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在32例患者中,病灶部位在胃17例,大肠2例(盲肠1例,直肠1例),小肠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3例),肠系膜2例,盆腔腹膜后1例;其中发生在腔内部的患者11例,腔外部12例,胃肠道外型3例,肌壁间型6例;恶性肿瘤9例,肿瘤直径高于5cm,肿瘤边缘呈现出不规则形状,在瘤体中发现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良性肿瘤14例,肿瘤直径低于4.5cm,肿瘤边界清晰,呈类圆形,密度均匀;潜在恶性肿瘤7例,肿瘤大小和良性肿瘤差别不大。多数病灶增强动脉期中度至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准确显示患者发生的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强化方式、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有无远处转移等等特征,对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一种不太多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在临床诊断中常常会和神经源性肿瘤、平滑肌瘤或是平滑肌肉瘤发生混淆[1]。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发展影响下,多层螺旋CT检测技术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认可。针对此研究目的,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患者发生的病灶部位、大小等特征,对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2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7至77岁,平均年龄(53.5±3.2)岁;临床表现腹痛20例,黑便6例,腹部肿块4例,体检发现2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的证实并均行多层螺旋CT上腹部或全腹部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64层双源CT或GE Lightspped 64层螺旋CT扫描仪。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禁食,常规口服水800~1000ml,60min后先行平扫,均采用仰卧位屏气相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 管电流240~300mAs。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mgI/ml),采用高压注射器由前臂肘前静脉注入,注射速率为3.5ml/s,流速3~3.5ml/s,注射总量为80~100ml(1.5ml/kg),注射后25~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静脉期扫描,120s行延迟期扫描。
1.3图像处理
待扫描完成后,运用多功能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以便将解剖结构的最佳状态显示出来,也能将患者病灶部位和周围脏器的关系显示出来。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GIST的部位、类型
在32例患者中,胃17例,大肠2例(盲肠1例,直肠1例),小肠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3例),肠系膜2例,盆腔腹膜后1例;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病灶部位分析
其中发生在腔内部11例,腔外部12例,胃肠道外型3例,肌壁间型6例,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病灶类型分析
2.2 GIST的MSCT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1)肿块直径1.8~18.2cm,<5cm者13例,>5cm者19例,其中良性病灶9例,最小者直径为1.8cm,最大者直径为5.0cm;交界性病灶8例,最大者直径为8.4cm,其中1例肿块较小但恶性程度高出现肝脏转移;恶性病灶15例,最小者直径为4.8cm,最大者直径为18.2cm, 5例发生远处转移。
2)病灶多呈密度较均匀的圆形及椭圆形,边界清晰或显示为密度不均匀、境界欠清和形态不规则的块影,可有分叶。
3)本组中肿瘤密度均匀10例,发现液化坏死22例,发现肿瘤内9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后肿瘤呈均匀强化10例,6例良性,3例交界性,1例恶性;不均匀强化22例,3例良性,5例交界性,14例恶性。肿瘤实质部分呈中等至明显强化,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CT值45~127HU,门静脉期CT值58~130HU,提示静脉期持续强化。
4)临近脏器推移12例和周围血管侵润包埋2例,肝转移3例,腹腔内转移5例。
3讨论
3.1病理特征及类型
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是在19世纪80年代由Mazur等人依据肿瘤的不同分化特征而提出的[2]。在临床诊断中常常会和神经源性肿瘤、平滑肌瘤或是平滑肌肉瘤发生混淆,但是经电镜以及免疫组化研究发现,肿瘤中并没有雪旺细胞,而是由上皮样细胞以及梭形细胞所组成的[3]。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中,表现出CD34/CD117阳性,但是神经源肿瘤细胞却不会表现出CD34/CD117,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有效诊断出胃肠道间质肿瘤[4]。通过免疫组化以及超微结构可以将胃肠道间质肿瘤分成以下4种类型:①神经分化型;②未分化型;③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④平滑肌分化型[5]。
3.2胃肠道间质肿瘤良恶性判别
