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进行理想信念德育教育的渗透。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文章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拓展语文素材、借助多媒体四个有效途径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使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和支撑学生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理想信念;德育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由此可见,理想信念德育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必要性。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教材突出了德育为魂、能力为重等编写理念,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从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指引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之钙”。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找准渗透切入点,借助有效的途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获取的语文知识中,从而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在理解关键词句中渗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反复品读与领悟,体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能升华情感,使学生受到道德熏陶。
在教授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的重点句子“为了不让敌人……在班长后面”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斩钉截铁”和“走”这两个关键词,通过品读,感受班长坚定的理想信念。接着,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出类似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学生找到“五位壮士屹立……露出胜利的喜悦”这个关键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从而体会五位壮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最终达成理想,保护了群众和连队主力。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句子,并适时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提升德育渗透的效果。
二、在感受人物形象中渗透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鲜明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可以直抵人心。榜样的力量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懂得向模范人物学习,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本单元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如郝副营长、狼牙山五壮士、红军战士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正面人物形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如在分析第8课的郝副营长这个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抓住人物的以下细节来渗透:郝副营长在战斗的间隙,借着火柴的亮光,深情地注视书上的一幅画。战斗打响后,他点燃手中的书本,借助亮光,帮助战士们找到突破口,但他自己因暴露位置而牺牲。教师根据以上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明白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憧憬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是:为了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由此体会郝副营长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信念,体会像他们一样的革命先辈为战斗的胜利而勇于牺牲的背后那强大的理想信念。又如在教授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抓住班长马宝玉沉稳果断的心理进行分析,也可以抓住副班长葛振林开腔怒吼的动作进行分析,从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勇敢作战的精神。
不仅可以从个体形象去感受人物形象,还可以从人物群体形象去感受。第6课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的描写,如“英雄壮举”这部分,战士们跳崖后高呼口号,这段群体的人物形象描写,让人读来激情澎湃,振奋不已。教师从中挖掘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明白理想信念的重要,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下,壮士们做出了宁死不屈的爱国行动。
榜样引领方向,激发前行的力量。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从榜样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样的德育渗透,润物细无声,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在拓展语文素材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要深度挖掘课内资源,还要注重拓展课外素材,逐渐建立大德育渗透教育观。语文素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传承文化,还传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吃透教材、拓展素材,并找准拓展素材中“理想信念”的情感“触”发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如本单元在第8课的课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这个“阅读链接”以革命文化为主题,四篇阅读材料内容丰富,适合渗透德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和感受人物的基础上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如阅读材料《伟大的友谊》,记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事业上互相关心一事。教师在教学“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片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促使人成长、发展。
德育渗透要注意加强学科沟通,拓宽渗透的素材。比如教学第8课后,结合歌曲《春天的故事》和《我的中国心》,教师挖掘歌曲内涵,让学生唱一唱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歌声中感受爱国情怀,深化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并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感染。
另外,还可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来渗透。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革命题材,对学生的生活来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背景资料。在讲授课文中,使用背景资料时,抓准切入口,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如在教授第5课《七律·长征》时,教师结合文字、图片等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出示长征路线图和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适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同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大德育渗透教育观是现代教学倡导的一种理念,德育渗透不应该局限在语文课本中,应将课内外素材链接起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让学生获得道德情操的熏陶,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
四、在借助多媒体中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其图文并茂,优势明显,既能扩大语文教学的信息量,又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借助多媒体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抓住德育渗透的契机,创新德育渗透的方法,不断创新德育渗透的手段,运用学生愿意听的方式,通过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把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得有意思,让德育渗透立体鲜活、形象生动。
如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教师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五壮士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壮举是因为他们有理想信念引领,他们为了祖国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指引和支撑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借助视频,还可以借助3D动态图。又如在教授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时,借助多媒体出示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的3D动态图,这幅画描绘了五壮士英勇抵抗敌人,毅然跳崖的场面。这幅画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时候及时进行德育渗透,体会五壮士为了祖国牺牲自己的崇高理想信念。
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能突破视觉的限制、突出要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德育渗透效果。
