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州大学文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在卡夫卡的《审判》中,男主人公K遭遇了来自社会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与理想,永不放弃。他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与智慧在困境中挣扎搏斗,却在同命运的抗争中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绝境,始终难以摆脱命运的束缚。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挫败感,使得主人公K具有浓郁的悲观心态。
关键词:卡夫卡;审判;悲观心态
卡夫卡有三部长篇小说,按写作的时间顺序分别是《美国》、《审判》、《城堡》,其中《美国》又翻译为《失踪者》,《审判》又翻译为《诉讼》。主人公分别为卡尔罗斯,约瑟夫K,土地测量员K,因其具有共同的特质特共取其名字的首字母,以大写K代称男主人公。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定义K的人生追求的话,可以说他一项也未曾真正拥有过,他一生都处于不断的挣扎与斗争中,注定的悲剧使一种悲观的心态与绝望意识在其成长中不断闪现。《审判》渗透了主人公一生中与命运的斗争与挣扎及毫无希望的绝望,可看到其闪现与本文中的悲观心态。
作品中K说:“像我这样一个在世界上已经混了三十年、为了从中闯出一条路而搏斗过的人,对于奇怪的事情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已经不怎么认真予以对待了。”此刻的他懂得利用女人、懂得使用手段与技巧、懂得与敌人周旋斗争,显得聪明睿智。可是他的斗争却找不到明确的方向,如同打在空气中的拳头般无力。当命运来临时,哪怕他如何挣扎都不能动摇其分毫,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审判,直至死亡来临。
K在被宣布有罪时,从他与两名看守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看守对其案件所知甚少,而且行事不管法院的运行规则,只是作为法院的附属品单纯地执行雇主命令罢了。他们清醒的认为,他们为之服务的法院在下令逮捕一个人之前,一定专门调查过犯人的犯罪情况,而且在这方面他们是不会出错的。同时他们清楚的明白,法院的官员们从来也不到民众间去寻找罪过,而是像法律中说的是被罪过吸引过去,接着就把他们这些看守派去。这也就是他们认知中的法律。从中可以看出法只是法院的私人物品,它的地位高高在上,他人无权染指。看守的职位也并非由法院正式任命,他们只是为了领取工资才干一些看守工作罢了。除此之外他们无权也没有必要对整个案件和法院的决定作出什么理解,只需完成任务而已。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罪、犯了何罪、该定何刑都是由法院直接规定的,纵使他们并未做过深入调查。
但是,法院下面的附属人员却也根本无法干预,只能承认这种判断的权威性。因此這也就为K最终的失败做了伏笔。在被宣判有罪后,却总是不能及时进行审判活动。这让一直期待抗辩论争的K大为恼火,并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使其无法正常工作。不安心等待的K开始了对命运的抵抗,他亲自找了律师,可律师似乎对他的案件细节并不十分清楚,只是漠不关心的夸夸其谈敷衍了事,并没有触及案件实质与核心,这让K十分不放心,后来找到能为他疏通的画家,却也并不能给他提供真正的帮助。
不甘心的K甚至利用情人的微妙关系套取有用信息,却也徒劳无功。其实内心中他是看不起这些法界人士的情人的,认为他们被同化了,是牺牲品。“她对这儿的官员感到厌倦,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不管来了哪个陌生人,她的幻想都会被激起,她就会用各种方式去勾引他。”他认为她们的生活是无趣的、可怜的,她们只是机械地为法院的附庸们服务,因此对生活感到乏味厌倦的她们是可以被利用的。甚至K还把希望寄托在申辩时下面的广大听众身上,他相信通过自己的才能和有力的论辩,可以争取到广大听众的支持,可是他想错了,在这里民主与个人才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可以说这是K最后的挣扎,他企图通过慷慨激昂的演讲唤起大众的良知与支持。可是,这同样毫无意义。K认为法院在处理他的案子中所采取的逮捕审讯他的一系列行动的后面,有一个庞大的机构在活动着。“这个机构不仅雇用受贿的看守、愚蠢的监察官和其最大优点便是明白自己不中用的预审法官,而且还拥有一批高级的甚至是最高级的法官,这些人还有大量不可缺少的听差、办事员、警察和其他助手,或许还有刽子手呢,我不忌讳用这个词。”从这段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K是精明干练、洞察事理的。
