体活动的功能、状况及其质量的内在因素,是保持人同一性的基本原因[3]。专家指出人的素质结构是由3G(三个球形结构)组成,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认知因素构成。其中知识结构:由信息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经验和技能四部分组成,知识性知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到“工具”的作用。能力结构:由二维因素组成,一是内容维度,包括空间、语言、数字和行为四个方面。二是操作维度,包括感知、记忆、分析、综合、评价五个方面。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个体知识具有运作和操作的功能。非认知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大方面。而认知因素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起“指挥、调控”作用[4]。
  从素质的定义及素质结构所的内涵中我们发现:素质是一个整体、综合的概念,是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等要素的综合,包含着素质结构的方方面面,不可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能够概括它的内涵,表达它的全部内容。
  
  二、实施素质教育途径、方法错误
  
  1.利用特长教育、课外活动、课外兴趣小组实施素质教育
  人们总是用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联系,与知识讲授方式相统一。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搞素质教育应该抛弃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知识传授方式。于是,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从校内、课内移到了校外、课外。特长教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成了培养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上级部门检查素质教育也只看文艺汇报演出、课外活动、才艺展示。把发展学生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并成为中考的优录条件。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全体受教育者在知、能、情、意、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自我、战胜自我的意识与能力;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各方面和谐、健康发展。而特长教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是从以受教育者个体潜能为前提,开发、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使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专,它既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也不是以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提高为目的。再者,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在课堂,学习最多的是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素质提高影响最大的还是教师。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素质教育只有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课堂才算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2.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寄托在选修课、研究性学习上
  素质教育在中国走了二十年,但情况却不容乐观,应试教育在一些地方上演越来越烈、学生高分低能、学生动手能力差、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一如既往,丝毫不减当年。教育理论专家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积极研究对策,寄希望于教育模式的改变。其中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是目前在中学教育中大力推广、实施的措施之一。尝试通过开展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我们认为:选修课只是一种选课的形式,虽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质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使某一方面得到发展、提高。但如同特长教育一样,它只是一种外在的手段,选课本身并不能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选修课要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还必须借助于教师、课程、课堂。它隶属于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也可以组织研究性学习,课外活动也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安排一门“研究性”课程,充其量也只能算改进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也应该走进课堂。其实,课堂教学与选修课及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附,毛将存焉?素质教育不走进课堂,谈何素质教育?
  3.用割裂的方法实施素质教育
  人们总是用相对割裂、分离的哲学观来看待素质教育,导致了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实施过程的相对分离。最典型的做法是要提高哪方面的素质就开设哪些课。素质教育是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于是学校就开出了德育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素质教育也应该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能力,于是乎就开了活动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群”。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于是开出了体育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语言方面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说话、听话的能力。数学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于是,德、智、体、美、群都有相应的课程来培养,以为这些课程的全面实施就保证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殊不知,素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人的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系统的方法去实施。1 1的简单拼凑法决不能拼凑出一个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英才。
  
