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考试必考内容,但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古典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一些教学诗歌的方法。
关键词:方法;整体感知;品读;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而灿烂的篇章,堪称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基础。鉴赏古典诗歌,已成为中高考必考的题目,而学生面对一首首似乎熟悉而又陌生的诗歌往往无从下手,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古典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我常用以下方法: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学习古诗词的积累过程。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内容。因此,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当学生读完了,我问:“同学们自己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从字里行间已经体会到了瀑布的美丽、雄壮。这是文章理解的奠基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读可以是引读: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找有关曹操的资料。通过学生地搜集,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此次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得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也可以是吟读: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吟读诗歌比朗读诗歌的效果要更好,更能读出诗的味道。在吟读之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让学生读准字音;(二、)划分好节奏;(三、)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由于学生在电视等媒体上见过有关古人吟诵诗歌的情景,所以,只要教师做好示范,学生便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很感兴趣。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三味的。
二、品读文字,再现画面。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犹如一幅画面,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诗歌的画面。将古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艺术化。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范读,并且用心想象老师读到得每一处。然后回答问题“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仿佛听到了瀑布巨大的声音,看到了千丈青山,感觉到了咆哮翻腾的瀑布……我知道接下来,我该带着学生神游在这美丽、雄壮的景色之中了。
三、鉴赏诗歌形象。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诗歌意象等。(1)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包括诗人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也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对人物形象所倾注的感情,这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要领。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描写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眺望沧海壮丽景色,气象万千,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联想到日月东升西落,繁星闪烁的银河,就像是在洪波涌起的大海中运行、出没一样,生动地表现了祖国海疆的壮丽风光和诗人丰富的想象,气势豪迈雄浑。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2)鉴赏诗歌意象。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最重要的审美單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意象,要抓住诗人描写、歌咏的景和物的特点去分析。因为这些景和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自然界的景和物,而是融合了诗人情感的景和物。要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看诗人借这些景抒怎样的情,托这些物言怎样的志,从而分析诗歌的形象,探知诗人的感情,鉴赏全诗。此外,还要透过诗句的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的含义。(3)鉴赏思想感情。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几类,以鉴赏建功报国类诗歌为例: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连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也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落泪惊心。这前四句,都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念亲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除此之外,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阅读”,“积累”和“方法”。所谓“阅读”,就是指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位,读中感悟,读中欣赏,从而体味出诗歌的意境,品味出诗歌的美。所谓“积累”,就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由于古代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地传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诗、品诗的方法,进而自觉运用此法,进行学习。那么,如何能将这三者统一起来呢?我认为还是要在“读”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觉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总之,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然而在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毕竟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关键词:方法;整体感知;品读;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而灿烂的篇章,堪称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基础。鉴赏古典诗歌,已成为中高考必考的题目,而学生面对一首首似乎熟悉而又陌生的诗歌往往无从下手,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古典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我常用以下方法: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学习古诗词的积累过程。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内容。因此,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当学生读完了,我问:“同学们自己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从字里行间已经体会到了瀑布的美丽、雄壮。这是文章理解的奠基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读可以是引读: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找有关曹操的资料。通过学生地搜集,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此次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得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也可以是吟读: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吟读诗歌比朗读诗歌的效果要更好,更能读出诗的味道。在吟读之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让学生读准字音;(二、)划分好节奏;(三、)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由于学生在电视等媒体上见过有关古人吟诵诗歌的情景,所以,只要教师做好示范,学生便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很感兴趣。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三味的。
二、品读文字,再现画面。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犹如一幅画面,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诗歌的画面。将古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艺术化。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范读,并且用心想象老师读到得每一处。然后回答问题“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仿佛听到了瀑布巨大的声音,看到了千丈青山,感觉到了咆哮翻腾的瀑布……我知道接下来,我该带着学生神游在这美丽、雄壮的景色之中了。
三、鉴赏诗歌形象。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诗歌意象等。(1)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包括诗人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也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对人物形象所倾注的感情,这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要领。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描写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眺望沧海壮丽景色,气象万千,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联想到日月东升西落,繁星闪烁的银河,就像是在洪波涌起的大海中运行、出没一样,生动地表现了祖国海疆的壮丽风光和诗人丰富的想象,气势豪迈雄浑。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2)鉴赏诗歌意象。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最重要的审美單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意象,要抓住诗人描写、歌咏的景和物的特点去分析。因为这些景和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自然界的景和物,而是融合了诗人情感的景和物。要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看诗人借这些景抒怎样的情,托这些物言怎样的志,从而分析诗歌的形象,探知诗人的感情,鉴赏全诗。此外,还要透过诗句的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的含义。(3)鉴赏思想感情。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几类,以鉴赏建功报国类诗歌为例: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连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也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落泪惊心。这前四句,都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念亲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除此之外,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阅读”,“积累”和“方法”。所谓“阅读”,就是指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位,读中感悟,读中欣赏,从而体味出诗歌的意境,品味出诗歌的美。所谓“积累”,就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由于古代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地传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诗、品诗的方法,进而自觉运用此法,进行学习。那么,如何能将这三者统一起来呢?我认为还是要在“读”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觉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总之,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然而在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毕竟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