在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良恶性判别中存在一定的分歧,一些学者认为利用肿瘤大小以及其有丝分裂率可以作为判别肿瘤良恶性的标准[6]。依据以往的临床诊断标准,肿瘤直径≧10cm,且有丝分裂率>10/50高倍镜视野中的为恶性,直径<5cm,且有丝分裂率<5/50高倍镜视野中的为良性,处于二者之间的为潜在恶性[7]。然而,在临床诊断中发现,一些很小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其有丝分裂率<5/50高倍镜视野,但是却出现了转移,因而针对小胃肠道间质肿瘤细胞采用低恶性风险来描述[8]。具体的判别标准为:①高度恶性风险:直径>5cm,有丝分裂率>5/50高倍镜视野;②中度恶性风险:直径<5cm,有丝分裂率在6至10/50高倍镜视野;③低恶性风险:直径在2至5cm,有丝分裂率<5/50高倍镜视野;④很低恶性风险:直径<2cm,有丝分裂率<5/50高倍镜视野。若是出现转移,即可断定此是恶性肿瘤细胞,但是因很小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细胞也会出现转移的现象,因而将其判定为潜在恶性肿瘤细胞,并对其进行密切监察。 4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反映GIST的基本情况及强化特点并清楚显示邻近器官浸润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Peitsidis P,Zarganis P,Trichia H,et al.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mimicking auterine tumor.A rare clinical entity[J].Int J Gynecol Cancer,2011,18(5):1115-1118.
[2]张祁泓,孙建平,宋志强,等.消化道间质瘤18例影像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32(12):1127-1128.
[3]孙灿辉,李子平,孟俊非,等.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38(2):197-201.
[4]Erlandson R A,Klimstra D S,Woodruff J M. Sub classi-fication of gas 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based on evo-lution by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mmunoh istoch emis-try[J].Vitrastrnct Patho,2012,20(4):373-393.
[5]孙绪荣,李白艳,米娜佳尔,等.胃肠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J].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18(9):912-914.
[6]Levy A D,Remotti H E,Thomps on W M,et al. Gastroi-ntest inalstromal tumors: radiologic feature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 Graphics,2012,23(2):283-304.
[7]张长锁,何滨,韩博,等.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19(4):202-204.
[8]Hasegawa S,Semelra R C.Castrointes tinal stromal sar-comas:correlation of MR imaging and hislopat hologic findings inninepa lients[J].Radiology,2012,208(6):591-595.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一种不太多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在临床诊断中常常会和神经源性肿瘤、平滑肌瘤或是平滑肌肉瘤发生混淆[1]。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发展影响下,多层螺旋CT检测技术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认可。针对此研究目的,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患者发生的病灶部位、大小等特征,对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2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7至77岁,平均年龄(53.5±3.2)岁;临床表现腹痛20例,黑便6例,腹部肿块4例,体检发现2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的证实并均行多层螺旋CT上腹部或全腹部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64层双源CT或GE Lightspped 64层螺旋CT扫描仪。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禁食,常规口服水800~1000ml,60min后先行平扫,均采用仰卧位屏气相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 管电流240~300mAs。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mgI/ml),采用高压注射器由前臂肘前静脉注入,注射速率为3.5ml/s,流速3~3.5ml/s,注射总量为80~100ml(1.5ml/kg),注射后25~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静脉期扫描,120s行延迟期扫描。
1.3图像处理
待扫描完成后,运用多功能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以便将解剖结构的最佳状态显示出来,也能将患者病灶部位和周围脏器的关系显示出来。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GIST的部位、类型
在32例患者中,胃17例,大肠2例(盲肠1例,直肠1例),小肠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3例),肠系膜2例,盆腔腹膜后1例;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病灶部位分析
