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行的“科学课”,是由以前初中阶段的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整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此项改革旨在超越学科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的融合与互通,这必然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对“科学课”教学有效方法进行一些探讨。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运用知识迁移,这不但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会质疑;知识迁移;减轻课业负担
在初中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行的“科学课”,是由以前初中阶段的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整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此项改革旨在超越学科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的融合与互通,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 学会质疑,达到促进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老师既定的、明了的讲义下,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问生答,互相应和”,这种课堂气氛看似和谐,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不自觉地受到了老师的限制,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应急功近利,只满足于学生把知识都“学会”,而要引导学生“会学”。尤其是自然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方法,而探索的动力就是存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教师应留出课堂空间,激发学生的质疑,容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找到分析问题、排解疑难的科学方法,最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达到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
二、 运用知识迁移法,为顺利到达“知识彼岸”奠定基础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何将迁移规律有效地运用于科学教学,使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并能在新情况中获得知识、解决难题,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在气体制取收集的复习中,教师回忆了实验室用H2O制氧气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气体方法后,可以问学生还有什么气体也可用此装置。在回忆了KMnO4制取氧气的方法后,教师可以介绍氨气制取所需的药品和条件,以及氨气的一些物理性质,问学生氨气应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和收集。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迁移,可以减轻记忆过多知识的麻烦。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
迁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目的。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科学课”反映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渗透,通过学科之间的横向迁移和学科内部的纵向迁移,不但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同时也降低了新知识的教学难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拓宽和加深,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讲力的平衡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融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科学,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回顾所学的“方法”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对相关几种解法进行归纳解答。一题多练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增加解题经验和巩固知识。另外,一题多变是通过改变一道原有例题的已知条件、设问角度、解题目标等,得到一道“新”题目。题目要求变了,解题思路、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达到提高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程度、开阔视野、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灵活性思维的目的,这就是运用知识迁移法的结果。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其实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仅是本人愚见。让学生学会质疑,运用知识迁移法学习,对减负提质以及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保罗·D·埃金(美).课堂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7.
[2] 郑学裕.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化学教学,1995,(11).
[3] 李让民.新课程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1).
关键词:学会质疑;知识迁移;减轻课业负担
在初中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行的“科学课”,是由以前初中阶段的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整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此项改革旨在超越学科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的融合与互通,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 学会质疑,达到促进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老师既定的、明了的讲义下,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问生答,互相应和”,这种课堂气氛看似和谐,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不自觉地受到了老师的限制,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应急功近利,只满足于学生把知识都“学会”,而要引导学生“会学”。尤其是自然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方法,而探索的动力就是存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教师应留出课堂空间,激发学生的质疑,容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找到分析问题、排解疑难的科学方法,最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达到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
二、 运用知识迁移法,为顺利到达“知识彼岸”奠定基础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何将迁移规律有效地运用于科学教学,使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并能在新情况中获得知识、解决难题,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在气体制取收集的复习中,教师回忆了实验室用H2O制氧气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气体方法后,可以问学生还有什么气体也可用此装置。在回忆了KMnO4制取氧气的方法后,教师可以介绍氨气制取所需的药品和条件,以及氨气的一些物理性质,问学生氨气应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和收集。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迁移,可以减轻记忆过多知识的麻烦。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
迁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目的。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科学课”反映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渗透,通过学科之间的横向迁移和学科内部的纵向迁移,不但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同时也降低了新知识的教学难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拓宽和加深,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讲力的平衡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融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科学,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回顾所学的“方法”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对相关几种解法进行归纳解答。一题多练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增加解题经验和巩固知识。另外,一题多变是通过改变一道原有例题的已知条件、设问角度、解题目标等,得到一道“新”题目。题目要求变了,解题思路、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达到提高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程度、开阔视野、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灵活性思维的目的,这就是运用知识迁移法的结果。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其实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仅是本人愚见。让学生学会质疑,运用知识迁移法学习,对减负提质以及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保罗·D·埃金(美).课堂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7.
[2] 郑学裕.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化学教学,1995,(11).
[3] 李让民.新课程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