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尔寿先生(1916—2012)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江苏东台。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重庆)地理系,先在重庆国立二中高中部任教,后任中央大学地理系助教兼修研究生。抗战胜利后,回沪省亲,在上海临时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附中等校任教,加入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中小学教师协会。上海解放后,参加接管并任上海市立格致中学校长。1953年调中央教育部教学指导司,主持制订全国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工作。1954年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地理编辑室副主任,负责新的全国通用中小学地理教材的编辑工作。文革中下放到内蒙古,近二十年。1978年调回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任人教社地理编辑室主任、编审。1991年被聘为人教社咨询委员。
著作有《重庆都市地理》②、《国都位置与地理中心》③、《中国地理概论》④、《新世界地理》⑤、《地理教育与地理国情》⑥等。1981—1992年,先后主编全国通用的高中《地理》新教科书,与吴履平共同主编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科书,这两套教科书均获得中国出版者协会和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评奖”一等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对有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2004年,荣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陈先生曾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编纂委员兼总卷主编等工作。
一、全面谋划,开辟格致新气象
新中国建立之初,陈先生担任格致中学校长,使命艰巨而复杂。以陈先生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团队,一方面努力肃清旧体制诸多陈迹弊端,另一方面配合思想改造、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积极探索和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新思想、新秩序。
第一,多渠道聘请教师,夯实师资队伍,奠定学校发展基石。在地理学科方面,邀请了一批造诣很深的地理学家,如后来的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卢村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今昔等。精彩的地理课堂燃起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情,鼓励了众多毕业生报考地学专业,成为我国地球科学的骨干人才,如原地矿部副部长张宏仁、汪品先院士、陈联寿院士等。第二,每周一次在大礼堂给学生上周会课,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等时政,这样的政治教育富感染力,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有效地配合了国家建设。第三,诚信教导,端正学风,弘扬“靠真知实学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校园正气。如组织全校性的“荣誉考试”,引导学生考试不作弊,做事不作假,进一步上升为“对祖国保证忠诚”的理念。这种诚信教导成为格致学生贯穿一生的指路明灯。第四,扩大教学规模,兼收女生,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女生开放。第五,创办夜中学,兼任校长,帮助大批失学青年、学徒、小职员提高政治、文化素质。
二、地理课程是学校核心课程之一,不可削弱
核心课程是一个人打造思想和文化基础的基础,学好终生受用。地理是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教授学生终生有用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知识,透过典型区域和乡土区域的考察,训练全方位多侧面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资源开发,国土整治,环境保护,人口调控,城乡规划,甚至探星登月等,这些科学文化的知识基础,都在地理课程中。在如今发展仍不平衡的信息社会,地理课程有着巨大的育人作用,直接关乎美丽中国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重视地理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学科建设,是陈先生终生为之奋斗、历经波折不悔的信念,先生一生与地理教育结下“生死与共”的深厚情感。“地理教育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教学计划中,有无地理课程的设置,这是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存在价值的前提。”“地理是对青少年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一样,是中小学教育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⑦
1957年,学校课程设置出现变故,高中阶段地理课被全部取消,初中“自然地理”部分被砍掉。在当时严峻的政治气候下,陈先生不计个人得失,受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地理学会委托,汇总全国各地师生和地理学界专家们的意见,向教育部反映。结果被错划成“有言论有行动”的右派。1959年下放到内蒙古,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任普通编辑,直到1978年返回京城。
从1993年开始,北京与全国相继在高考中取消地理科目。事实证明,这个举措不仅没有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素质,影响地理教师的生存和职业发展。陈先生再次“仗剑出击”,像50年代一样,联合众多地学界的专家和院士上书有关部门⑧⑨,多方奔走呼吁。最终,教育部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在1999年高考中恢复地理科目,使中学地理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稳定,给广大中学地理老师吃了一颗定心丸。