其中发生在腔内部11例,腔外部12例,胃肠道外型3例,肌壁间型6例,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病灶类型分析
2.2 GIST的MSCT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1)肿块直径1.8~18.2cm,<5cm者13例,>5cm者19例,其中良性病灶9例,最小者直径为1.8cm,最大者直径为5.0cm;交界性病灶8例,最大者直径为8.4cm,其中1例肿块较小但恶性程度高出现肝脏转移;恶性病灶15例,最小者直径为4.8cm,最大者直径为18.2cm, 5例发生远处转移。
2)病灶多呈密度较均匀的圆形及椭圆形,边界清晰或显示为密度不均匀、境界欠清和形态不规则的块影,可有分叶。
3)本组中肿瘤密度均匀10例,发现液化坏死22例,发现肿瘤内9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后肿瘤呈均匀强化10例,6例良性,3例交界性,1例恶性;不均匀强化22例,3例良性,5例交界性,14例恶性。肿瘤实质部分呈中等至明显强化,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CT值45~127HU,门静脉期CT值58~130HU,提示静脉期持续强化。
4)临近脏器推移12例和周围血管侵润包埋2例,肝转移3例,腹腔内转移5例。
3讨论
3.1病理特征及类型
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是在19世纪80年代由Mazur等人依据肿瘤的不同分化特征而提出的[2]。在临床诊断中常常会和神经源性肿瘤、平滑肌瘤或是平滑肌肉瘤发生混淆,但是经电镜以及免疫组化研究发现,肿瘤中并没有雪旺细胞,而是由上皮样细胞以及梭形细胞所组成的[3]。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中,表现出CD34/CD117阳性,但是神经源肿瘤细胞却不会表现出CD34/CD117,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有效诊断出胃肠道间质肿瘤[4]。通过免疫组化以及超微结构可以将胃肠道间质肿瘤分成以下4种类型:①神经分化型;②未分化型;③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④平滑肌分化型[5]。
3.2胃肠道间质肿瘤良恶性判别
在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良恶性判别中存在一定的分歧,一些学者认为利用肿瘤大小以及其有丝分裂率可以作为判别肿瘤良恶性的标准[6]。依据以往的临床诊断标准,肿瘤直径≧10cm,且有丝分裂率>10/50高倍镜视野中的为恶性,直径<5cm,且有丝分裂率<5/50高倍镜视野中的为良性,处于二者之间的为潜在恶性[7]。然而,在临床诊断中发现,一些很小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其有丝分裂率<5/50高倍镜视野,但是却出现了转移,因而针对小胃肠道间质肿瘤细胞采用低恶性风险来描述[8]。具体的判别标准为:①高度恶性风险:直径>5cm,有丝分裂率>5/50高倍镜视野;②中度恶性风险:直径<5cm,有丝分裂率在6至10/50高倍镜视野;③低恶性风险:直径在2至5cm,有丝分裂率<5/50高倍镜视野;④很低恶性风险:直径<2cm,有丝分裂率<5/50高倍镜视野。若是出现转移,即可断定此是恶性肿瘤细胞,但是因很小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细胞也会出现转移的现象,因而将其判定为潜在恶性肿瘤细胞,并对其进行密切监察。 4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反映GIST的基本情况及强化特点并清楚显示邻近器官浸润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Peitsidis P,Zarganis P,Trichia H,et al.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mimicking auterine tumor.A rare clinical entity[J].Int J Gynecol Cancer,2011,18(5):1115-1118.
[2]张祁泓,孙建平,宋志强,等.消化道间质瘤18例影像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32(12):1127-1128.
[3]孙灿辉,李子平,孟俊非,等.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38(2):197-201.
[4]Erlandson R A,Klimstra D S,Woodruff J M. Sub classi-fication of gas 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based on evo-lution by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mmunoh istoch emis-try[J].Vitrastrnct Patho,2012,20(4):373-393.
[5]孙绪荣,李白艳,米娜佳尔,等.胃肠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J].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18(9):912-914.
[6]Levy A D,Remotti H E,Thomps on W M,et al. Gastroi-ntest inalstromal tumors: radiologic feature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 Graphics,2012,23(2):283-304.
[7]张长锁,何滨,韩博,等.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19(4):202-204.
[8]Hasegawa S,Semelra R C.Castrointes tinal stromal sar-comas:correlation of MR imaging and hislopat hologic findings inninepa lients[J].Radiology,2012,208(6):59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