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及其对现世的影响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西周时期,后有孔子提出,孟子加以完善。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不断丰富。近代以来与西方的民主思想不断在冲突中融合。对中国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批判继承历史遗产。使民本思想又注入了新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辉。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思想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89-02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有“保民”、“重民”的重要思想。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虽然对民的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西周时代已见端倪。《尚书》中的“民为邦本”、《诗经》中的“怀保小民”思想,都是民本思想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民本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理论形态则萌芽于春秋初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天上神的价值的怀疑与否定;二是对人的价值,特别是对人的道德价值的重视。这种民本思想被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所继承和发展。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重民、爱民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儒家民本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民本主义思想的理論形态。儒家的民本思想的理论特点是注重人的道德价值、强调统治者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孔子民本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表示就是“修身以安百姓”。子路问孔子。孔子曰:“修已以敬。”曰:“如斯而已乎?”孔子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所谓“修己”,就是加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统治者的道德素质。所谓“安百姓”,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为百姓办实事,这是孔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战国中期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民本主义思想,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体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价值观是中国民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孟子看来,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首先在道德上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和楷模,不管处于穷困之际或居于得志之时,都应该按照社会伦理准则行事。此之外,一个好的统治者还必须善于倾听人们的意见。孟子指出,人们的意见是统治者决定取舍,判断是非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尊重民意是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把民本思想实施到关心人们,爱护人们的实际政治行为中去。
   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代表了儒家民本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形态和基本格局,规定和制约了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走向。战国末年荀况提出了“平政爱民”的民本主义价值观。它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本思想的主旋律。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主义思想命题,认为人民是天下的主体,君主是附属于人民的。与此同时,他发出了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呼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种思想是中国民本主义思想的最高理论形态,在当时乃至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都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封建专制政治的框架内建构的政治文化,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和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文化,其影响极为深远。这里仅列举三大类历史现象。第一类历史现象是最早提出民本思想基本思路的是统治者。早在西周时期就可以明确的在统治者的执政理念中找到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春秋以后民本思想理念在统治者思想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一些民本思想的著名命题也出自各国统治者之口,在《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中均有记载。第二类历史现象是以民为本已成为百家共识。早在先秦思想家们便普遍主张“以民为本”,随着历史发展在道家、玄学家等其他学派中也可以找到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以民为本”显然已成为一个超学派的命题。第三类历史现象是大多数皇帝都认同民本思想,历史上除秦二世等极其愚蠢的皇帝公开打出“极欲”的旗号施政外,大多数皇帝至少会在口头上承认民本思想,其中也包括一些声名狼藉的暴君。另外许多皇帝还亲自撰写过阐述民本思想的文章,其中以唐太宗的《民可畏论》最为典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历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积极的政治作用,对暴政有制约作用,甚至成为政治变革的思想武器。
   我们在认识到民本思想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民本思想与建立在平等人权基础上的民主思想有着区别,它过分地强调“为民做主”,忽视了“人民自主”,从而对于民主和科学的产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儒家民本思想这种正负面的历史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记取的。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近代的民主思想两者有着相似的特点。民本论者着重从民心向背出发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能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民主论者认为,君王是由人民通过契约的方式选择产生的,两者都看到了人民对于君主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得到民众支持的君主,其统治才能长治久安。民本论者认为君主是为民而设立的,是为了“抚民”、“养民”而产生的。这种所谓的抚养是上天给予的,君主要对人民负责,抚养人民是君主的职责。虽然其中含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还是涉及到了君主这个非常重要的职责,与西方的民主论者所宣扬的“民有”、“民治”、“民享”,君主应对人民负责有异曲同工之用。民本论者强调人民是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从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说明没有人民,统治者不仅无从去实行统治,而且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都无从得到保障。西方的民主论者从国家的组成角度出发,同样也非常重视人民这个基本要素。两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但都看到了人民对于国家组成的重要性一面,认为没有人民就无所谓君王的统治,人民是整个政冶体系的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赋予了民本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这就是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思想。民主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理论旗帜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在理论形态、历史作用上具有共同性,但两者也有差别性。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决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舶来品,它有着自己的理论渊源和文化基因,有着自己的特定内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理论渊源和文化基因是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其特定内容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他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下,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并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体系。谭嗣同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与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接合点。他提出了“民本君末”,是说人民是根本的,君主则是次要的,君主是由人民推举出来为人民办事的,君主如果不为人民办事,人民就有权废除它。谭嗣同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改造儒家的道德平等观,强调指出“仁”就是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第一次使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实现了创造性的变化。他说:“仁以通为第一义”,[4]通的含义就是平等。