可是,他不知道面对法院的附庸者们,纵然是言之凿凿的证据,在他们的面前对事实也是毫无影响。这样的话语只是让那些法院的寄生虫们不理解和震惊罢了。
可以说这些所谓的检察官、画家、律师、看守对法院的判决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他们甚至对自己所办案件的进展一无所知,只是法院外围的寄生虫,夹在雇主与法院之间靠虚头信息与文件谋取利益的可怜虫而已。“审判中的法庭及其所代表的法远远超越了具体的社会机构和法律制度,成为巴别塔式的权威偶像。”,因此,纵使成年K拥有强大的力量与智慧也难以找到他真正的对手,难以与命运进行正面的对抗,一切挣扎都显得无力,只有等待最终的审判并接受判决。
K面对困境是无力挣扎只能被动承受,接受磨难的洗礼。长大后,面对复杂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与生存规律,一个人的反抗与挣扎又显得那样无力,充满了挫败感,他难以挑战这样的社会秩序。当他世事洞明之后,想要挑战命运或直接成为命运的掌控者与缔造者,却发现需要放弃一些在成长中所一直坚持和拥有的东西,直至成为规则与秩序的同化者或成为其一部分,而这却与其本性相冲突。可以看出自始至终在主人公K的人生追求上,在他身上都带着浓重的悲观心态。
参考文献:
[1]胡荣.灵魂城堡的侦察和探险——评残雪解读卡夫卡和博尔赫斯[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2期(总第47期).
[2]曾艳兵.卡夫卡研究在中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残雪.《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付鹏飞(1992—),男,汉族,籍贯:河南舞钢,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现当代文学。
摘 要:在卡夫卡的《审判》中,男主人公K遭遇了来自社会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与理想,永不放弃。他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与智慧在困境中挣扎搏斗,却在同命运的抗争中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绝境,始终难以摆脱命运的束缚。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挫败感,使得主人公K具有浓郁的悲观心态。
关键词:卡夫卡;审判;悲观心态
卡夫卡有三部长篇小说,按写作的时间顺序分别是《美国》、《审判》、《城堡》,其中《美国》又翻译为《失踪者》,《审判》又翻译为《诉讼》。主人公分别为卡尔罗斯,约瑟夫K,土地测量员K,因其具有共同的特质特共取其名字的首字母,以大写K代称男主人公。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定义K的人生追求的话,可以说他一项也未曾真正拥有过,他一生都处于不断的挣扎与斗争中,注定的悲剧使一种悲观的心态与绝望意识在其成长中不断闪现。《审判》渗透了主人公一生中与命运的斗争与挣扎及毫无希望的绝望,可看到其闪现与本文中的悲观心态。
作品中K说:“像我这样一个在世界上已经混了三十年、为了从中闯出一条路而搏斗过的人,对于奇怪的事情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已经不怎么认真予以对待了。”此刻的他懂得利用女人、懂得使用手段与技巧、懂得与敌人周旋斗争,显得聪明睿智。可是他的斗争却找不到明确的方向,如同打在空气中的拳头般无力。当命运来临时,哪怕他如何挣扎都不能动摇其分毫,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审判,直至死亡来临。
