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风雨 怎见彩虹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olan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对待失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一笑而过的。有的人在失败时自暴自弃,从此停滞不前;有的在挫折面前,怨天尤人,整日沉迷在受挫的痛苦之中。有的人却不是这样,越王勾践被夫差打败后没有气馁,卧薪尝胆,积聚力量,终于打败敌人;爱迪生在制造出灯泡之前,试用过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坚持不懈,他才最终找到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做企业也一样,就像一首流行歌曲里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相信没有一个人会是一帆风顺的,宅急送公司总裁陈平亦是如此。记者与陈平对话,发现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佩戴着“宅急送”的工牌,挥洒自如。言谈中并不避讳自己经历的失败、挫折,反而把自己的屡次受挫当成是他人生的财富。
  宅急送就是这样从当初的第一单送“拔火罐”生意,发展壮大到今天的。模仿中跌倒走自己的路
  关于“宅急送”,陈平不介意别人说他是模仿。1994年初,他创建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后来改名为宅急送。他并不否认自己来自日本“宅急便”的灵感,他讲求的是模仿创新,拼拆创新,他不介意别人说他在借鉴,博众家之长,取“宅急”拆掉“便”字,组成中国的“宅急送”。
  刚从日本回来的时候,当时中国市场上做运输的只有邮局一家,而且仅仅是传统运输,没有“物流”这个概念,而在日本物流業已经非常发达。但陈平坚信:这片天空必定大有可为。回国后的陈平只带回了两样东西;第一,一张蓝图。陈平带回了一张标得密密麻麻的北京地图,这是他在东京的小屋内设计好的未来北京快运网点布局图。第二,就是他用来创业的30万日元资金。
  1994年,陈平的快运公司在中国寻觅属于自己的市场。他仿照日本的快运模式,在北京的8个区设立了投递点,并与该投递点签署协议,让其帮助宅急送收取货物,并把电话号码打上去,进行广告宣传。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他们一单生意都没有接到。于是,陈平坐不住了,他下去查问,一个投递点附近的修鞋人说:“宅急送有意思,广告是做了。但是有货的时候,人家却自己去送了……”陈平懵了,原来,这些网点早已用平板车开始了自己的送货业务,将宅急送甩在一边。一一陈平把这件事看做宅急送最初的失败。他意识到中国与日本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在日本,签署合同就必须要信守,在中国未必如此。他顿悟到模仿是没错的,但是不能照抄照搬。中国当时商业环境还不行,根本不适合用签署合同规范收货人的方法约束商人。于是,陈平开始探讨怎样走自己的路,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快运之路。
  失败了,从头再来。
  经过冷静的思考,陈平考虑到中国生活水平还很低,普通老百姓还不会像国外那样,为了节省时间递送小东西。当时,即使市场上有人递送物品,送的都是大而笨的东西,例如搬家。陈平跟着感觉走,慢慢踏实下来,从情人节送鲜花、送烤鸭、洗油烟机、接送小孩子等生活琐事中层开自己的业务,宅急送才慢慢在百姓中有了名气。
  
  用人的失败 勇闯鬼门关
  
  1994年陈平创建宅急送的时候,其兄陈东升创办的“嘉德拍卖”正处在一年“颗粒无收”最后煎熬当中,对陈平的宅急送也较少问津。陈平陷在艰难的宅急送创业中,面临的难题比他想象的多得多。
  说起陈平的第一批员工,陈平觉得像一场恶梦。那是他自己用毛笔写了招聘启示,偷偷掖在大衣里,贴在电线杆上招来的员工。无休止的麻烦让他始料不及,因为工资低,招聘几乎都是别人在挑他,第一年的时间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是和一帮“流氓”员工打交道。这些员工素质较低,上班的时候光膀子、穿拖鞋,有的偷东西,还有打顾客的、有的给汽车火花塞里塞钉子的,有给备胎钉上36颗钉子的……更痛苦的是,素质良莠不齐的员工还会给他一些意想不到的打击:一天早上,他到了公司,发现一夜之间他的库管员连同仓库的所有东西一齐消失了。
  这对于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陈平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用人的失败,让他面临一道鬼门关。
  陈平向家人出让股份,筹到50多万元的资金,使公司暂渡难关。1995年10月的时候,当第二次资金危机出现,日本长野县一城株式会社社长小林带着100多万元资金来到宅急送,双方的合作使宅急送再次活了过来。陈平开始在人员上下工夫,有了资金,他就能请得起他需要的人才,于是他开始给宅急送的员工大换血。
  十几年来,陈平一直注重员工素质的培训,加大管理力度。因为,他不会让自己在同一块石头上摔倒两次。
  