离休以后,陈先生仍然关注着地理课程的发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于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的一些新观点,他认真学习却并不盲从。改革中好的做法,他拍手称好,对存在的问题也大胆质疑。例如,对比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和1990年版《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修订本)》,旧纲以地球圈层结构科学体系为依据,分为宇宙、大气、水、地壳、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系统为教学单元,新纲代之以“四个环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他认为这一改革措施值得商榷⑩,与教学目的不符,不能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一建议被修订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采纳。关于新课程改革破除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等提法,陈先生认为改革立错了靶子,存在着极端化或漠视历史的倾向{11},应予以纠正,他的主张在2011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这年他93岁。
三、贯彻人地关系主线,把握地理教育主旋律
陈先生淡泊名利,所任最高行政职务只是人教社地理编辑室主任。但是,在国家地理基础教育的统筹工作中,他却是一位难得的领导者,因为他具备常人少有的前瞻意识、学术勇气和大局眼光{12}。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历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虽然其中心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转化,但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万变不离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这个宗旨。民国时期,贯穿中小学地理课本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往往以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解释文化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解放初,陈先生在主持制定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编制中小学地理课本时,自觉地远离“决定论”的弊端,注意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新中国建设成就。
改革开放初,对外交流加强。1980年,中国地理学会派出李旭旦、王乃梁、吴传钧等赴日本东京参加国际地理学大会。会后,在与老同学吴传钧的交流中,陈先生敏锐地意识到当时国际地理学界兴起的“人地协调”理念,对于中学地理教育有着宝贵的价值。于是,他在草拟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主编高中地理课本时,首次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构成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在这一点上,国内中学地理教育与大学地理教育几乎是同步展开,毫不落伍。这套高质量的高中地理课本也一直沿用到21世纪初,至今仍是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参考用书。
四、创立中国四大区域划分方案,切实减轻学习负担
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启动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陈先生领衔制定《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并主编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以往讲授中国区域地理,一般以各省级行政区为单元,或稍加组合分成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等八个大的区域来讲述(如1978年、1980年、1986年、1990年版初中地理教学大纲{13}),这样的做法记述地理事实多,规律性内容不能很好展现。
为了进一步删繁就简,便于教学,陈先生以他深厚的学养和胆识,大胆创设了“四大区域”划分法。他将中国科学院黄秉维院士等人划分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这三大自然区{14}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将全国分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5}进行讲述,突出区域特点,便于总结规律,教学效果良好。这种源于中学地理课本的“四大区域”划分法,后来逐渐在地理学界、地理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可。
陈先生认为,学习地理主要是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懂得学习地理的方法。当然,学习地理也必须记住一定数量的地名,知道一些重要国家的地理特征。但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学生去背诵、记忆大量的地名和国家地理知识。因此,陈先生主张,确定教学内容要按初中教学计划对地理的要求和学生年龄及生理、心理特征,加以选择;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讲求实效,广度和深度要适当。为此,在编制1992年版《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和人教版教材时,陈先生建议将必须记住的中外地理重要地名由2 200多个缩减到600多个,将世界地理单独讲授的国家由41个精简到16个。这样的处理,大大减轻了教学难度,易为大多数师生接受。
五、课本写话,寓思想情感教育于知能训练中
在旧式的教育中,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分家的。因为旧时的语文教育是以应付科举考试为主要目的,因此许多做法都是从念文言文和写文言文的需要出发,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古人很少注意到说话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在民国时期就提倡要重视说话的训练,将口语和书面语看成同一性质的活动,即是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用嘴说话叫做说话,用笔说话叫做写文章。”“话怎么说,笔就照着话怎么写,写得好就是要写‘加了工的话’,要‘用全国人通用的话写’”{16}。叶圣陶担任人教社首任社长后,也要求各个学科的编辑在编辑课本时应注意语言通俗,言文一致,让孩子通过阅读课文,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得到训练与提升。
