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提出猜想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一、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目的的猜想
猜想不是异想天开,应该是依据一定的事实,应用可行的科学原理,围绕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猜想与假设的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当好“导演”,还应该当好“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一员,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在必要的地方,充当一名优生,引导点拨学生归纳整理自己通过发散思维形成的观点;在学生思维出现定势时,充当一名差生,去引起争议和辩论.保证猜想与假设环节能够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达到目标.教师在创设猜想情境时要有一定的提问技巧,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与假设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做出一些毫无边际的猜想与假设,同时又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1.由日常经验和生活事实提出猜想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大量经验和知识,是学生进行猜想的直接来源和素材.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的内容时,教师设计提出这样几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可曾注意到这个现象——输液瓶口会插两根管子,其中一根通着大气的管子起什么作用?”问题一出,学生就议论开了,通过讨论、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各自的猜想发现;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实验进行教学时,有的学生根据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物体破坏力的强弱进行猜想,有的则根据各种物体下落到地面时危害大小进行猜想;再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中,学生根据生活中晾衣服时,一般把衣服张开在通风和有太阳的地方的经验,提出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及与液体的温度有关的假设,就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较为合理.
2.根据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针对课堂内容,教师准备一些实验器材,或者指导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有关的实验器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在实验中进行合理的猜想.如在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的内容时,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大多学生都会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到底谁下落快?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对此进行了探究:
①观察铁球、纸张、树叶等常见物体同时下落;(有快有慢,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②观察一张纸和半张纸(半张纸揉成团)同时下落.(轻的纸团却比重的整张纸下落快)
③将一张对折,撕成两张相同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观察它们同时下落的情况.(轻重相同的物体下落也有快有慢)
④铁球、纸张、树叶等若在月球上同时下落,谁先着地?
通过上述实验使学生猜测到,物体下落快慢的不同绝不是质量的不同,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从而可以提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任何物体下落的快慢都相同”的猜想.
二、创设适当的时机,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
其实,每个人都有猜想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猜想要学的内容或部分内容,当学生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内容连在一起,他会情绪兴奋、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些话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1.猜想在课堂起始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常常想方设法地设计课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效率地参与学习过程.猜想,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究起步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如,在“透镜”这一节,教师从长方形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一条正在游动的金鱼,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金鱼的大小,稍后将金鱼捞出,放在准备好的圆形鱼缸中,鱼骤然“变大”了许多,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嘘声,教师接着问,鱼不可能这么快就长大了,那么谁来揭开这个谜底呢?精心设计的导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突,必然激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为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的参与活动奠定了基础.
2.猜想在探究过程中
如果说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那么猜想就是创造的深入.从大的方面来看,猜想可以是一堂课要学习或解决的主要问题.如在学习《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的让学生猜想“如果摩擦力不存在我们的世界会怎样?”①走路会滑倒——所以鞋子底设计有花纹(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自行车无法停下——所以用力捏车闸(增大压力)等,这个猜想也正是本堂课的重点所在,用这个猜想贯穿在整堂课中,就可以更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猜想在小结延伸处
一般认为,对新知识的探索结束了,猜想也告一段落了,课堂小结以后就没有猜想存在了吗?应该有,那将是猜想的延伸.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动能之后可以播放一段海啸灾难的影片,让学生猜测汹涌的海浪除了具有强大的动能之外还有哪些形式的能导致其破坏力如此之大?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海浪的落差也很大,自然猜想到接下来要学习的有关重力势能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对后学知识的兴趣.
当然,在猜想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教师不要只重视正确的猜想而忽视哪些错误的猜想,往往能够提出错误猜想的学生,他们的发散思维才得到了真正的训练.
一、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目的的猜想
猜想不是异想天开,应该是依据一定的事实,应用可行的科学原理,围绕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猜想与假设的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当好“导演”,还应该当好“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一员,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在必要的地方,充当一名优生,引导点拨学生归纳整理自己通过发散思维形成的观点;在学生思维出现定势时,充当一名差生,去引起争议和辩论.保证猜想与假设环节能够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达到目标.教师在创设猜想情境时要有一定的提问技巧,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与假设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做出一些毫无边际的猜想与假设,同时又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1.由日常经验和生活事实提出猜想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大量经验和知识,是学生进行猜想的直接来源和素材.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的内容时,教师设计提出这样几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可曾注意到这个现象——输液瓶口会插两根管子,其中一根通着大气的管子起什么作用?”问题一出,学生就议论开了,通过讨论、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各自的猜想发现;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实验进行教学时,有的学生根据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物体破坏力的强弱进行猜想,有的则根据各种物体下落到地面时危害大小进行猜想;再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中,学生根据生活中晾衣服时,一般把衣服张开在通风和有太阳的地方的经验,提出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及与液体的温度有关的假设,就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较为合理.
2.根据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针对课堂内容,教师准备一些实验器材,或者指导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有关的实验器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在实验中进行合理的猜想.如在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的内容时,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大多学生都会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到底谁下落快?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对此进行了探究:
①观察铁球、纸张、树叶等常见物体同时下落;(有快有慢,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②观察一张纸和半张纸(半张纸揉成团)同时下落.(轻的纸团却比重的整张纸下落快)
③将一张对折,撕成两张相同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观察它们同时下落的情况.(轻重相同的物体下落也有快有慢)
④铁球、纸张、树叶等若在月球上同时下落,谁先着地?
通过上述实验使学生猜测到,物体下落快慢的不同绝不是质量的不同,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从而可以提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任何物体下落的快慢都相同”的猜想.
二、创设适当的时机,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
其实,每个人都有猜想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猜想要学的内容或部分内容,当学生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内容连在一起,他会情绪兴奋、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些话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1.猜想在课堂起始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常常想方设法地设计课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效率地参与学习过程.猜想,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究起步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如,在“透镜”这一节,教师从长方形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一条正在游动的金鱼,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金鱼的大小,稍后将金鱼捞出,放在准备好的圆形鱼缸中,鱼骤然“变大”了许多,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嘘声,教师接着问,鱼不可能这么快就长大了,那么谁来揭开这个谜底呢?精心设计的导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突,必然激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为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的参与活动奠定了基础.
2.猜想在探究过程中
如果说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那么猜想就是创造的深入.从大的方面来看,猜想可以是一堂课要学习或解决的主要问题.如在学习《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的让学生猜想“如果摩擦力不存在我们的世界会怎样?”①走路会滑倒——所以鞋子底设计有花纹(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自行车无法停下——所以用力捏车闸(增大压力)等,这个猜想也正是本堂课的重点所在,用这个猜想贯穿在整堂课中,就可以更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猜想在小结延伸处
一般认为,对新知识的探索结束了,猜想也告一段落了,课堂小结以后就没有猜想存在了吗?应该有,那将是猜想的延伸.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动能之后可以播放一段海啸灾难的影片,让学生猜测汹涌的海浪除了具有强大的动能之外还有哪些形式的能导致其破坏力如此之大?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海浪的落差也很大,自然猜想到接下来要学习的有关重力势能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对后学知识的兴趣.
当然,在猜想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教师不要只重视正确的猜想而忽视哪些错误的猜想,往往能够提出错误猜想的学生,他们的发散思维才得到了真正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