  只要你跟着跑掉头的时候你就是第一
  
  在市场上跌跌撞撞了几年,陈平开始反思自己对市场的理解,他发现自己又盲目了。
  刚从日本回来的时候,受日本文化渲染,他特别注重形象管理,要求自己以及公司员工都穿西服、打领带,头发要梳理得一丝不苟。这样的形象令他的客户望而却步,他一问才知道,客户认为中国的搬运工人就是光着膀子、汗流浃背的,不可能像宅急送的员工穿的那么好。他们那样的打扮,让客户以为他们是“黑社会老大”,以为他们是骗货的——看来在中国做物流要适应中国的国情才对。
  急送还是中国第一家运货车带蓬子的货运公司,当身着统一服装,素质井井有条的宅急送员工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宅急送的形象是焕然一新的。
  有了新的形象,陈平想的是怎样紧跟市场。
  


  市场是变幻莫测的,也许一会往东跑,也许一会往西跑。陈平相信,“只要你跟着跑,掉头的时候你就是第一”。也许你并不是第一名,可变了方向你就是第一。2000年的时候,知识经济、网络时代,是一次大掉头,这次掉头让很多行业起来,很多行业破产。例如,以制作胶卷起家的企业,当时就被数码产品;中击得厉害。陈平还举了三星的例子,他说10年前电器市场上是没有三星的位置的,但是当时三星就在其他人都没有研发数码产品的时候重视数码技术。而当2004年,知识经济铺天盖地席卷世界,数码产品一夜之间占领市场,三星就有了有个漂亮的掉头,成为数码界龙头老大。
  所以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宅急送紧紧咬住市场,始终跟上大队伍。他们始终跟着中铁、联邦快递、DHL,陈平相信,只要跟着第一军团走,掉头的时候就有机会做第一。
  
  高层变动 强手腕是为团结
  
  陈平先后受到两个很大的挫折。
  2000年的时候,网络经济风起云涌,纳斯达克股市变幻莫测,很多公司内部高层人员都在蠢蠢欲动。短短2个月的时间,7个高层人员先后离开了公司,这对于陈平是现实和情感的双重打击。当然,被打击到的还有公司的业务。回想起来,陈平还心有余悸。他说,那阵子,宅急送上下人心惶惶,客户量也在减少。但是, 他还是挺过来了,通过公司内部人员的提拔和招募人才,公司内部队伍基本稳定,甚至越来越好,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历经坎坷的陈平再也不会为一点点小的挫折患得患失了。
  第二个挫折,陈平渡过得并不轻松,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到2004年的时候,陈平猛然发现为了扩张企业,宅急送的网络铺得过大。一年之中铺了170个点,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现象。很多人对公司产生怀疑,公司的许多对外投资也停止了。各地分公司实力雄厚,甚至出现总公司管理起来有心无力的局面……
  最初的宅急送,7个人3辆车。陈平给各地分公司经理一块“宅急送”的牌子和极大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去闯天下,经营上自负盈亏。这种授权方式,当初曾极大地激发了宅急送第一批分公司经理们的创业热情。尽管陈平能给的财力物力支持非常有限,他们还是为宅急送闯出了一片天空。到2004年的时候,宅急送已经发展到7000人,300多个分支机构(包括分公司、子公司、营业所、营业厅),营业额每年70%到80%的增长幅度,这样的成绩,各地分公司功不可没。
  然而面对地方势力的强大和宅急送总体的快速发展。陈平不得不考虑如何妥善管理羽翼丰满的“地方实力派”。陈平下决心力挽狂澜,调整宅急送内部结构。有媒体戏噱陈平是在“削藩”。
  陈平将功高的地方臣子调到总公司任职,选用新的分公司总经理,制定了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游戏规则。这样就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即使分公司已经在地方非常强大的时候,总公司也没有失去控制的危险。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上海、广州、北京三地,公司新老总经理的交接仪式,陈平都参加了。面对送别的场面,他这个堂堂男儿三次落泪。他不是真的狠心,可是为了宅急送这个大集体,他必须牺牲小我一一陈平不会因为几粒棋子,让自己满盘皆输的。
  与记者的一席谈话,陈平谈的都是自己的失败与挫折,他直言不讳,言辞直达人心底,让人不由得心生敬佩。他仿佛是在对记者说,也仿佛是在对自己说,相信这些不能改写的宅急送的历史,会像一面镜子提醒着陈平不再重蹈覆辙。
  12年的风风雨雨,从送煤气、接送孩子,到看着自己的飞机上天,宅急送演绎了民营快运企业的神话。陈平与宅急送风雨同舟,不断给自己打气,不断攀爬新的高峰,相信风雨过后,宅急送定能迎来雨后那道最美丽的彩虹。
  
