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数学新教材?本文从深入挖掘《课程标准》实质、准确把握新教材精髓等方面进行阐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教材;创造性;使用
作者简介:覃保钢(1973-),广西河池东兰县人,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任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县城中学数学教师(中教一级)。
1 深入挖掘《课程标准》实质
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把握精神实质,探研适宜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探讨学法,而且还要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都学有所得。教师不能充当知识的“复印者”,必须结合本地方、本学校、本班级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大胆创新地使用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 准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2.1 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学活动实践
现实生活是教学的宝库,也是认识世界的途径。对教材的某些内容,学生如能亲自实践,身临其境,要比教师的泛泛讲解好万倍。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认识百万分之一”时,为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感受“百万分之一”并形成概念,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几项活动:一是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二是估计一支铅笔长约多少千米;三是估计一个鸡蛋重约多少千克?为此,我课前便准备了鸡蛋、弹簧秤、刻度尺等材料。“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时,有学生先数出100张纸,量出它的厚度,除以100,便得出纸的厚度。“估计一支铅笔长约多少千米”时,学生认为用千米做单位,太大,不恰当,应用厘米做单位,然后再化成千米,这样才比较方便。 “估计一个鸡蛋重约多少千克”时,我让一学生用弹簧秤称鸡蛋重量,让另一学生数鸡蛋个数,求出一个鸡蛋的克数,再转化为千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米、厘米、克、千克等单位,都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2.2 把古诗文知识引入数学课堂
教学七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时,我引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学生回答:作者是苏东坡,题目是《题西林壁》。我又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呢?学生回答: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身处山中看。此时,我提醒学生:此诗中隐含着如何观察物体的知识。此时,我趁机引入新课内容: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看。这样做,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而且还使学生领会了绚丽多姿而深邃含蓄的数学美感。
2.3 让“静”的知识“动”起来
如教学 “平行线特征”内容时,教材给出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我在课堂上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问大家,能不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并说说你的折法。学生进入独立思考,但无结果。这时我恰到好处地点拨,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于是,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最后,学生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折出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线。此时, “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根据图形,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进行分组测量,个别学生还剪下了一个角,把它放在与它同名的角上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是否能重合。这节课,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快活氛围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参与“切截”活动,从中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外,我还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向学生演示切截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4 适当拓展延伸教材内容
教师应根据优化课堂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即在“课标”的框架内敢于适当增删一些材料,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教学活动。
2.5 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信息社会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们自觉地适用数学思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中,要善于适时地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和适用到问题的解决之中。如教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想一想”中的第3个问题: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分别在△ABC边AB、AC的反向延长线取点D、E,使DE//BC,对△ADE是△ABC放大后的图形。依题意,此题有三种可能,放大、缩小或全等,这些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作为教师,这时应乘机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认识提升一个高度,更好地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的情感、能力、知识都得到全面发展。
2.6 千方百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应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为教育学服务。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多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形状相同的图形”时,我便让学生搜集形状相同的图形,结果有的学生带来了大小不等的菊花;有的学生还亲自到野外用相机拍下了户外的美景,并洗成不同尺寸的照片;有的学生还把民间的剪纸艺术带进了课堂……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被教师采纳,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教具要好得多。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对教材、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实践,不断变换新角度,强化教学思想方法,就一定会培养出创新型的数学人材。
(责任编辑 陶明莉)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教材;创造性;使用
作者简介:覃保钢(1973-),广西河池东兰县人,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任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县城中学数学教师(中教一级)。
1 深入挖掘《课程标准》实质
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把握精神实质,探研适宜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探讨学法,而且还要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都学有所得。教师不能充当知识的“复印者”,必须结合本地方、本学校、本班级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大胆创新地使用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 准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2.1 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学活动实践
现实生活是教学的宝库,也是认识世界的途径。对教材的某些内容,学生如能亲自实践,身临其境,要比教师的泛泛讲解好万倍。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认识百万分之一”时,为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感受“百万分之一”并形成概念,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几项活动:一是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二是估计一支铅笔长约多少千米;三是估计一个鸡蛋重约多少千克?为此,我课前便准备了鸡蛋、弹簧秤、刻度尺等材料。“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时,有学生先数出100张纸,量出它的厚度,除以100,便得出纸的厚度。“估计一支铅笔长约多少千米”时,学生认为用千米做单位,太大,不恰当,应用厘米做单位,然后再化成千米,这样才比较方便。 “估计一个鸡蛋重约多少千克”时,我让一学生用弹簧秤称鸡蛋重量,让另一学生数鸡蛋个数,求出一个鸡蛋的克数,再转化为千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米、厘米、克、千克等单位,都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2.2 把古诗文知识引入数学课堂
教学七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时,我引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学生回答:作者是苏东坡,题目是《题西林壁》。我又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呢?学生回答: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身处山中看。此时,我提醒学生:此诗中隐含着如何观察物体的知识。此时,我趁机引入新课内容: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看。这样做,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而且还使学生领会了绚丽多姿而深邃含蓄的数学美感。
2.3 让“静”的知识“动”起来
如教学 “平行线特征”内容时,教材给出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我在课堂上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问大家,能不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并说说你的折法。学生进入独立思考,但无结果。这时我恰到好处地点拨,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于是,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最后,学生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折出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线。此时, “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根据图形,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进行分组测量,个别学生还剪下了一个角,把它放在与它同名的角上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是否能重合。这节课,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快活氛围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参与“切截”活动,从中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外,我还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向学生演示切截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4 适当拓展延伸教材内容
教师应根据优化课堂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即在“课标”的框架内敢于适当增删一些材料,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教学活动。
2.5 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信息社会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们自觉地适用数学思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中,要善于适时地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和适用到问题的解决之中。如教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想一想”中的第3个问题: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分别在△ABC边AB、AC的反向延长线取点D、E,使DE//BC,对△ADE是△ABC放大后的图形。依题意,此题有三种可能,放大、缩小或全等,这些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作为教师,这时应乘机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认识提升一个高度,更好地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的情感、能力、知识都得到全面发展。
2.6 千方百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应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为教育学服务。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多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形状相同的图形”时,我便让学生搜集形状相同的图形,结果有的学生带来了大小不等的菊花;有的学生还亲自到野外用相机拍下了户外的美景,并洗成不同尺寸的照片;有的学生还把民间的剪纸艺术带进了课堂……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被教师采纳,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教具要好得多。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对教材、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实践,不断变换新角度,强化教学思想方法,就一定会培养出创新型的数学人材。
(责任编辑 陶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