  三、素质教育与考试关系处理不当
  
  当把脉南京市“高考之痛”时,似乎总有一个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南京市实施的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导致了南京“高考之痛”。于是,人们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认为搞素质教育就应该取消高考,不取消高考素质教育路难行。
  很多人认为素质教育会影响高考成绩。原因是:①素质教育重视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培养,而高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应试能力;②搞素质教育,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学生把一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到素质教育课、第二课堂上,用来学习基础知识时间太少。
  素质教育为何会影响高考成绩?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非认识因素。如果真正实施的是素质教育,用的是正确的途径与方法,学生的知、情、意发展了、能力提高了,还怕考试?再说,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与素质教育不矛盾,素质教育同样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对于第二种看法,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时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没有必然联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样也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它们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学习时间多,并不一定等于学习效果就好,学习时间少并不代表学习效果差。教育,关键不是看时间,而是效果与质量。南通教育的成功就是素质教育与争创高考佳绩不矛盾的典型。南通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与家庭作业时间,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每天不超过6小时,初中学生不超过7小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一、二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1.5小时以内。但却创造了参考人数不到全省十分之一,但600分以上人数却占了全省近20%,总均分高出全省40多分,清华大学的录取人数占了全省计划数的37.8%的佳绩[5]。
  当然, 由于考试过度强调人才甄别与选拔功能,导致了考试领导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发生,阻碍了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但这并不等于说搞素质教育就要取消考试。就其本质而言,考试是一种有目的、有对象的考核和检测手段[6]。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可以检测学校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督促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教育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1997-9-2.
  [3]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佟庆伟,秋实. 个体素质结构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 http://jsnews.jschina.com.cn.2007-5-17.
  [6]黄鸣译.[英]罗伯特·蒙哥马利著.考试的新探索 [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其他文献
作为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必须读懂学生,要想将班级的管理举措落实到位,并深入人心、收到效果,就要克服学生心理上的一种“无言的抵抗”——心理抵触。  高三财会班已组班几个月了,由于本班是高二三个班组合起来的新班级,学生的凝聚力还不够强,常因不满意、不同意、不高兴、不舒畅而闹抵触情绪。读懂了学生的抵触心理,工作起来才会轻松自如、事半功倍。    一、抵触,是无言的反抗    “每周轮换一次座位”的
据悉,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学生都有上早读的习惯,尤其是在初中,每天半小时左右的早读更是必不可缺的一课。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早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愿读、乐读、又会读呢?下面,本人就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早读让学生精神抖擞——名人名言激励    “No pains,n
摘 要:在初中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行的“科学课”,是由以前初中阶段的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整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此项改革旨在超越学科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的融合与互通,这必然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对“科学课”教学有效方法进行一些探讨。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运用知识迁移,这不但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会质疑;知识迁移;减轻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其中,诊断与改善是目标和方向,激励是方法与手段,可见激励性评价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善于通过激励性教学评价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学生的音乐自信心、表现力,让激励成为音乐课堂最美的音符。文章探讨了激励性评价的实施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音乐教学中激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问题明显地暴露出来,这导致体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不能很好完成,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实施问题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的要求, 提出了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    体育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配合来进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交往,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只有和谐才能发展,只有和谐才能进步,只有和谐才能实现终极突破。学校发展也是如此。我校是一所城镇发展中的学校,没有名校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积淀,各方面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为把学校建成“文明和谐的校园,积极向上的学园,现代信息的教园,学生成长的乐园”,我们以学校发展为目标,以教师发展为纽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加强队伍建设,发挥校长“精神源”的垂范作用,建设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领导
摘 要:小古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小古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读懂小古文,积累小古文并爱上小古文,需要从儿童视角出发,构建高效的“生本课堂”即“古风小课堂”,教师以此为抓手,扎实地通过一读、二补、三想、四评、五链接的策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并形成小古文阅读学习经验,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古文;品读;补充;联想;评价;链接;支架  中圖分类号:G623.2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小学作文能力的训练,却一直是老师们最头痛的事情。  对种种写作困难,许多老师束手无策。如何使学生会写作文、爱写作文,并且写得生动、写得具体是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关键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提高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而提高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正确的
一、隐喻理论简介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 “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在国外,隐喻现象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的隐喻研究把它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后来Richards 突破了传统的隐喻观,建立了隐喻和思想行为的关联。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G.Lakoff和M.Johnson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
[案例一]  《蜗牛的奖杯》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教师由猜有关蜗牛的谜语导入新课,在出示蜗牛图片,板书“蜗牛”两字后捧出一个纸做的奖杯。  师:教师手里有什么?  生:奖杯。  师:请你用一句话完整地说出来。  生:老师手里有一个奖杯。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奖杯?  生:这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奖杯。  生:这是一个精美的奖杯。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奖杯呢?  生:本领大的人才能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