  宅急送简介
  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成立于1 994年,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快捷、准确、高效、安全的速递、物流、网络配送、私人物品门到门服务。企业总资产已超过3亿元,年营业额超过6亿元,在全国拥有300家全资分支机构,及;500多家加盟特许经营合作网络,业务可覆盖全国2000多个大中小城市。伴随着不断努力和创新,企业在过去的时间里获得了各界得认同,2004年被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评为“物流百强企业”;同年被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评为“2004年度最具竞争力的物流企业”;2005年被《福布斯》中文版评为“中国潜力100榜”第七名。同年宅急送再次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中国物流示范基地;
  面对社会大众各层次的服务需求,宅急送公司以快运业十余年的从业经验为坚实后盾,经航空、海运、铁路、公路四位一体的口岸优势为支撑,以强大的自有网点分布及网络管控能力為基础,为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国际、国内、省内的门到门快递服务。
  
  陈平简介
  陈平,1982年考入西安政治学院,1989年转业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富士国际语学院。曾荣获“2003中国十大创业新锐”称号。2004年,陈平被评为第三后“中国物流十大风云人物”。2005年5月,宅急送被评为“中国十大隐形行业冠军”企业。2005年12月,陈平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深圳物流研讨会”并发表主题演讲;同年陈平当选2005年度中国物流十大风云人物。
其他文献
  
期刊
开启中国经济之窗口,架设中外贸易之桥梁,传播改革开放之信息,展现企业精英之风采。  作者:袁维学 1945年生于江苏宿迁,196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后在文化部外联局长期从事文化交流事业。曾在中国驻卡拉奇總领馆、巴基斯坦使馆、泰国使馆工作任文化领事、文化参赞等职。自幼酷爱文学、书法。1976年步入文学创作、文学翻译领域。主要译著有《悲哀世代》、《真纳传》、《中国的著名作家和诗人》等。199
期刊
《中国经贸》杂志社总编辑 周继胜  《中国经贸》杂志创刊十周年,我们出版专辑,藉以纪念,策励来兹。  《中国经贸》杂志原名《中国经贸画报》。自1996年12月创刊以来,秉承为企业服务,市場化运作之宗旨,努力探询办刊新路,备尝艰辛。尤其是这一年来困难重重,幸赖同仁齐心努力,处理了诸多麻烦,解决了一些债务问题。营造了生存环境。展示了新的形象,始有发展,功不可泯。  我进杂志社并主持,更无充足思想准备,
期刊
《中国经贸》杂志社总编辑 周继胜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经贸》杂志社社长 张晓利  正当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国经贸》创刊十周年的喜庆日子,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向长期以来给予《中国经贸》指导和支持的商务部部领导、部机关及广大会员单位和外经贸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经贸》是在李岚清、吴仪等领导同志倡导提议下于1996
期刊
松青鹤寿  作者:马蓬 1945年出生,山东省济宁市人,字远年,号古鱼山人。现为中华名人书画院画家,北京市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国书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画院特聘画师、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协会副主席、东方美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作品《樱花时节》曾获“华联杯”全国书画大展金奖并收入作品集:作品《青筠滴露》被国务院新闻办收藏、《松鹤图》被世界华人财富大会组委会收藏,巨幅长
期刊
“华润”蕴含“中华大地,雨露滋润”之意    华润公司1948年在香港注册成立。1983年,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华润大厦。    华润集团植根香港,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华润就成为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是新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最早窗口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华润集团基业不断壮大,商誉卓越。今天,华润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内地和香港最具实力的多元化控股企
期刊
纵观过去的2006年,面对世界各国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发达国家普遍通过不断提高利率为经济降温。宏观调控措施已在世界各国产生积极的效果,国际油价和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理性投资和房地产市场也都在各国得到抑制和改善。由此可见,中国2007年经济发展仍将具有一个相对宽松和不断向好的国际环境,高油价和高初级产品价格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有所减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
期刊
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刚刚落下帷幕,第三届中国-东盟企业家交流研讨会又在北京拉开序幕。  2006年11月9日,第三届中国-东盟企业家交流研讨会暨2006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年会正式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开幕。开幕式由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前驻瑞典大使邹明榕主持。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前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梅平致欢迎词。250余名来自中国和东盟10国的政要、驻华使节、东盟秘书处及中
期刊
天津市商務委员会主任 李泉山    今年以来,天津商务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截至7月底,全市合同外资额45亿美元,同比增长5.9%,实际利用外资额22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完成进出口34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其中出口177.4亿美元,同比增长19.2%,进口170.9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5.6亿元,同比增长13.9%。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天津
期刊
在中国和非洲源远流长的交往与合作历史中,1994年只是一个时点。但1994年之后的近十来年,却是中非交往与合作发展最为迅速、硕果累累的一段时间。当我们解读1994年之后的中非合作时,就不得不提成立于1994年的中国进出口银行。  1994年,为扩大中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促进对外关系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中国进出口银行应运而生。也许在悠久的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