50年代初,陈先生在编写小学地理课本时,就非常注意语言的运用,自觉响应叶老的主张。地理课本不同于语文课本,但陈先生在铺陈地理景观时,不仅力求语言直观,通俗易懂,充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而且做到流畅生动,充满丰富的感情,以提高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例如,描写东北大平原的春季和夏季的景色,“四月以后,太阳渐渐升得高了,阳光照暖了大地,冰雪融化了,河水开始流动起来。在未开垦的草原上,很快就长满了嫩绿的青草和种种的开花植物。从五月到九月,草原上的景色非常美丽,黄色的金盏花,白色的野芍药,在空气里发散着香味儿。”{17}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中的最重要部分,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这些最重要的和语言最生动丰富的内容来朗诵,通过朗诵来巩固地理知识和达到课文的教学目的{18}。试想,学生在朗诵这段优美而形象化的语言时,脑海中会显现出一幅东北大平原春季和夏季景色的图画,这的确令人心向往之。
编写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时,陈先生也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和生动。例如,状写地球村的概念,“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等幻想,都成为现实。信息时代的世界,人们的活动范围空前加大,旅行或传递信息所需要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人类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讲到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在世界某一地区发生的事情,并不只是影响本地区,而是会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某工业区向空气中排放的有害废气,可以随气流转移到数百、数千千米以外的上空,然后伴随雨、雪下降,形成酸雨、酸雾等,对森林、动植物和人体的健康,以及建筑物造成极大的危害。像北欧芬兰和加拿大东南部所降的酸雨,就是西欧、美国东部工厂排放的废气所造成的。”{19}这样的语言,可以供老师作为讲解的楔子,可以作为讲解的小结或总结,也可以与讲解相互发挥,相互印证,增强讲解力量。
六、注重双基,以课程发展引导教学改革
陈先生认为,地理教学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论和幻想。”{20}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性知识并形成系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知识迁移。 地理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其能力,特别是运用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研究和表达地理事物,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去实地观察、调查并探究问题,即加强动手和动脑等实践活动。在读图和用图基本训练要求方面,陈先生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分读图和用图、形成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观念和探索其分布规律、在填充图上准确填记重要地名、说明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绘图能力、简单统计图表的绘制和运用、观察实习实验、理论联系实际、自学能力、计算能力等方面予以详细说明{21}。
20世纪90年代初,陈先生主持编写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他从我国国情出发,基于人教社40多年编写地理教材经验,借鉴并吸收外国和港台地区地理教材优点,大胆创新,对初中地理教材作了多方面改革,其经验和做法至今仍是引领中国地理教材编写的旗杆。例如,建构了由整体到部分,由系统到区域,由宏观到微观的新的教材知识结构{22},具体为初一学习地球地图、世界地理概论、世界区域地理和主要国家地理,以及“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结束;初二学习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以“中国在世界中”结束。这一先世界后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重的知识结构,既与小学社会课先中国后世界的知识结构相辅相成,而不重复,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使学生有可能比较宏观地认识世界,然后较为深入地学习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系统而深入地认识地理国情和乡情。
在教材体例结构方面,陈先生从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出发,做了多方面改革创新。①陈述式课文中穿插“想一想”“做一做”“读图”等栏目,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双边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将课文的呈现形式由以往单一的叙述式改为多样化,或以问题引入,如“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23}”,“我们生活在天上还是地上”等,或以诗词引入,或从生活实际入手。③使图像成为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幅增加图像的篇幅和内容,加强教材的直观性。这套教材推出后,广受好评,有效提高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
七、以地为生,大力宏扬地理教育价值
陈先生晚年密切关注国家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状况,其睿智的大脑不时闪烁着新的思想火花。例如,他积其毕生功力创造性地提出“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24},以与史学界的“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立论并列,并在不同场合大力宣传。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并倚靠地球恩赐的空间和资源而生存与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还没有能力或机遇找到另外一颗宜居星球。荒漠化,污染,全球变暖,社会不公,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时时在挑战我们的小康梦想。“以地为生……”寥寥数语,将复杂的人地关系进行了高度提炼,透过地理教育,足以唤起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珍惜和对环境的保护。▲
注释:
①本文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得到韦志榕编审的指正,谨致谢忱.
