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美国现代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一种教育观点。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雷德曼根据这一教育观点,在上世纪80年代总结并发起了“动手做”项目,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做中学”对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做中学”成为新课程推崇的先进理念之一。那么,怎样理解“做中学”、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做中学”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以探讨。
一、“做中学”与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一致性
“做中学”科学教育思想顺应了当代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以九年义务教育的物理新课程(以下简称物理新课程)为例,物理新课程秉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强调物理课程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去探究物理规律,体会物理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这些理念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除了物理学习内容具体在物理学领域之外,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物理新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育理念,认为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科学探究,获得多种体验,情感和态度得到积极的发展,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也是“做中学”的基本教育理念和要求。“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试验或从事实践活动学习科学,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用“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并在其中获得体验。由此不难看出,二者在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二、“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做中学”是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探究和学习科学知识,一般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提出问题。“做中学”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起点和主线,教学过程围绕问题展开,最后以问题解决或提出新的问题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问题的提出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在教师启发、指导和引导下由学生提出,还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提出问题,所提问题都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使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因此,开展“做中学”,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创设的情境应真实,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做到这一点,是教师实施“做中学”的智慧所在。例如,让学生通过“做中学”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盛水的容器,准备各种不同材料的物品(如木块、塑料块、铁片、铝片、大头针、橡皮泥等),让学生动手做,引导他们探究上述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看到有些物品在水中上浮,有些下沉,此时他们也许会自己或在老师启发引导下提出问题:物品在水中的沉浮与其结构和材料有关吗?和物品的本身形状有关吗?能不能使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浮起来?……提出的各种问题既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进行“做中学”活动的主题。
2、猜想或假设。面对问题,学生思想上会产生困惑或冲突,同时也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心向。为了消除困惑,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猜想或假设,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或者对出现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对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机会,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保护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有根据的提出猜想与假设。这样就会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与假设只是对研究的问题根据已知材料、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或者是对问题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假定性解释,这种猜想与假设是否成立,还必须拿出客观事实进行检验。如何得到事实依据呢?这就必须进行实证研究,要求研究者制订获得事实依据的计划和设计出能够获得事实依据的实验。这一步实质上就是把假设与猜想从操作的角度具体化、程序化,使研究者“做”有明确目的、行动具有可操作性。
4、动手操作,获取事实资料。动手操作是学生将自己的计划和实验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一阶段,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选取适当的实验器具和材料,亲自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事实和现象,搜集证据和有关信息,并最终完成实验。要做好这些工作,既要安排好实验操作步骤,又要设计好记录表格,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设计的步骤及表格不断进行调整。在此特别指出,“做中学”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并保管好实验的原始记录,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5、解释讨论,表达交流。根据实验获取的事实资料和已有知识,学生应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自己提出符合逻辑的、能够自圆其说的合理解释。同时,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同伴交流,共同分享。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实施策略与物理新课程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将“做中学”与物理新课程教学结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实现物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一、“做中学”与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一致性
“做中学”科学教育思想顺应了当代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以九年义务教育的物理新课程(以下简称物理新课程)为例,物理新课程秉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强调物理课程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去探究物理规律,体会物理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这些理念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除了物理学习内容具体在物理学领域之外,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物理新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育理念,认为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科学探究,获得多种体验,情感和态度得到积极的发展,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也是“做中学”的基本教育理念和要求。“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试验或从事实践活动学习科学,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用“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并在其中获得体验。由此不难看出,二者在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二、“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做中学”是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探究和学习科学知识,一般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提出问题。“做中学”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起点和主线,教学过程围绕问题展开,最后以问题解决或提出新的问题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问题的提出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在教师启发、指导和引导下由学生提出,还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提出问题,所提问题都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使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因此,开展“做中学”,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创设的情境应真实,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做到这一点,是教师实施“做中学”的智慧所在。例如,让学生通过“做中学”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盛水的容器,准备各种不同材料的物品(如木块、塑料块、铁片、铝片、大头针、橡皮泥等),让学生动手做,引导他们探究上述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看到有些物品在水中上浮,有些下沉,此时他们也许会自己或在老师启发引导下提出问题:物品在水中的沉浮与其结构和材料有关吗?和物品的本身形状有关吗?能不能使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浮起来?……提出的各种问题既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进行“做中学”活动的主题。
2、猜想或假设。面对问题,学生思想上会产生困惑或冲突,同时也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心向。为了消除困惑,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猜想或假设,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或者对出现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对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机会,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保护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有根据的提出猜想与假设。这样就会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与假设只是对研究的问题根据已知材料、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或者是对问题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假定性解释,这种猜想与假设是否成立,还必须拿出客观事实进行检验。如何得到事实依据呢?这就必须进行实证研究,要求研究者制订获得事实依据的计划和设计出能够获得事实依据的实验。这一步实质上就是把假设与猜想从操作的角度具体化、程序化,使研究者“做”有明确目的、行动具有可操作性。
4、动手操作,获取事实资料。动手操作是学生将自己的计划和实验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一阶段,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选取适当的实验器具和材料,亲自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事实和现象,搜集证据和有关信息,并最终完成实验。要做好这些工作,既要安排好实验操作步骤,又要设计好记录表格,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设计的步骤及表格不断进行调整。在此特别指出,“做中学”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并保管好实验的原始记录,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5、解释讨论,表达交流。根据实验获取的事实资料和已有知识,学生应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自己提出符合逻辑的、能够自圆其说的合理解释。同时,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同伴交流,共同分享。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实施策略与物理新课程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将“做中学”与物理新课程教学结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实现物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