K在被宣布有罪时,从他与两名看守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看守对其案件所知甚少,而且行事不管法院的运行规则,只是作为法院的附属品单纯地执行雇主命令罢了。他们清醒的认为,他们为之服务的法院在下令逮捕一个人之前,一定专门调查过犯人的犯罪情况,而且在这方面他们是不会出错的。同时他们清楚的明白,法院的官员们从来也不到民众间去寻找罪过,而是像法律中说的是被罪过吸引过去,接着就把他们这些看守派去。这也就是他们认知中的法律。从中可以看出法只是法院的私人物品,它的地位高高在上,他人无权染指。看守的职位也并非由法院正式任命,他们只是为了领取工资才干一些看守工作罢了。除此之外他们无权也没有必要对整个案件和法院的决定作出什么理解,只需完成任务而已。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罪、犯了何罪、该定何刑都是由法院直接规定的,纵使他们并未做过深入调查。
但是,法院下面的附属人员却也根本无法干预,只能承认这种判断的权威性。因此這也就为K最终的失败做了伏笔。在被宣判有罪后,却总是不能及时进行审判活动。这让一直期待抗辩论争的K大为恼火,并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使其无法正常工作。不安心等待的K开始了对命运的抵抗,他亲自找了律师,可律师似乎对他的案件细节并不十分清楚,只是漠不关心的夸夸其谈敷衍了事,并没有触及案件实质与核心,这让K十分不放心,后来找到能为他疏通的画家,却也并不能给他提供真正的帮助。
不甘心的K甚至利用情人的微妙关系套取有用信息,却也徒劳无功。其实内心中他是看不起这些法界人士的情人的,认为他们被同化了,是牺牲品。“她对这儿的官员感到厌倦,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不管来了哪个陌生人,她的幻想都会被激起,她就会用各种方式去勾引他。”他认为她们的生活是无趣的、可怜的,她们只是机械地为法院的附庸们服务,因此对生活感到乏味厌倦的她们是可以被利用的。甚至K还把希望寄托在申辩时下面的广大听众身上,他相信通过自己的才能和有力的论辩,可以争取到广大听众的支持,可是他想错了,在这里民主与个人才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可以说这是K最后的挣扎,他企图通过慷慨激昂的演讲唤起大众的良知与支持。可是,这同样毫无意义。K认为法院在处理他的案子中所采取的逮捕审讯他的一系列行动的后面,有一个庞大的机构在活动着。“这个机构不仅雇用受贿的看守、愚蠢的监察官和其最大优点便是明白自己不中用的预审法官,而且还拥有一批高级的甚至是最高级的法官,这些人还有大量不可缺少的听差、办事员、警察和其他助手,或许还有刽子手呢,我不忌讳用这个词。”从这段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K是精明干练、洞察事理的。
可是,他不知道面对法院的附庸者们,纵然是言之凿凿的证据,在他们的面前对事实也是毫无影响。这样的话语只是让那些法院的寄生虫们不理解和震惊罢了。
可以说这些所谓的检察官、画家、律师、看守对法院的判决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他们甚至对自己所办案件的进展一无所知,只是法院外围的寄生虫,夹在雇主与法院之间靠虚头信息与文件谋取利益的可怜虫而已。“审判中的法庭及其所代表的法远远超越了具体的社会机构和法律制度,成为巴别塔式的权威偶像。”,因此,纵使成年K拥有强大的力量与智慧也难以找到他真正的对手,难以与命运进行正面的对抗,一切挣扎都显得无力,只有等待最终的审判并接受判决。
K面对困境是无力挣扎只能被动承受,接受磨难的洗礼。长大后,面对复杂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与生存规律,一个人的反抗与挣扎又显得那样无力,充满了挫败感,他难以挑战这样的社会秩序。当他世事洞明之后,想要挑战命运或直接成为命运的掌控者与缔造者,却发现需要放弃一些在成长中所一直坚持和拥有的东西,直至成为规则与秩序的同化者或成为其一部分,而这却与其本性相冲突。可以看出自始至终在主人公K的人生追求上,在他身上都带着浓重的悲观心态。
参考文献:
[1]胡荣.灵魂城堡的侦察和探险——评残雪解读卡夫卡和博尔赫斯[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2期(总第47期).
[2]曾艳兵.卡夫卡研究在中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残雪.《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付鹏飞(1992—),男,汉族,籍贯:河南舞钢,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