著名教育学者朱小蔓认为: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把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能让有效的道德教育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理想信念德育因素,通過不同途径,适时渗透理想信念的教育,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理想信念;德育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由此可见,理想信念德育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必要性。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教材突出了德育为魂、能力为重等编写理念,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从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指引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之钙”。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找准渗透切入点,借助有效的途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获取的语文知识中,从而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在理解关键词句中渗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反复品读与领悟,体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能升华情感,使学生受到道德熏陶。
在教授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的重点句子“为了不让敌人……在班长后面”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斩钉截铁”和“走”这两个关键词,通过品读,感受班长坚定的理想信念。接着,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出类似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学生找到“五位壮士屹立……露出胜利的喜悦”这个关键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从而体会五位壮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最终达成理想,保护了群众和连队主力。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句子,并适时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提升德育渗透的效果。
二、在感受人物形象中渗透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鲜明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可以直抵人心。榜样的力量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懂得向模范人物学习,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本单元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如郝副营长、狼牙山五壮士、红军战士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正面人物形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如在分析第8课的郝副营长这个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抓住人物的以下细节来渗透:郝副营长在战斗的间隙,借着火柴的亮光,深情地注视书上的一幅画。战斗打响后,他点燃手中的书本,借助亮光,帮助战士们找到突破口,但他自己因暴露位置而牺牲。教师根据以上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明白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憧憬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是:为了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由此体会郝副营长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信念,体会像他们一样的革命先辈为战斗的胜利而勇于牺牲的背后那强大的理想信念。又如在教授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抓住班长马宝玉沉稳果断的心理进行分析,也可以抓住副班长葛振林开腔怒吼的动作进行分析,从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勇敢作战的精神。
不仅可以从个体形象去感受人物形象,还可以从人物群体形象去感受。第6课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的描写,如“英雄壮举”这部分,战士们跳崖后高呼口号,这段群体的人物形象描写,让人读来激情澎湃,振奋不已。教师从中挖掘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明白理想信念的重要,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下,壮士们做出了宁死不屈的爱国行动。
榜样引领方向,激发前行的力量。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从榜样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样的德育渗透,润物细无声,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在拓展语文素材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要深度挖掘课内资源,还要注重拓展课外素材,逐渐建立大德育渗透教育观。语文素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传承文化,还传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吃透教材、拓展素材,并找准拓展素材中“理想信念”的情感“触”发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如本单元在第8课的课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这个“阅读链接”以革命文化为主题,四篇阅读材料内容丰富,适合渗透德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和感受人物的基础上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如阅读材料《伟大的友谊》,记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事业上互相关心一事。教师在教学“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片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促使人成长、发展。
德育渗透要注意加强学科沟通,拓宽渗透的素材。比如教学第8课后,结合歌曲《春天的故事》和《我的中国心》,教师挖掘歌曲内涵,让学生唱一唱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歌声中感受爱国情怀,深化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并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感染。
另外,还可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来渗透。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革命题材,对学生的生活来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背景资料。在讲授课文中,使用背景资料时,抓准切入口,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如在教授第5课《七律·长征》时,教师结合文字、图片等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出示长征路线图和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适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同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大德育渗透教育观是现代教学倡导的一种理念,德育渗透不应该局限在语文课本中,应将课内外素材链接起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让学生获得道德情操的熏陶,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
四、在借助多媒体中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其图文并茂,优势明显,既能扩大语文教学的信息量,又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借助多媒体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抓住德育渗透的契机,创新德育渗透的方法,不断创新德育渗透的手段,运用学生愿意听的方式,通过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把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得有意思,让德育渗透立体鲜活、形象生动。
如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教师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五壮士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壮举是因为他们有理想信念引领,他们为了祖国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指引和支撑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借助视频,还可以借助3D动态图。又如在教授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时,借助多媒体出示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的3D动态图,这幅画描绘了五壮士英勇抵抗敌人,毅然跳崖的场面。这幅画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时候及时进行德育渗透,体会五壮士为了祖国牺牲自己的崇高理想信念。
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能突破视觉的限制、突出要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德育渗透效果。
著名教育学者朱小蔓认为: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把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能让有效的道德教育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理想信念德育因素,通過不同途径,适时渗透理想信念的教育,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