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生要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需要亲历各种任务活动,在主体性探究中理解建构。学习任务既是探究活动的载体,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任务驱动下的教学,以任务活动为中心,学生围绕一个个任务展开深入地探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运用等方式自主探究。任务学习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弊端,让学生成为任务的主体,实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任务的呈现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对学习效果也具有重要影响,在数学学习任务呈现时,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优化呈现方式,激发探究活力,提升教学效果。
一、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卢梭说过:“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喜欢避简就烦,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艺术,在呈现学习任务时故意转弯抹角,学生被忽悠了大半天才知晓任务内容,如此浪费了学生的大好时光。一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分钟都很珍贵,分分秒秒都不能浪费,为此,有些地方还要求教师限时讲授,就是为了节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提高学习效率。
过多地铺垫渲染,使教学变得拖沓臃肿,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疲惫了学生情绪,干扰了学生思维,降低了教学效果。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妨开宗明义,直接揭示任务,明确教学目标,直奔学习主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展开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一课中,我开门见山,在谈话中直接揭晓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几分之几。”我一边板书课题一边交代学习任务和目标,“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没有拐弯抹角的多余动作,让学生带着任务迅速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生活情境,芳香扑鼻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活动效果与人的心理情绪有关,学生的情感对其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功能,愉悦轻松的课堂情境和气氛能够激励学生认知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生活是真实而快乐的,数学生活化有利于营造快乐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数学学习任务的呈现与开展。我们应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让数学任务活动散发出扑鼻的生活芳香,在生活情境中呈现数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生活情境和体验感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在生活实践中快乐高效地探究。
借助生活情境呈现数学学习任务,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搭建了桥梁,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数学散发生活味道,使数学绽放感性光芒,点亮了学生的眼睛,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助推了学习任务的完成。例如,在教學《认识千克》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超市购物情境:“星期天,小丽到超市去买东西,瞧,这是她买回的一袋核桃和一袋饼干。”我边说边出示物品,同时提出问题:“ 想必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凭你们的经验,你们觉得哪一袋物品重?”就这样,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入对物品重量的猜测,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感知体验物体重量,进而产生对“秤”的需求以及对“千克”的认识。
三、示范引导,抛砖引玉
新课程倡导生本教育,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然而,少数数学教师在践行生本教育理念时出现偏差,过分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任务全部抛给学生,彻底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教师忘却了自己的主导角色,没能发挥好引路人的价值,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数学学习任务的呈现可以采取示范引导的方式,教师通过情景表演、魔术表演、操作演示等形式,在亲自表演中抛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的跟进研究,该方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中,我通过谈话直接导入计算器话题后,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器的探究兴趣,我给学生表演计算,让学生任意报题目,我用计算器计算,便捷快速的计算表演,使学生感受用计算器的价值,调动了学生认识和使用计算器的欲望,为接下去的主动探究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基调。
四、融入游戏,激趣引思
游戏是学生生活的全部,若数学活动任务如同游戏一样,学生定会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呈现学习任务的有效技巧,就是把学生应完成的事情游戏化,将数学学习任务融入游戏,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开展数学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激趣引思,而且能够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提高学习的效果。
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借助游戏呈现学习任务,用趣味游戏点燃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动手做、动脑思,在玩思结合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可能性》和《算“24点”》等内容时,我分别组织学生玩摸球游戏和算“24点”游戏,学习任务在有趣的游戏中呈现,点燃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愉快的游戏将学生带入探究活动,学生边玩游戏边思考,在轻松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任务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定会不同凡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一、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卢梭说过:“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喜欢避简就烦,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艺术,在呈现学习任务时故意转弯抹角,学生被忽悠了大半天才知晓任务内容,如此浪费了学生的大好时光。一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分钟都很珍贵,分分秒秒都不能浪费,为此,有些地方还要求教师限时讲授,就是为了节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提高学习效率。
过多地铺垫渲染,使教学变得拖沓臃肿,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疲惫了学生情绪,干扰了学生思维,降低了教学效果。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妨开宗明义,直接揭示任务,明确教学目标,直奔学习主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展开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一课中,我开门见山,在谈话中直接揭晓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几分之几。”我一边板书课题一边交代学习任务和目标,“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没有拐弯抹角的多余动作,让学生带着任务迅速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生活情境,芳香扑鼻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活动效果与人的心理情绪有关,学生的情感对其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功能,愉悦轻松的课堂情境和气氛能够激励学生认知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生活是真实而快乐的,数学生活化有利于营造快乐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数学学习任务的呈现与开展。我们应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让数学任务活动散发出扑鼻的生活芳香,在生活情境中呈现数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生活情境和体验感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在生活实践中快乐高效地探究。
借助生活情境呈现数学学习任务,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搭建了桥梁,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数学散发生活味道,使数学绽放感性光芒,点亮了学生的眼睛,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助推了学习任务的完成。例如,在教學《认识千克》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超市购物情境:“星期天,小丽到超市去买东西,瞧,这是她买回的一袋核桃和一袋饼干。”我边说边出示物品,同时提出问题:“ 想必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凭你们的经验,你们觉得哪一袋物品重?”就这样,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入对物品重量的猜测,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感知体验物体重量,进而产生对“秤”的需求以及对“千克”的认识。
三、示范引导,抛砖引玉
新课程倡导生本教育,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然而,少数数学教师在践行生本教育理念时出现偏差,过分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任务全部抛给学生,彻底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教师忘却了自己的主导角色,没能发挥好引路人的价值,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数学学习任务的呈现可以采取示范引导的方式,教师通过情景表演、魔术表演、操作演示等形式,在亲自表演中抛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的跟进研究,该方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中,我通过谈话直接导入计算器话题后,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器的探究兴趣,我给学生表演计算,让学生任意报题目,我用计算器计算,便捷快速的计算表演,使学生感受用计算器的价值,调动了学生认识和使用计算器的欲望,为接下去的主动探究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基调。
四、融入游戏,激趣引思
游戏是学生生活的全部,若数学活动任务如同游戏一样,学生定会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呈现学习任务的有效技巧,就是把学生应完成的事情游戏化,将数学学习任务融入游戏,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开展数学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激趣引思,而且能够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提高学习的效果。
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借助游戏呈现学习任务,用趣味游戏点燃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动手做、动脑思,在玩思结合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可能性》和《算“24点”》等内容时,我分别组织学生玩摸球游戏和算“24点”游戏,学习任务在有趣的游戏中呈现,点燃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愉快的游戏将学生带入探究活动,学生边玩游戏边思考,在轻松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任务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定会不同凡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