②载《地理学报》,1943,10(2):114-138.
③载(重庆)《大公报》1943年9月16日国防周刊7卷4期.
④何敏求,陈尔寿,程璐(1946)中国地理概论.重庆:正中书局.
⑤陈尔寿,卢村禾(1949)新世界地理.上海:新中国联合出版社.
⑥陈尔寿(1998)地理教育与地理国情.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⑦陈尔寿,吴履平(1980)从国内外经验中,探索改革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途径.武汉: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
⑧陈尔寿(1993)高考是否应考地理之我见.上海:地理教学,第1期.
⑨褚亚平,陈尔寿等(1995)高考取消地理、生物科目不符合国家意志,不利于中学教学.西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第5期.
⑩陈尔寿(2002)对高中地理新大纲(试验修订本)自然地理部分“四个环境”知识结构的商榷.西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第2期.
{11} 陈尔寿(2008)对地理课程“学科中心”“知识本位”问题的商榷.重庆:地理教育,第2期.
{12}任宣(2012)陈尔寿:毕生挚爱地理教育.中国新闻出版报,8月3日.
{13}1986年、1990年版教学大纲规定,大纲中所列的8个区域,除首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区和学校所在地的区域作为必授内容外,其它区域供教师选授和学生自学.
{14}见国家教委于1988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
{15}见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
{16}叶圣陶(1994:297)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7}陈尔寿等(1954)高级小学地理课本(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8}陈桥驿(1955)地理课本中的语言和图画.北京:小学教育通讯.
{19}陈尔寿,吴履平主编(1991:97,10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地理(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陈尔寿(2008)对地理课程“学科中心”“知识本位”问题的商榷.重庆:地理教育,第2期.
{21}陈尔寿(1987)加强地理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北京: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
{22}陈尔寿(1993)加强全球观念和国情教育.北京:人民教育,第7、8期.
{23}陈尔寿,吴履平主编(1991:60)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 地理(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4}陈尔寿(2003)序:树立“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载《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理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著作有《重庆都市地理》②、《国都位置与地理中心》③、《中国地理概论》④、《新世界地理》⑤、《地理教育与地理国情》⑥等。1981—1992年,先后主编全国通用的高中《地理》新教科书,与吴履平共同主编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科书,这两套教科书均获得中国出版者协会和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评奖”一等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对有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2004年,荣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陈先生曾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编纂委员兼总卷主编等工作。
一、全面谋划,开辟格致新气象
新中国建立之初,陈先生担任格致中学校长,使命艰巨而复杂。以陈先生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团队,一方面努力肃清旧体制诸多陈迹弊端,另一方面配合思想改造、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积极探索和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新思想、新秩序。
第一,多渠道聘请教师,夯实师资队伍,奠定学校发展基石。在地理学科方面,邀请了一批造诣很深的地理学家,如后来的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卢村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今昔等。精彩的地理课堂燃起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情,鼓励了众多毕业生报考地学专业,成为我国地球科学的骨干人才,如原地矿部副部长张宏仁、汪品先院士、陈联寿院士等。第二,每周一次在大礼堂给学生上周会课,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等时政,这样的政治教育富感染力,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有效地配合了国家建设。第三,诚信教导,端正学风,弘扬“靠真知实学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校园正气。如组织全校性的“荣誉考试”,引导学生考试不作弊,做事不作假,进一步上升为“对祖国保证忠诚”的理念。这种诚信教导成为格致学生贯穿一生的指路明灯。第四,扩大教学规模,兼收女生,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女生开放。第五,创办夜中学,兼任校长,帮助大批失学青年、学徒、小职员提高政治、文化素质。
二、地理课程是学校核心课程之一,不可削弱
