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次全校性的公开课。同年级的周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小露珠》一文。为了向老师们展示近半学期的教研成果,她很看重这次公开课,所以,发挥了备课组的优势,在文本的研读、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上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甚至对于教学的流程,都已预定了好几套方案,以便于能及时准确地调整思路,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课堂上,一切都按预设方案进行着,我们几个平行班的老师都向周老师投去赞许的目光,这是对她极大的鼓励。教学是从课文的中间部分开始的(……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找准这个切入点,由“把小露珠比作珠宝”到“珠宝似的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孩子们睁大了惊奇的双眼,看着大屏幕上显示钻石、水晶和珍珠的画面,“啊,啊,啊”的赞叹声不绝于耳,继而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好似鲜花怒放般争奇斗艳——通透的、华美的、璀璨的、纯净的……学生们情绪高涨、乐于表达。课堂上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
“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小露珠,能把这种喜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周老师和孩子们轻松地谈话,点击着鼠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这时,一个孩子举起了手,那是张驰。“老师,您把字打错了,不是‘啊’,是‘哇’。”我抬头一看,果然——“早啊,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课文上明明是“早哇”,急得我真是替她捏了把汗。这个小小的失误可是一大败笔啊,我想。当堂修改课件是不可能了,不知道周老师如何处理这一事件。
“不错,你的眼睛真亮,读得很仔细。只是,在这里,”周老师指着那个“啊”字,“它应该念成wa,也可以写作——‘哇’。”说着,周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哇”字。周老师含笑娓娓道来,不仅化解了可能由于课前疏忽而带来的尴尬,而且适时地渗透了关于“啊”的音变规律的知识。令许多听课老师颇有收获。
评课时,老师们大都给了很好的评价:构思巧妙,过程流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啊”的插曲对于这节课来说更是个不小的精彩。我听着同行们中肯的评价,反思起这节课前前后后给我的所得。
一、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
从开始研读教材到开课之前大约有四、五天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曾多次地利用到课本,可我们只是抓住了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却忽视了对文本逐字、逐句地推敲,以至于在做课件和过教案的时候没有发现这一不是错误的“错误”。
二、当问题发生时,不回避,生成可贵的教学资源
“‘啊’是一个零声母音节,在语流中常常受前一个音节最后一个音素的影响而产生音变,‘啊’变读为‘呀’、‘哇’、‘哪’等。”(《汉语通论·语气词“啊”的音变》)其中“啊”的音变规律之一就是:前一音节的韵腹或韵尾是u(包括ao iao)时,“啊”读wa,也可以写作“哇”。由此可见,“早哇”当属其中之列。《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收录了对“哇(wa)”的一条注释:助词,“啊”受到前一字收音u或ao的影响而发生的变音。(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二版)周老师对“啊”和“哇”的处理,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仅让孩子们觉得汉语是多么得丰富多彩、饶有趣味,我们所有听课的老师也都有所收获。
三、学习,对于老师何其重要
由此,我也想到了近几年来的学习。其实,关于“啊”的音变,每个老师在师范课本中都学习过,可是又有多少人经常打开曾经学过的书仔细地看呢?换言之,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课堂事件,怕是没有周老师那样巧妙的处理了。《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都马不停蹄地往前赶,很少有停下来回顾的习惯。“温故而知新”,真理啊!■
课堂上,一切都按预设方案进行着,我们几个平行班的老师都向周老师投去赞许的目光,这是对她极大的鼓励。教学是从课文的中间部分开始的(……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找准这个切入点,由“把小露珠比作珠宝”到“珠宝似的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孩子们睁大了惊奇的双眼,看着大屏幕上显示钻石、水晶和珍珠的画面,“啊,啊,啊”的赞叹声不绝于耳,继而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好似鲜花怒放般争奇斗艳——通透的、华美的、璀璨的、纯净的……学生们情绪高涨、乐于表达。课堂上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
“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小露珠,能把这种喜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周老师和孩子们轻松地谈话,点击着鼠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这时,一个孩子举起了手,那是张驰。“老师,您把字打错了,不是‘啊’,是‘哇’。”我抬头一看,果然——“早啊,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课文上明明是“早哇”,急得我真是替她捏了把汗。这个小小的失误可是一大败笔啊,我想。当堂修改课件是不可能了,不知道周老师如何处理这一事件。
“不错,你的眼睛真亮,读得很仔细。只是,在这里,”周老师指着那个“啊”字,“它应该念成wa,也可以写作——‘哇’。”说着,周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哇”字。周老师含笑娓娓道来,不仅化解了可能由于课前疏忽而带来的尴尬,而且适时地渗透了关于“啊”的音变规律的知识。令许多听课老师颇有收获。
评课时,老师们大都给了很好的评价:构思巧妙,过程流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啊”的插曲对于这节课来说更是个不小的精彩。我听着同行们中肯的评价,反思起这节课前前后后给我的所得。
一、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
从开始研读教材到开课之前大约有四、五天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曾多次地利用到课本,可我们只是抓住了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却忽视了对文本逐字、逐句地推敲,以至于在做课件和过教案的时候没有发现这一不是错误的“错误”。
二、当问题发生时,不回避,生成可贵的教学资源
“‘啊’是一个零声母音节,在语流中常常受前一个音节最后一个音素的影响而产生音变,‘啊’变读为‘呀’、‘哇’、‘哪’等。”(《汉语通论·语气词“啊”的音变》)其中“啊”的音变规律之一就是:前一音节的韵腹或韵尾是u(包括ao iao)时,“啊”读wa,也可以写作“哇”。由此可见,“早哇”当属其中之列。《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收录了对“哇(wa)”的一条注释:助词,“啊”受到前一字收音u或ao的影响而发生的变音。(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二版)周老师对“啊”和“哇”的处理,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仅让孩子们觉得汉语是多么得丰富多彩、饶有趣味,我们所有听课的老师也都有所收获。
三、学习,对于老师何其重要
由此,我也想到了近几年来的学习。其实,关于“啊”的音变,每个老师在师范课本中都学习过,可是又有多少人经常打开曾经学过的书仔细地看呢?换言之,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课堂事件,怕是没有周老师那样巧妙的处理了。《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都马不停蹄地往前赶,很少有停下来回顾的习惯。“温故而知新”,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