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无疑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其中许多理论与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冲突。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指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中国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优越感,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为了在中国站住脚,先要与中国本土宗教相融合。
  关键词佛教 儒家 道教 冲突 融合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
  
  1 佛教的传入
  
  大约从公元1世纪起,从西域、南海、西南就陆续有佛教的消息传来,有一些来贸易的商人可能是佛教徒。史书中记载,东汉的楚王刘黄把浮屠和黄老放在一起祭祀,说明佛教已成为一种新信仰,汉代人对佛教的态度,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僧人传教的行业方面,都是以对待中国神仙方术的眼光去迎接这一外来宗教的。
  中国佛教是在中国发展成长的,它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还是面对许多冲突。
  
  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个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自认为“中国”即天下的中心,四周的国人都是夷、蛮或狄之类比中国落后的国家,必然会碰撞出火花。
  文化通常由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构成,这三个层面大体上相当于文化形态的外、中、内三层。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三层结构互相对应。如佛教物质层面上的寺院建设、寺院经济等,制度上的沙门不敬王者、穿着方式等,思想上灵魂的存灭、因果报应的有无等,均曾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纠葛、论争,乃至冲突。冲突集中表现在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关系上,冲突的领域主要是哲学思想、政治观念和儒、道、佛三教地位高下几个方面。
  首先哲学思想方面主要是“生死”、“形神”和“因果报应”之辩。佛教主张有生必有死,在没有超脱前,生死不断循环,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绵延的过程,会经历前世、现世、来世,不停地流转绵延。儒家也持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观点,但不赞成转生说和灵魂不灭论,儒家更注重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成神成仙。
  佛教因果报应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不同,佛教的三民是连绵不断、互为困果的。“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所以自己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和报应。而中国传统是先施后报,所谓“积善之家家有余庆”,道教是一代又一代的“承负”关系,也就是说传统观念的报、承都不及本身。
  佛教的传入也是对中国人时间与空间的拓展。过去中国人都只是认同自己活动的一块地域,充其量是承认通过书写文字和口耳相传知道的那一个空间与时间,人们把它叫做“天下”,又叫“六合”,在历史上上溯三皇五帝,在空间上知道九州。可是,佛教传入中国却告诉中国人,时间是无限长久,空间是无限扩展的。这个空间,就是佛教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而佛教说的时间,则叫“无量无边劫”,时间在佛教这里,变得无限大。
  其次政治伦理方面主要是“沙门应否敬王”之争,其实质是礼制问题,是涉及君权与神权、佛教与儒家名教的关系问题。
  佛教认为出家沙门见到包括帝王在内的任何在家人都不跪拜,只是双手合十以示敬意,这种礼仪与中国传统礼制相悖,因而逐渐形成了与封建兵权和儒家名教的尖锐矛盾,不断出现在水门应否向帝王跪拜的争论。
  第三是三教高下之争。儒家和佛教的冲突,表现为“入世”与“出世”的对立,“忠孝观念”与“无君无父”的对立。
  道教徒曾借用信仰道教的皇帝的最高政治权力打击佛教,三武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毁佛运动,尤其是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的事件,虽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但又都和佛道两教矛盾有关。
  
  3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大有力和对佛教的排斥,再加上佛教的教义允许变通,所以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这个“市场”,在传入前期,调适与比附比较突出。汉代时,佛教在宗教哲学观念上依附道术、道学。到了魏晋则主要依附于玄学。在政治观念上,佛教一直迎合儒家。
  范文澜先生说:“儒家、道教、佛教的关系,大体上,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儒家对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无排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经过上千年的融合,佛教文化甚至成了汉语文化源之一,为中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了大量词汇。佛教成语占中国汉语外来成语的十分之九,许多佛语还演化成日常用语,如一尘不染、一刀两断、口头禅、心心相印、安祥、导师、真谛、演说等等都是佛语。
  
  4 结语
  
  一种没有交流与学习的文化一定会成为一潭发臭的死水,文化需要交流与学习,然后融合,成为更为完善的文化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冲突与磨合之后,已经完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中国佛教,而非印度佛教,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同化力量。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2]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属于简化后的象形文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各种物体的形态、自然现象、社会活动等创造的。经历了秦时期的文字统一以后,汉字被越来越多的劳动人民所掌握。汉字还广泛影响着中国周边国家的,其中日本文字至今仍大量的使用汉字。  关键词 汉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繁体字 简化字 日本汉字 万叶日语 汉字申遗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汉字是古代汉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
摘要 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网络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根据互联网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身心要求,探索新的德育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高校德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成为网民的生力军,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和思想,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摘要本文试图从三方面来探析历史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一是从历史学与旅游学的关系;二是从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三是从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旅游 历史 文化 资源 关系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正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1 历史学与旅游学的关系    旅游学中
摘要对于二维下料问题,平均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并在充分满足切断式切割方式的基础上,定义了随机决策方法和最适面积决策方法对下料方案进行决策,基于优先级和下料方案的不同组合,构造了四种结构相同的启发式算法。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四种启发式算法均可有效求解该问题,且采用面积优先级规则和最适面积决策方法实现的启发式算法效果最佳。  关键词二维下料数学模型启发式  中图分类号:TB11文献标识码:
摘要本文认为在市政工程中,为了抓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要十分重视各专业的协调配合。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程造价 设计阶段 施工阶段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在市政工程中,工种包括道路、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土建等,每个工种既是整个工程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是独立的的单项工程,各类专业工种要在有限的空间内相互挤占,往往会发生冲突现象,这就要求一项工程无论是在设计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本文阐释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含义,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展现状,对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摘要本文基于Hyland等人有关元话语的理论,研究了中英文国家学校简介元话语的有效使用,从中文和英语元话语使用的比例,做出原因分析,对中英文中各类元话语功能的异同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弄清此类简介中元话语的使用,更一步促进我国在教育宣传方面与世界的接轨对中英文中各类元话语功能的异同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元话语 分类 交际元话语 互动元话语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