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说过:“没有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几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这句话千真万确。“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只要你想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就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听觉是任何一个健康人都具备的本能,但用耳朵听音乐的能力,却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我们通常把这个能力叫做“音乐的耳朵”。获得了“音乐的耳朵”,就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选择、筛选的能力。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就是要让学生具备感受音乐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能力以及感受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变化的能力,还必须要有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呢?笔者觉得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美国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那么,我们应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音乐呢?
1 多样化倾听:
1.1 提出问题,深入倾听 在让学生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精神状态及知识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可爱的动物》时,学生很难把一段段音乐想象成一群小动物,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可爱的小动物来了,你听听它们是谁?”当音乐出现时,再提示:“是谁蹦着来了?”“是谁慢吞吞地爬来了?”“又是谁在大声地吼叫?”……
1.2 借助动作,体验倾听 教师要先让学生听懂音乐的速度、情绪,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理解、记忆、感受音乐。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编自创动作进行即兴表演。通过表演动作,在音乐—听音乐的耳与运动着的身体—迅速反应的大脑之间建立起一种分析、交流、合作的密切关系,学生用这种方式体验音乐,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也更能强化记忆。例如: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时,让学生想象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强悍的蒙古骑士策马驰骋,你追我赶,节奏轻快的场面,孩子们根据音乐,模拟变换不同的骑马动作来体验音乐,能够全身心融入音乐之中。
1.3 反复倾听,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动态过程。一首乐曲,学生会随着倾听的次数增加,而从感知升华到情感理解。学习一首乐曲,每倾听一次就应该受到一次乐曲的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并能产生进一步的联想,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初听一首乐曲,学生很难理解它的意境,只是会对乐曲的速度、情绪等有一个初浅的了解,这时教师不要着急,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反复聆听。
2 多方面倾听
笔者记得在一次学习中,曹理老师对我们说:“要具有四副耳朵:听古典音乐的;听现代音乐的;听民间音乐、民族音乐的;听流行音乐的。”是的,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在不断地更新,我们不能让学生单方面去欣赏一种音乐,而是要让他们多方面地倾听,学会欣赏各种音乐的美,能用各种音乐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据调查,当代中小学生对流行通俗音乐很热衷,而对一些古典、民族音乐则不愿问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民族的音乐,让我们的学生走入琳琅满目的音乐世界,去接受多种艺术的熏陶。再者,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数千年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瑰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必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把民族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字、美术等其他姐妹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得到更充分地发展。
3 多渠道倾听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接触音乐的途径。可以让学生运用各种音像资料,根据各自的爱好倾听音乐,如:《百鸟朝凤》、《小放驴》、《春江花月夜》、《梁祝》等。可以利用课外活动,邀请有音乐艺术特长的教师或家长参与活动,还可以视听并举,通过电视、电影种的场景去倾听、理解、欣赏音乐的魅力。
4 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
“倾听”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习惯良好途径,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对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即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
首先要强调“静”。“闭目法”是一种很好的静心欣赏音乐的方法。当学生闭上双眼时,眼睛断了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这时听觉神经会非常敏锐,平时在睁眼时难以听到的声音,闭上眼后会非常清晰,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安静地欣赏、品味、体验音乐。
其次,要强调“动”。现在的孩子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在安静倾听之余,我们可以在倾听时因势利导,通过耳动、脑动、眼动、口动、身体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参与倾听活动,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笔者想,如果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的学生将会踩着音乐的旋律走,乘着动人的歌声飞。将会真正接受大自然音乐“交响曲”的熏陶,感受乐曲撼心动魄的力度、速度和风度,享受浩瀚音乐“玉液琼浆”的滋润。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副“音乐的耳朵”。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听觉是任何一个健康人都具备的本能,但用耳朵听音乐的能力,却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我们通常把这个能力叫做“音乐的耳朵”。获得了“音乐的耳朵”,就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选择、筛选的能力。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就是要让学生具备感受音乐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能力以及感受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变化的能力,还必须要有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呢?笔者觉得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美国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那么,我们应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音乐呢?
1 多样化倾听:
1.1 提出问题,深入倾听 在让学生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精神状态及知识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可爱的动物》时,学生很难把一段段音乐想象成一群小动物,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可爱的小动物来了,你听听它们是谁?”当音乐出现时,再提示:“是谁蹦着来了?”“是谁慢吞吞地爬来了?”“又是谁在大声地吼叫?”……
1.2 借助动作,体验倾听 教师要先让学生听懂音乐的速度、情绪,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理解、记忆、感受音乐。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编自创动作进行即兴表演。通过表演动作,在音乐—听音乐的耳与运动着的身体—迅速反应的大脑之间建立起一种分析、交流、合作的密切关系,学生用这种方式体验音乐,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也更能强化记忆。例如: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时,让学生想象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强悍的蒙古骑士策马驰骋,你追我赶,节奏轻快的场面,孩子们根据音乐,模拟变换不同的骑马动作来体验音乐,能够全身心融入音乐之中。
1.3 反复倾听,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动态过程。一首乐曲,学生会随着倾听的次数增加,而从感知升华到情感理解。学习一首乐曲,每倾听一次就应该受到一次乐曲的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并能产生进一步的联想,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初听一首乐曲,学生很难理解它的意境,只是会对乐曲的速度、情绪等有一个初浅的了解,这时教师不要着急,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反复聆听。
2 多方面倾听
笔者记得在一次学习中,曹理老师对我们说:“要具有四副耳朵:听古典音乐的;听现代音乐的;听民间音乐、民族音乐的;听流行音乐的。”是的,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在不断地更新,我们不能让学生单方面去欣赏一种音乐,而是要让他们多方面地倾听,学会欣赏各种音乐的美,能用各种音乐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据调查,当代中小学生对流行通俗音乐很热衷,而对一些古典、民族音乐则不愿问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民族的音乐,让我们的学生走入琳琅满目的音乐世界,去接受多种艺术的熏陶。再者,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数千年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瑰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必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把民族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字、美术等其他姐妹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得到更充分地发展。
3 多渠道倾听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接触音乐的途径。可以让学生运用各种音像资料,根据各自的爱好倾听音乐,如:《百鸟朝凤》、《小放驴》、《春江花月夜》、《梁祝》等。可以利用课外活动,邀请有音乐艺术特长的教师或家长参与活动,还可以视听并举,通过电视、电影种的场景去倾听、理解、欣赏音乐的魅力。
4 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
“倾听”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习惯良好途径,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对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即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
首先要强调“静”。“闭目法”是一种很好的静心欣赏音乐的方法。当学生闭上双眼时,眼睛断了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这时听觉神经会非常敏锐,平时在睁眼时难以听到的声音,闭上眼后会非常清晰,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安静地欣赏、品味、体验音乐。
其次,要强调“动”。现在的孩子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在安静倾听之余,我们可以在倾听时因势利导,通过耳动、脑动、眼动、口动、身体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参与倾听活动,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笔者想,如果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的学生将会踩着音乐的旋律走,乘着动人的歌声飞。将会真正接受大自然音乐“交响曲”的熏陶,感受乐曲撼心动魄的力度、速度和风度,享受浩瀚音乐“玉液琼浆”的滋润。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副“音乐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