   从孔子的仁学民本主义到谭嗣同的仁学民主主义思想,展现了儒家民本主义思想深化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历史进程,说明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历史走向是近代民主主义。儒家民本主义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蕴含着相同的内容。
   民主文化从完整形态来看是一种外来文化,民主文化的中国化,必须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具有生命力。实际上中国近代以来,民主文化除了与民本文化有冲突的一面外,也还有融合的一面,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融合才是根本出路。讲民主文化与民本文化的融合,“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是一种思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
   东西文化融合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就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来说,把民主文化与民本文化结合起来,是总结一个半世纪以来政治现代化经验教训做出的理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内容。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团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党在21世纪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执政兴国理念。使民本思想在社會主义中国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吴怀亮.中国历史民本思想的提出及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王世荣.本文化与民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济南大学学报.
  \[3\]刘兴邦.儒家民本主义价值观与近代民主主义\[J\].五邑大学学报.
  
其他文献
摘 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迅速发展的社会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如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认清目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85-02
期刊
摘 要:我院对一年级学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认为该课程吸引力不高、不实用,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样的情况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本文将论述怎样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93-01      一、课程定位及实践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博客已是人们所广泛使用的互联网交流工具。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博客建设上,应当顺应形势的发展,趋利避害,用好这个载体,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客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94-01      博客在互联网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平台,使得人们可以简易迅速便捷
期刊
摘 要:综观辛亥革命,几乎随处可以看见日本人或者是与日本有關的事件和人的活动。这些日本因素对中国的辛亥革命及此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本文主要从留日的中国学生,日本大陆浪人等方面来阐述日本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   关键词:辛亥革命;日本;黑龙会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92-01      一、留日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影
期刊
摘 要:春秋时赵宣子举荐贤能“比”而“不党”的史实,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世所称道。他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出以公心、把举荐贤能提高到对国家重要性的高度来认识。这与当前我国最突出的腐败现象“买官卖官”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少专家和权威人士因此反复强调要加强选人用人的制度建设,可现在国家关于这方面的制度已经够健全了,这种腐败现象还是没遏制住。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加强制度建设、制度监管、阳光化操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
期刊
摘 要:身处战国中期的孟子,特别关注了身处贵族阶级底层的士人,那时士人已经不再依附统治阶级,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他对士人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要求。本文是通过研读原典,在孟子关于士人的规定的基础上来体悟我国传统的士人精神。   关键词:孟子;士人;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88-02     
期刊
摘 要:梁启超曾说过“青年强,则国强”,在我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廉政教育具有这样的基础性效果。而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不应停留在理论教授水平,更要注重构建廉政教育与党员发展工作的“124”模式,即“一种主体意识,两类平台和思想指导内容”。   关键词:廉政教育;党员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51
期刊
摘 要: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被重视处在边缘化,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本文就我国高职院校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86-02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期刊
)      摘 要:本文以一则案例探讨了我国公告送达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   关键词:公告送达制度;法院   中图分类号:D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05-02      一、案例   \[案情\]2006年,王某向某银行申请贷款并由梁某、张某、焦某提供房产抵押担保。2006年5月,王某与某银行签订贷款合同,约定借款金额15万元,
期刊
摘 要:萨特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探索人和世界的关系、或意识和外部存在的关系。因此,自由是他反复弹奏的主旋律。萨特认为自由并不是人的属性和本质,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即自由是指人的自为的存在、纯粹意识、人的主砚性、应无。因此,萨特的自由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范味。萨特在自由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怨,但其自由观的立足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因而是非科学的,是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格格不入的。   关键词:萨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