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既要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要有“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此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因而课堂教学也讲究音乐式的节奏美感。节奏是课堂的主架。节奏运用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节奏;效率
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如果从上课伊始到结束,平铺直叙,总是一种速度,一种音调,容易削弱学生的兴趣;倘若整节课分析不断,提问不止,学生只能被动应付;若整节课学生都一味处于“静”或“动”的状态中,会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经常灵活地变换讲课的节奏,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惘,时而惊叹,时而沉寂,促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紧张和身心愉悦之中交替,这样一来教学过程的节奏感就非常明显了,我们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节奏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节奏,产生共鸣。从而能顺利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出发,通过学生动与静、紧与松、疏与密等节奏变换方式来教学,使课堂形成强烈的节奏,以便课堂效率的提高。下面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实践,我略谈一下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体会。
一、 疏与密
中国画很讲究疏与密的节奏变化,教学活动同样讲究节奏的疏密变化。“语文课的结构最好是疏密相间的波浪式结构”(《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朱作仁编127。)心理学也证明: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也是符合小学儿童注意力发展特点的。
一般地说,在一节课中着重进行一两项训练。对于突出重点的地方,要求精,要求密,力求做到准确,贴切,详细;对于比较不重要的,要求简,可以适当松,做到简明概括,防止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阅读内容密的地方,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使学生感到兴奋和紧张;疏的地方坡度缓,让学生心驰神往,静观默想,思索回味,使学生感到和缓与轻松。反之,如果一直要求学生紧而不松,学生兴奋和紧张状态长时间持续,就使学生疲劳现象出现;一直太疏松而不紧张,学生的情感太过于放松,则精力难以集中,影响到教学效果。如《落花生》一文写了“种花生和收花生”,“过收获节,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上”三段,重点在第二段,而谈论花生的好处的人有很多,重点又在父亲的话。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研读父亲的话所蕴含的道理,其余部分略读,由于突出了重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 动与静
学生若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就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就会出现疲劳,厌倦状态。教学实践可以证明,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的“动”或“静”都无法让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教育效果当然也不够理想。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动,而忽略了“静”当然这儿的“静”并不是指“死水一潭”,而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安静状态,班级上鸦雀无声,实际上学生在凝神听讲,积极思考,是种“外静内动”状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因此我们认为动与静的交替出现并很好地结合,对学生的身心状态的调节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它既能保持课堂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提高了。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细想。如《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课堂显出现了两次“静悄悄”的场面,第一次是学生“晏子反击楚王时说话之前他完全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他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可为什么说话之前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完之后还故意笑了笑呢”。这问题后,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答案,知道晏子不是真的为难,而只是表面上尊重楚王。一个同学又站起来提出“晏子既然已经知道应该是怎样回答楚王了可为什么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呢?为什么不直接说?”这一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未曾想到,其他学生也没有想到,因此教室里悄无声息,从学生的表情,有的正在从课文中搜寻答案,有的托着下巴思索,有的忽闪着大眼睛,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两分钟过去了,有的同学终于找出了答案:晏子之所以要先装着很为难是“因为他要说的话太厉害”“他想要楚王听他说,允许他说”。另外遇到意境较深的段落,观察插图等都可以使动静交替出现。
三、 紧与松
教育活动节奏的重要因素是紧与松。紧张、急促、强烈就是所谓的的“紧”;轻松、舒放、从容就是所谓的“松”。紧与松是相对而言的,一些优秀的教师他们擅长于从一紧一松的节奏,把学生带入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教学情境中,教学活动的高潮就是很好把握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需要“重锤敲打”教学活动的低潮就是不是重点和不是难点,则可以用平缓的节奏。一旦重点难点攻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而且充满着胜利的喜悦,获得极大的愉快。
如《司马光砸缸》一文“砸缸救小孩”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司马光在特定条件下(缸高、水满、人小)时所采用的特殊手段。(让水离开人)由于这是一种逆向思维,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你能想出一个其他救小孩的办法吗?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设想了种种救小孩的办法,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把大家刚才想的办法跟司马光的办法对比,(可通过演示实验),越比学生就会感到司马光的办法好,越比越感到司马光的确聪慧过人,当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突然明白了其中的妙处。此时此刻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然后老师再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的黄金时间,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使教学过程富于变化,引人入胜,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进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掌握得较快,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晶.浅谈音乐课堂上的合唱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2]姚憶源.我的课堂[J].学苑创造B版,2010(9).
[3]王宏云.把握英语课堂教学节奏[J].小学教学研究,2004(8).
[4]黄子丰.从笑声中得到启示——处理小数课堂突发事件一例[J].小学教学参考,1995(9).
