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探究在《细胞的增殖》一课中的实践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该文以《细胞的增殖》一课为例,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作一探索和实践,很好地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合作学习 细胞有丝分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进一步强调:“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据此,笔者在《细胞的增殖》一课教学中,尝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细胞的增殖》一节是高中生物的重难点内容之一,其核心概念是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其中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姐妹染色单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是这一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最后一章的第一节,既与前面学习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为必修2《遗传与进化》打基础。所以,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重难点内容进行学习,同时为《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作理论准备。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细胞的组成、结构、物质进出、能量供应等知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学习《细胞的增殖》奠定了基础。学生经过多年的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对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已初步适应。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策略的适应为完成本课教学内容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前笔者和生物兴趣小组成员一起运用剪纸技术,制作细胞和染色体等模型,并分发给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各组先利用模型完成导学案。课上利用剪纸模型、细胞分裂视频,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再通过交流,总结出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各期遗传物质的动态变化、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有丝分裂中遗传物质的数量变化。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
  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有一套剪纸模型,共8张,包括细胞间期(编号1-4)、细胞分裂前期(编号5)、中期(编号6)、后期(编号7)、末期(编号8)。教师边介绍细胞分裂各期的特点,边引导学生以1条染色体(质)为例逐步摆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剪纸模型,并将活动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及时反馈在黑板上,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1)细胞间期的特点:对照剪纸模型1-4归纳出该期特点:完成DNA复制和与细胞分裂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生长。细胞分裂间期是新的细胞周期的开始,细胞内部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这为细胞分裂准备了物质条件。
  【问题探究】染色体(质)加倍吗?笔者打了个比方:一个赤身的人代表一条DNA,衣服代表蛋白质,一个人穿着衣服就是一条染色体(质)。间期DNA复制后就变成两个赤身的连体人,DNA数目加倍了。因连体人连接在同一着丝点上,故不能独立运动,这代表间期虽然DNA已复制,但染色体(质)不加倍。
  (2)细胞分裂前期的特点:对照剪纸模型5归纳出该期特点:两个消失与两个出现,即: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教材上没有该剪纸模型内容,笔者补充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体会“两个消失,两个出现”动态的过程: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消失;纺锤体开始形成。细胞内的染色体位于纺锤体的中央。
  【问题探究】为什么分裂间期看不到染色体,而前期就能看到?分裂间期DNA进行了复制,所以在间期姐妹染色单体就已存在,只不过由于间期呈染色质丝状态,所以看不见染色体的形态。到了前期,由于DNA 螺旋缠绕在一起,逐渐缩短变粗,形态越来越清楚。这时的一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具有共同着丝点的“姐妹染色单体”。
  (3)细胞分裂中期的特点:对照剪纸模型6归纳出该期特点:纺锤体清晰可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所以细胞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好时期。
  【问题探究】什么是细胞的赤道板?剪纸模型中只有1条染色体,那么教材上是几条?(6条)。在细胞分裂中期这6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为研究方便科学家把这个假设的平面称为赤道板。因为该平面在细胞上的位置相当于赤道在地球上的位置,故取名之。
  (4)细胞分裂的后期的特点:对照剪纸模型7归纳出该期特点: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裂成两条子染色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倍。在同一个细胞内具有两套相同的染色体,两套染色体分别在纺锤丝的牵引之下向细胞的两端移动,达到细胞的两极。
  【问题探究】染色体数目为什么加倍了?笔者和学生一起又回到前面的连体人比喻。连体人通过手术分开了,能独立运动了。
  (5)细胞分裂的末期的特点:对照剪纸模型8归纳出该期特点:两个出现与两个消失。出现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体、染色体。情况刚好与前期相反。
  【问题探究】联系高尔基体的作用,想一想一个植物细胞是如何分为二个细胞的?在末期的前半段时间里,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结构——细胞板,与赤道板不同的是细胞板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结构,其作用是把原来的一个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细胞分裂完成后,细胞板就变成了两个子细胞间的细胞壁。
  再让小组成员分别摆出含2条、4条或6条染色体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模型,一边摆模型一边尝试记住各期的特点(见表1),试用小口诀帮助记忆。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具体的模型,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触,就能自主愉快地建构所学的知识。
  表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特点
  2.小组合作探究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以4条染色质(体)为例,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摆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剪纸模型。
  【问题探究】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何异同?师生共同总结出表2内容。
  表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3.小组合作探究遗传物质的动态变化过程
  (1)观看细胞分裂的视频,结合剪纸模型,完成表3,理解细胞分裂各期中染色数目、DNA含量和姐妹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
  表3:细胞分裂各期遗传物质的动态变化
  【问题探究】你得出什么规律?染色体的数目与着丝点数相同;DNA的数目与剪纸模型中摆放的线相同;姐妹染色单体与呈交叉状态的线数相同,不交叉就是0条。
  (2)结合表3分别画出染色体、DNA、姐妹染色单体的变化曲线(见图1-3)。
  【问题探究】还能画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变化曲线吗?
  总之,本课的学习过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剪纸模型,结合视频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意义建构了细胞有丝分裂的概念,深入理解了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和遗传物质的动态变化过程,系统比较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情况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首先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  一、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特点  1.教学结构紧凑,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其教学模
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下面我就从《记梁任公的一次演
语文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的“读”,很大一部分就是朗诵的能力。朗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一篇好的课文,通过声情并茂、悠扬顿挫的朗诵,不但可以打动朗诵者,触动朗诵者,让朗诵者对优美的文学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还能让听者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通过朗诵,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还要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所朗诵作品的情感表达,进而培养学生对优美文学作品语言节奏的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以育人为本”、“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生活”的新理念早已被大家所接受,特别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更是被大家津津乐道。《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要成功的组织教学,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有一次,我承担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
曾经有人问:“‘语文课,上不上一个样。’是不是个真命题?”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至少说明,一定有大量的“上不上一个样的语文课”存在,人们在批评这类语文课的同时也是对洋溢生命活力、追求生命体验的语文课的期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有责任使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身风采的舞台,使课堂洋溢生命活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精彩留给学生,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知识的殿堂、孕育生命的乐园。  一、合作学习是构建生命课堂的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我国的高考也在进一步改革之中,这固然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伴随着高考的改革深入进行,高三历史复习课的一系列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发展的新的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尝试问题教学法,改革和调整教学过程。  一、拓展、延伸历史知识,拓宽知识范围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拓展、延伸和补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设计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理论的确立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目前,基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设计中,得到实际运用推广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支架式
“面积法”指的是运用面积公式以及面积有关的性质定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们熟悉的问题中,我们曾经接触到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最近,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还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其他一些定理,举例和各位同行分享。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
当今的世界,由于电脑的强大和其多样的功能,使它进入了几乎人类从事的每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中也初露锋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多媒体技术,这已经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的运用不但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作用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像并茂这
【内容摘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只有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方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才能发现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特征,从而推动课堂向有效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生成 有效教学 思考  所谓“动态生成”,它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