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中的禅意——以八大山人水墨画为例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an1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绘画是具有超前的审美意趣的。文人画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苏轼在他的画论里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1]”意思是说古代书画艺术在审美意趣的表达上,诗与画是相融合的,诗可入画,画能通诗。中国古代的文人画讲究诗、书、画、意的结合。而这个“意”也包含了禅意。本篇文章笔者将以八大山人水墨画为研究蓝本,着重讨论禅意在古代文人画之中的审美表达。
  “禅意”这个词语是深深的被烙印在东方美学之中的,植于我国传统美学的DNA之中。将禅意应于诗画之中,是感性与理性的一元统一,符合我国从古至今哲人学者们所秉持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观。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东方的美学意涵向来是含蓄的、浑厚的。而禅修本身也会为书画创作提供良好的艺术土壤 。清初的“四僧”艺术成就斐然,笔墨空灵淡然、飘逸自在、苍劲高古,是文人画历史上的一座巍峨的高峰。在寺院中修行的经历,与他们艺术领悟的过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是笔者要在此文中著重研究的画家。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朝皇室后裔,明朝覆灭以后,作为前朝遗民的他,为避灾祸削发为僧。可以说国破家亡对于八大山人的世俗命运的压迫是毫无疑问的,但对于他的艺术生命却是不可或缺的,可能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即使他天性敏慧,所出作品也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为快乐可以隽永,而苦难却可使人获得智慧。艺术家所经历的苦难,会潜移默化的成为其艺术作品中不可磨灭的深厚底蕴。
  图一是八大山人的一幅花卉作品,很少有人能像八大山人画花画的这样清新、自然却大气、不媚俗,这幅花卉在笔墨的运用上有强烈的韵律感,在疏密关系的处理上十分考究;花枝部分线条勾勒笔力遒劲、花瓣部分的描绘轻盈流畅之中又不乏沉稳;整体画面可用有精、气、神三字来形容,八大山人对于笔墨的运用已入化境,可谓多一笔太多,少一笔又太少。画面的留白让整幅画显得空灵清丽,多一分留白会显出凉薄,少一分则会看着庸俗。中国文人画中,有计白当黑的理念,指画面布局的疏密虚实。这类似于道家的阴阳两极,既重视用笔又重视留白,所谓无为有来太极生,这也是属于东方哲人的艺术智慧。
  八大山人的《孔雀竹石图》,作于1690年春天,属于其晚年之作,这应是八大山人与徐渭画风承袭相似之处最为有迹可循的一幅作品。徐渭的“墨葡图”更多的体现了“大泼墨”的技法,运笔更加的酣畅洒脱,八大的画与题跋风格与之相像,但同时也更加的精巧细致。不同于多数作品中透出的苍劲、灵动、倔强,这幅作品更能传递出世俗意义上的温度。这并不是说八大山人一生修行未得了悟,恰恰相反,这正是他将禅意彻底融于画中的体现。
  禅宗经典《指月录》中有一公案: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报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2]
  婆子烧庵,是认为庵主二十年仍未修行透彻,自己供养了俗人,如果和尚能参悟透‘无分别心’也就不会把妙龄女子的亲近说为:“寒岩、无暖气”。会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要么是克制虚假,要么是心如死灰,这都是令婆子十分失望的。
  同样的,八大山人一生参禅,如果在他的画中看到的仅仅是孤高冷傲、空旷寂寥,那难免显得矫揉造作,定属下品。
  因为越是刻意追寻什么,越是缺乏什么;越是强调什么,越显出其本质上的浅薄。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越到晚年,八大山人的书画越有人情味,透着一种酣畅和自在,不似早年间一些作品更有棱角和求奇,到晚年时,更多富有禅意的体悟蕴含于书画之中。这是其在艺术感悟中,“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逐步实现的过程。看八大山人的画,很像是一场与画家别开生面的会见,山人画花,画猫,画翻白眼的鸟类和鱼类,我们可以从这些图像中,产生很大的共鸣,他的作品是他人格的延续,山人绝不是受尽苦难为避祸事而郁郁一生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从容的人,也许他也会如自己的画中对象一般:在春日的某个亭子里,一边乘凉,一边翻白眼望天;盘坐在某块石头上,静心闭眼参禅。佛家讲“戒定慧”;尝遍人生六苦后,布施渡贪心,忍辱渡嗔心,般若渡痴心,八大山人的空明智慧也跃然于纸上。
  李苦禅先生认为:“八大山人笔墨清脱,他把倪云林的简约疏宕,王蒙在清明华滋推向表情纯净、更酣畅在高度。那是一种含蓄蕴藉、丰富多彩、淋漓痛快在艺术语言。”[3]八大山人的画自身是有语言性的,很容易能让观者产生共情。这种共情不是苦难和悲切的感受,是舒适、安逸、有生机、很治愈的;像可可爱爱的稚童,宁折不弯的少年,质朴慈祥的老者,一幅画,便能透出大师智慧隐忍又飘逸洒脱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著,王其和校注,东坡画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50.