作者简介:沈禄贵,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山中心小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节奏;效率
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如果从上课伊始到结束,平铺直叙,总是一种速度,一种音调,容易削弱学生的兴趣;倘若整节课分析不断,提问不止,学生只能被动应付;若整节课学生都一味处于“静”或“动”的状态中,会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经常灵活地变换讲课的节奏,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惘,时而惊叹,时而沉寂,促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紧张和身心愉悦之中交替,这样一来教学过程的节奏感就非常明显了,我们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节奏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节奏,产生共鸣。从而能顺利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出发,通过学生动与静、紧与松、疏与密等节奏变换方式来教学,使课堂形成强烈的节奏,以便课堂效率的提高。下面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实践,我略谈一下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体会。
一、 疏与密
中国画很讲究疏与密的节奏变化,教学活动同样讲究节奏的疏密变化。“语文课的结构最好是疏密相间的波浪式结构”(《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朱作仁编127。)心理学也证明: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也是符合小学儿童注意力发展特点的。
一般地说,在一节课中着重进行一两项训练。对于突出重点的地方,要求精,要求密,力求做到准确,贴切,详细;对于比较不重要的,要求简,可以适当松,做到简明概括,防止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阅读内容密的地方,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使学生感到兴奋和紧张;疏的地方坡度缓,让学生心驰神往,静观默想,思索回味,使学生感到和缓与轻松。反之,如果一直要求学生紧而不松,学生兴奋和紧张状态长时间持续,就使学生疲劳现象出现;一直太疏松而不紧张,学生的情感太过于放松,则精力难以集中,影响到教学效果。如《落花生》一文写了“种花生和收花生”,“过收获节,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上”三段,重点在第二段,而谈论花生的好处的人有很多,重点又在父亲的话。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研读父亲的话所蕴含的道理,其余部分略读,由于突出了重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 动与静
学生若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就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就会出现疲劳,厌倦状态。教学实践可以证明,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的“动”或“静”都无法让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教育效果当然也不够理想。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动,而忽略了“静”当然这儿的“静”并不是指“死水一潭”,而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安静状态,班级上鸦雀无声,实际上学生在凝神听讲,积极思考,是种“外静内动”状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因此我们认为动与静的交替出现并很好地结合,对学生的身心状态的调节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它既能保持课堂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提高了。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细想。如《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课堂显出现了两次“静悄悄”的场面,第一次是学生“晏子反击楚王时说话之前他完全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他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可为什么说话之前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完之后还故意笑了笑呢”。这问题后,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答案,知道晏子不是真的为难,而只是表面上尊重楚王。一个同学又站起来提出“晏子既然已经知道应该是怎样回答楚王了可为什么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呢?为什么不直接说?”这一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未曾想到,其他学生也没有想到,因此教室里悄无声息,从学生的表情,有的正在从课文中搜寻答案,有的托着下巴思索,有的忽闪着大眼睛,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两分钟过去了,有的同学终于找出了答案:晏子之所以要先装着很为难是“因为他要说的话太厉害”“他想要楚王听他说,允许他说”。另外遇到意境较深的段落,观察插图等都可以使动静交替出现。
三、 紧与松
教育活动节奏的重要因素是紧与松。紧张、急促、强烈就是所谓的的“紧”;轻松、舒放、从容就是所谓的“松”。紧与松是相对而言的,一些优秀的教师他们擅长于从一紧一松的节奏,把学生带入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教学情境中,教学活动的高潮就是很好把握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需要“重锤敲打”教学活动的低潮就是不是重点和不是难点,则可以用平缓的节奏。一旦重点难点攻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而且充满着胜利的喜悦,获得极大的愉快。
如《司马光砸缸》一文“砸缸救小孩”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司马光在特定条件下(缸高、水满、人小)时所采用的特殊手段。(让水离开人)由于这是一种逆向思维,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你能想出一个其他救小孩的办法吗?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设想了种种救小孩的办法,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把大家刚才想的办法跟司马光的办法对比,(可通过演示实验),越比学生就会感到司马光的办法好,越比越感到司马光的确聪慧过人,当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突然明白了其中的妙处。此时此刻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然后老师再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的黄金时间,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使教学过程富于变化,引人入胜,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进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掌握得较快,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晶.浅谈音乐课堂上的合唱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2]姚憶源.我的课堂[J].学苑创造B版,2010(9).
[3]王宏云.把握英语课堂教学节奏[J].小学教学研究,2004(8).
[4]黄子丰.从笑声中得到启示——处理小数课堂突发事件一例[J].小学教学参考,1995(9).
作者简介:沈禄贵,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