核心课程是一个人打造思想和文化基础的基础,学好终生受用。地理是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教授学生终生有用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知识,透过典型区域和乡土区域的考察,训练全方位多侧面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资源开发,国土整治,环境保护,人口调控,城乡规划,甚至探星登月等,这些科学文化的知识基础,都在地理课程中。在如今发展仍不平衡的信息社会,地理课程有着巨大的育人作用,直接关乎美丽中国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重视地理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学科建设,是陈先生终生为之奋斗、历经波折不悔的信念,先生一生与地理教育结下“生死与共”的深厚情感。“地理教育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教学计划中,有无地理课程的设置,这是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存在价值的前提。”“地理是对青少年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一样,是中小学教育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⑦
1957年,学校课程设置出现变故,高中阶段地理课被全部取消,初中“自然地理”部分被砍掉。在当时严峻的政治气候下,陈先生不计个人得失,受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地理学会委托,汇总全国各地师生和地理学界专家们的意见,向教育部反映。结果被错划成“有言论有行动”的右派。1959年下放到内蒙古,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任普通编辑,直到1978年返回京城。
从1993年开始,北京与全国相继在高考中取消地理科目。事实证明,这个举措不仅没有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素质,影响地理教师的生存和职业发展。陈先生再次“仗剑出击”,像50年代一样,联合众多地学界的专家和院士上书有关部门⑧⑨,多方奔走呼吁。最终,教育部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在1999年高考中恢复地理科目,使中学地理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稳定,给广大中学地理老师吃了一颗定心丸。
离休以后,陈先生仍然关注着地理课程的发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于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的一些新观点,他认真学习却并不盲从。改革中好的做法,他拍手称好,对存在的问题也大胆质疑。例如,对比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和1990年版《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修订本)》,旧纲以地球圈层结构科学体系为依据,分为宇宙、大气、水、地壳、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系统为教学单元,新纲代之以“四个环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他认为这一改革措施值得商榷⑩,与教学目的不符,不能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一建议被修订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采纳。关于新课程改革破除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等提法,陈先生认为改革立错了靶子,存在着极端化或漠视历史的倾向{11},应予以纠正,他的主张在2011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这年他93岁。
三、贯彻人地关系主线,把握地理教育主旋律
陈先生淡泊名利,所任最高行政职务只是人教社地理编辑室主任。但是,在国家地理基础教育的统筹工作中,他却是一位难得的领导者,因为他具备常人少有的前瞻意识、学术勇气和大局眼光{12}。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历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虽然其中心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转化,但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万变不离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这个宗旨。民国时期,贯穿中小学地理课本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往往以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解释文化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解放初,陈先生在主持制定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编制中小学地理课本时,自觉地远离“决定论”的弊端,注意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新中国建设成就。
改革开放初,对外交流加强。1980年,中国地理学会派出李旭旦、王乃梁、吴传钧等赴日本东京参加国际地理学大会。会后,在与老同学吴传钧的交流中,陈先生敏锐地意识到当时国际地理学界兴起的“人地协调”理念,对于中学地理教育有着宝贵的价值。于是,他在草拟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主编高中地理课本时,首次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构成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在这一点上,国内中学地理教育与大学地理教育几乎是同步展开,毫不落伍。这套高质量的高中地理课本也一直沿用到21世纪初,至今仍是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参考用书。
四、创立中国四大区域划分方案,切实减轻学习负担
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启动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陈先生领衔制定《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并主编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以往讲授中国区域地理,一般以各省级行政区为单元,或稍加组合分成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等八个大的区域来讲述(如1978年、1980年、1986年、1990年版初中地理教学大纲{13}),这样的做法记述地理事实多,规律性内容不能很好展现。