  [2]瞿汝稷编撰·指月录【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191-192.
  [3]李苦禅等·八大山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本社,1986:2.
  作者简介:李明琦;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黑龙江;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水性材料绘画;学校:湖北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人民群众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其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文化活动策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且还应不断地丰富活动的方式。本文就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展开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活动策划;活动创意  引言  当下,群众文化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文化活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群众文化在提升群
期刊
摘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民生与工业日常中时常提起的生活与作业方式,而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本文从民间参与科技创新程度、科技创新政策与法令的协调性、低碳科技创新短期效益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引导民间力量推动低碳科技创新、积极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令体系、加政府对低碳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等科技创新发展措施,希望能够通过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正常运
期刊
摘要:东西方绘画经历了若干年的发展,早已经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优秀作品和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试论,若我们探讨东西方绘画哪个更高一筹,或者为了体现消此涨彼的态度,结果显然是徒劳的……绘画形式本无高低贵贱,因为人的介入,艺术家的介入,才使得艺术品得以升华。艺术品是艺术家意志的最终体现,也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作用。因此,艺术绘画形式本无高低之分,是艺术家的经历、思想、技法、修养等诸多因素,亦或者是由欣赏者的经历
期刊
摘要:《鲁滨逊漂流记》被视为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之一。其主人公折射出英国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反映出早期文化殖民现象。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文化殖民在当代社会逐渐演化为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该文将首先对文化殖民的历史做简单介绍,并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文化殖民现象;最后,结合我国国情,给出促进文化发展的个人观点。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文化殖民;现实意义  丹尼尔·笛福,被誉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期刊
摘要:赵元任先生是我国近代作曲家中,最早注意将中西文化相融合的作曲家,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更是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称为“语言学之父”。在艺术歌曲方面也有非常高的成就,更是重视传统音乐的精髓,按照中国语言的特点来处理歌词和曲调的关系,使曲调和歌词更加完美的结合。本文将对赵元任先生的艺术歌曲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演唱风格;研究  我国艺术歌曲产生于20世纪20
期刊
作者简介:胡斌(1993.07-)男,漢族,四川内江人,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研究
期刊
摘要:《春秋公羊传》是一部专门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传述,包含了许多丰富的儒家思想。其中,“复仇”思想在《春秋公羊传》中被推崇,这似乎与儒家所讲求的“仁爱”思想相悖,其实不然。《春秋公羊传》中的“复仇”思想实际上与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相吻合,是讲求一定的道义的,本文将从“复仇”所讲求的原则,对《春秋公羊传》中的“复仇”之道进行探析。  关键词:《公羊传》;复仇;国君一体  复仇之道,主要是指《
期刊
摘要: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美国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他独特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受到学界的普遍赞扬。《西方正典》一书体现了他以审美价值和原创性为核心的西方文学经典观,本文通过布鲁姆对文学经典的捍卫以及书中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对“经典”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与思考。  关键词:《西方正典》;文学经典;审美性;原创性  在布鲁姆眼中当今学界多元文化主义盛行,处在一个中心消解的、杂乱无章的、破碎的境况,他把女性
期刊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分别是中西方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二人皆以田园诗而闻名于世。尽管身处不同时空,其诗歌仍有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动因,人生经历、社会背景等都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浅析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同与异。  关键词:陶渊明;华兹华斯;自然观;哲学观  一、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相似之处  (一)人生经历  陶渊明出生于官僚家庭,其父去世后,家境没落。他自幼受到良好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的高速发展,现代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我们一边享受着大数据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带来的便利,一边也承受着大数据为我们的个人隐私等造成的损害。对于当今的企业来说,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正是出于对企业前景的担忧以及考虑,企业的高层必须探求出一条信息化的全新审计道路。本文将从大数据和内部审计的定义出发,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