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圆的四角,大大的“肚皮”,鲜亮的橙色,一辆憨态可掬的小汽车平稳地行驶在路上。如果有人或车接近,它就会放慢速度,原来这是一辆无人驾驶的“小魔驼”。
无接触配送
2020年入冬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北方一些地区卷土重来。猝不及防的“封户”,让生活物资采购和配送系统一时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与疫情作战中,科技无疑是重要武器。豪末智行是一家新兴的无人驾驶科技公司,产品经理梁萧最初在研究无人驾驶小魔驼时,是希望在自己的婚礼上给新娘递婚戒。“自己做的产品能加入人生这么重要的时刻,想来就觉得美好。”但他感觉很有压力,怕做不好,“万一车挂在半路怎么办……”当疫情再次来袭时,他想到让小魔驼走上街头,为群众运送物资。为此,他把压力变成了动力,研究小魔驼如同婚姻中守护承诺般,他把这一过程叫作“履约”。
让一辆无人物流车从接到配送任务,到顺利完成货品的交付,并非一件易事。无人物流车的“履约”:首先,最根本的是履行对安全的承诺,不会对行人、车辆等道路参与者造成干扰。
其次,履行的是对用户的承诺,保证货品完整、按时送达,这一点在封闭社区内显得尤为重要。倘若小魔驼能去到一线服务市民,很多问题或许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就是它的本领。而它“无接触配送”的特点,还能通过减少人际接触,降低传染风险,进一步守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再次,履行对合作伙伴的承诺,不打扰合作产品本身的应用逻辑。例如,在顺义试点运营,就是与数字零售App多点合作,小魔驼不会影响多点在限定时间内保质保量送货的功能,只是给它增加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手”。
守护前行每一步
在发挥科技抗疫力量的背后,有一个个技术难题等待工程师们攻克。很多东西没有前路可循,因此除了过硬的技术外,还需要满怀勇气和想象力。
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雷雅云是一名数据挖掘工程师,负责给无人车“投喂”外部环境数据,“相当于给学生找题的老师,让它能更好地去学习。”对小魔驼来说,“题”做够了,学习成绩就上去了,也就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
从德国某大学硕士毕业的王开是一名定位算法工程师,解决的是无人车“知道自己在哪”的问题。在他看来,无人驾驶是集所有高精尖技术为一体的载体,“咱们技术够成熟,就应该承担一些责任。”
在“知道自己在哪”之后,无人车还需要有一个足够聪明的“大脑”,来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那就是处理数据的算法模型,包括对障碍物的轨迹和意图进行预测,随后完成驾驶决策的选择和行驶路径的规划,最终控制车辆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陈康亮说,算法在做的就是去“捕捉不确定性”。他的工作主要是预测算法,就是基于历史信息和当前车辆通过传感器感知到的结果,去判断眼前障碍物的行为和轨迹,以更好应对路面上的各种突发情况。
产品经理梁萧带领小伙伴们加班加点连轴转,让小魔驼走在北京顺义区的抗疫“履约”路。在他看来,这不仅是疫情所需,也是服务业未来的趋势所在。
小魔驼奔跑在街头
2月1日,在北京顺义区,小魔驼终于出现在街头,它载着鸡蛋、牛奶等生活必需品,送往封闭小区。
小魔驼的出现,引来了附近居民的围观,小朋友们摸摸它的“大肚子”,张望着里面有什么。它头上的两个“犄角”其实是激光雷达传感器。它们和车身前方六只位于不同高度的“眼睛”(摄像头)一起监测路面状况,一旦发现有人、车辆甚至宠物靠近,就会减速、避让或停止。
“我们的安全策略是非常保守的,比国家制定的标准要严苛很多。”工程师魏少华说,“毕竟安全第一。”卫生安全也是重要一环,小车每天出发前都会进行全身消杀。
一天早晨8点多,小魔驼接到了配送任务:来自3公里外金宝花园北区小西女士的一笔订单,购买的是生活必需品,需要9点至9点半送到。
9点,小魔驼准时出发。它沿着恒顺大街的非机动车道,稳稳地驮着货物缓缓前进,中间拐了两个弯,等了两个红绿灯,一切有条不紊。由于疫情加上工作日早高峰已过,路面上行人和车辆不算多,但不时还有自行车或三轮车与它“擦肩”,这时,它就会警觉地放慢脚步。
大约9点半,小魔驼顺利来到目的地,下单的小西前来取货时,看到眼前萌萌的橙色小车,高兴地说:“第一次见到这么可爱的小车,感觉很新鲜。特殊时期,这样无人接触的送货方式,给人感觉更安全、更方便。”
小魔驼让智能物流及无接触配送高效而安全地保障物资供应,让人们从容了许多。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家英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