为了进一步删繁就简,便于教学,陈先生以他深厚的学养和胆识,大胆创设了“四大区域”划分法。他将中国科学院黄秉维院士等人划分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这三大自然区{14}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将全国分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5}进行讲述,突出区域特点,便于总结规律,教学效果良好。这种源于中学地理课本的“四大区域”划分法,后来逐渐在地理学界、地理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可。
陈先生认为,学习地理主要是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懂得学习地理的方法。当然,学习地理也必须记住一定数量的地名,知道一些重要国家的地理特征。但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学生去背诵、记忆大量的地名和国家地理知识。因此,陈先生主张,确定教学内容要按初中教学计划对地理的要求和学生年龄及生理、心理特征,加以选择;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讲求实效,广度和深度要适当。为此,在编制1992年版《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和人教版教材时,陈先生建议将必须记住的中外地理重要地名由2 200多个缩减到600多个,将世界地理单独讲授的国家由41个精简到16个。这样的处理,大大减轻了教学难度,易为大多数师生接受。
五、课本写话,寓思想情感教育于知能训练中
在旧式的教育中,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分家的。因为旧时的语文教育是以应付科举考试为主要目的,因此许多做法都是从念文言文和写文言文的需要出发,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古人很少注意到说话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在民国时期就提倡要重视说话的训练,将口语和书面语看成同一性质的活动,即是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用嘴说话叫做说话,用笔说话叫做写文章。”“话怎么说,笔就照着话怎么写,写得好就是要写‘加了工的话’,要‘用全国人通用的话写’”{16}。叶圣陶担任人教社首任社长后,也要求各个学科的编辑在编辑课本时应注意语言通俗,言文一致,让孩子通过阅读课文,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得到训练与提升。
50年代初,陈先生在编写小学地理课本时,就非常注意语言的运用,自觉响应叶老的主张。地理课本不同于语文课本,但陈先生在铺陈地理景观时,不仅力求语言直观,通俗易懂,充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而且做到流畅生动,充满丰富的感情,以提高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例如,描写东北大平原的春季和夏季的景色,“四月以后,太阳渐渐升得高了,阳光照暖了大地,冰雪融化了,河水开始流动起来。在未开垦的草原上,很快就长满了嫩绿的青草和种种的开花植物。从五月到九月,草原上的景色非常美丽,黄色的金盏花,白色的野芍药,在空气里发散着香味儿。”{17}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中的最重要部分,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这些最重要的和语言最生动丰富的内容来朗诵,通过朗诵来巩固地理知识和达到课文的教学目的{18}。试想,学生在朗诵这段优美而形象化的语言时,脑海中会显现出一幅东北大平原春季和夏季景色的图画,这的确令人心向往之。
编写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时,陈先生也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和生动。例如,状写地球村的概念,“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等幻想,都成为现实。信息时代的世界,人们的活动范围空前加大,旅行或传递信息所需要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人类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讲到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在世界某一地区发生的事情,并不只是影响本地区,而是会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某工业区向空气中排放的有害废气,可以随气流转移到数百、数千千米以外的上空,然后伴随雨、雪下降,形成酸雨、酸雾等,对森林、动植物和人体的健康,以及建筑物造成极大的危害。像北欧芬兰和加拿大东南部所降的酸雨,就是西欧、美国东部工厂排放的废气所造成的。”{19}这样的语言,可以供老师作为讲解的楔子,可以作为讲解的小结或总结,也可以与讲解相互发挥,相互印证,增强讲解力量。
六、注重双基,以课程发展引导教学改革
陈先生认为,地理教学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论和幻想。”{20}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性知识并形成系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知识迁移。 地理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其能力,特别是运用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研究和表达地理事物,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去实地观察、调查并探究问题,即加强动手和动脑等实践活动。在读图和用图基本训练要求方面,陈先生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分读图和用图、形成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观念和探索其分布规律、在填充图上准确填记重要地名、说明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绘图能力、简单统计图表的绘制和运用、观察实习实验、理论联系实际、自学能力、计算能力等方面予以详细说明{21}。
20世纪90年代初,陈先生主持编写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他从我国国情出发,基于人教社40多年编写地理教材经验,借鉴并吸收外国和港台地区地理教材优点,大胆创新,对初中地理教材作了多方面改革,其经验和做法至今仍是引领中国地理教材编写的旗杆。例如,建构了由整体到部分,由系统到区域,由宏观到微观的新的教材知识结构{22},具体为初一学习地球地图、世界地理概论、世界区域地理和主要国家地理,以及“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结束;初二学习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以“中国在世界中”结束。这一先世界后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重的知识结构,既与小学社会课先中国后世界的知识结构相辅相成,而不重复,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使学生有可能比较宏观地认识世界,然后较为深入地学习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系统而深入地认识地理国情和乡情。
在教材体例结构方面,陈先生从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出发,做了多方面改革创新。①陈述式课文中穿插“想一想”“做一做”“读图”等栏目,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双边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将课文的呈现形式由以往单一的叙述式改为多样化,或以问题引入,如“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23}”,“我们生活在天上还是地上”等,或以诗词引入,或从生活实际入手。③使图像成为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幅增加图像的篇幅和内容,加强教材的直观性。这套教材推出后,广受好评,有效提高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
七、以地为生,大力宏扬地理教育价值
陈先生晚年密切关注国家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状况,其睿智的大脑不时闪烁着新的思想火花。例如,他积其毕生功力创造性地提出“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24},以与史学界的“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立论并列,并在不同场合大力宣传。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并倚靠地球恩赐的空间和资源而生存与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还没有能力或机遇找到另外一颗宜居星球。荒漠化,污染,全球变暖,社会不公,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时时在挑战我们的小康梦想。“以地为生……”寥寥数语,将复杂的人地关系进行了高度提炼,透过地理教育,足以唤起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珍惜和对环境的保护。▲
注释:
①本文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得到韦志榕编审的指正,谨致谢忱.
②载《地理学报》,1943,10(2):114-138.
③载(重庆)《大公报》1943年9月16日国防周刊7卷4期.
④何敏求,陈尔寿,程璐(1946)中国地理概论.重庆:正中书局.
⑤陈尔寿,卢村禾(1949)新世界地理.上海:新中国联合出版社.
⑥陈尔寿(1998)地理教育与地理国情.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⑦陈尔寿,吴履平(1980)从国内外经验中,探索改革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途径.武汉: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
⑧陈尔寿(1993)高考是否应考地理之我见.上海:地理教学,第1期.
⑨褚亚平,陈尔寿等(1995)高考取消地理、生物科目不符合国家意志,不利于中学教学.西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第5期.
⑩陈尔寿(2002)对高中地理新大纲(试验修订本)自然地理部分“四个环境”知识结构的商榷.西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第2期.
{11} 陈尔寿(2008)对地理课程“学科中心”“知识本位”问题的商榷.重庆:地理教育,第2期.
{12}任宣(2012)陈尔寿:毕生挚爱地理教育.中国新闻出版报,8月3日.
{13}1986年、1990年版教学大纲规定,大纲中所列的8个区域,除首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区和学校所在地的区域作为必授内容外,其它区域供教师选授和学生自学.
{14}见国家教委于1988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
{15}见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
{16}叶圣陶(1994:297)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7}陈尔寿等(1954)高级小学地理课本(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8}陈桥驿(1955)地理课本中的语言和图画.北京:小学教育通讯.
{19}陈尔寿,吴履平主编(1991:97,10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地理(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陈尔寿(2008)对地理课程“学科中心”“知识本位”问题的商榷.重庆:地理教育,第2期.
{21}陈尔寿(1987)加强地理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北京: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
{22}陈尔寿(1993)加强全球观念和国情教育.北京:人民教育,第7、8期.
{23}陈尔寿,吴履平主编(1991:60)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 地理(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4}陈尔寿(2003)序:树立“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载《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理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