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角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
1.注重区域的合理划分和布局
区域划分和布局不合理,会导致幼儿间互相影响和干扰,限制交流和合作。合理的布局和划分是区域活动有序开展的第一步。明显的区域划分不但能使幼儿明确不同的游戏内容,便于选择,而且能给幼儿一个安全、独立的空间,使幼儿能够宽松自在地倘佯于喜爱的游戏中。
2.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特点不同,区域活动教育的重点各不相同
小班幼儿对情感的需求较强烈,对成人有明显的依恋,我们应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以及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开设的重点区域有娃娃家、美工区、图書区等;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探索,同伴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交往能力逐渐提高,开设重点区域有角色区、益智区、建构区等;大班幼儿求知欲强,抽象思维开始萌芽,规则意识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大量增设活动区域,适当增加难度,开设重点区域有科学区、棋类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
3.注重区域环境的布置
为了使环境真正融入幼儿活动中,我们注重在幼儿视平线高度进行主题环境布置。布置中有教师预先的构思,更多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和幼儿作品的展示。教师在预先的构思中,抓住孩子的兴趣和热点话题,对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进行一些环境的预设,使幼儿在环境的刺激以及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地生成新的主题并不断深入展开。
(二)提供适宜的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当儿童操作和探索外部世界时,他们积极的建构内部心理结构。
1.依据主题,有计划的投放区域材料
活动区要有一定的计划性,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材料。我们每月制定月区域开展计划,分阶段投放主题材料。在投放材料时,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定期更换与补充。
2.结合主题,投放动态的操作材料
活动区的设置随着主题目标、幼儿实际需要及游戏水平的变化不断调整材料,以构建一个和谐、动态的教育环境。材料的动态性是流动的,美工区制作的作品做为语言区和表演区的操作材料,也可以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相互互动,各班教师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3.深化主题,材料要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我们根据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教师将主题目标细化成多层次的、供幼儿自由选择的材料,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也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让处于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在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发展。
4.运用“资源共享室”,让不同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材料进行资源共享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小型材料库”,以园为单位建立“资源共享室”。每个班均有柜子和箱子作为存放材料的“仓库”,上面张贴《材料进库登记表》,注明材料名称、数量、所属主题及使用记录。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对该主题的区域材料进行整理,再根据下一主题内容,将有联系的材料保存下来,不用的材料放入“材料库”。期末各班对所有材料进行整理,将有价值的材料放入幼儿园“资源共享室”保存,又可重复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二、主题背景下我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我们通过将“计划——工作——整理——回忆”四个环节作为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来组织活动,探索幼儿主动学习的经验。
(一)教师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1. 区域活动为主题作准备时,教师是观察者
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观察,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观察解读孩子。在主题开展前期,教师多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活动,给幼儿自由选择和自己习得的权利,根据观察所得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和帮助,以便掌握进一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
2. 区域活动对主题教学作延伸时,教师是指导者
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语:小班幼儿年龄小,教师在语言指导时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对于中班幼儿,采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对于大班幼儿,语言的指导趋于理性,使幼儿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3.区域活动为主题教学作补充和提升时,教师是参与者
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以与孩子平等的身份提出建议,实施评价,机智地引导和影响幼儿的活动,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与幼儿自身的意愿相结合,从而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二)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评价
区域活动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是幼儿分享、交流、梳理经验的过程,使幼儿零散的经验概念化、系统化,实现经验的主动建构。评价时,首先,幼儿可回忆在活动中做了什么,看看、听听别人做了什么,使自评、他评能力得到发展。其次,从操作到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思维的概括性、逻辑性,且幼儿在与同伴交流、讨论、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实现了经验的建构与整合。评价的策略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育智慧,结合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巧妙地加以运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总之,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使主题在区域中生成和发展,使区域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出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性, 促进了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
1.注重区域的合理划分和布局
区域划分和布局不合理,会导致幼儿间互相影响和干扰,限制交流和合作。合理的布局和划分是区域活动有序开展的第一步。明显的区域划分不但能使幼儿明确不同的游戏内容,便于选择,而且能给幼儿一个安全、独立的空间,使幼儿能够宽松自在地倘佯于喜爱的游戏中。
2.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特点不同,区域活动教育的重点各不相同
小班幼儿对情感的需求较强烈,对成人有明显的依恋,我们应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以及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开设的重点区域有娃娃家、美工区、图書区等;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探索,同伴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交往能力逐渐提高,开设重点区域有角色区、益智区、建构区等;大班幼儿求知欲强,抽象思维开始萌芽,规则意识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大量增设活动区域,适当增加难度,开设重点区域有科学区、棋类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
3.注重区域环境的布置
为了使环境真正融入幼儿活动中,我们注重在幼儿视平线高度进行主题环境布置。布置中有教师预先的构思,更多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和幼儿作品的展示。教师在预先的构思中,抓住孩子的兴趣和热点话题,对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进行一些环境的预设,使幼儿在环境的刺激以及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地生成新的主题并不断深入展开。
(二)提供适宜的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当儿童操作和探索外部世界时,他们积极的建构内部心理结构。
1.依据主题,有计划的投放区域材料
活动区要有一定的计划性,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材料。我们每月制定月区域开展计划,分阶段投放主题材料。在投放材料时,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定期更换与补充。
2.结合主题,投放动态的操作材料
活动区的设置随着主题目标、幼儿实际需要及游戏水平的变化不断调整材料,以构建一个和谐、动态的教育环境。材料的动态性是流动的,美工区制作的作品做为语言区和表演区的操作材料,也可以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相互互动,各班教师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3.深化主题,材料要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我们根据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教师将主题目标细化成多层次的、供幼儿自由选择的材料,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也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让处于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在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发展。
4.运用“资源共享室”,让不同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材料进行资源共享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小型材料库”,以园为单位建立“资源共享室”。每个班均有柜子和箱子作为存放材料的“仓库”,上面张贴《材料进库登记表》,注明材料名称、数量、所属主题及使用记录。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对该主题的区域材料进行整理,再根据下一主题内容,将有联系的材料保存下来,不用的材料放入“材料库”。期末各班对所有材料进行整理,将有价值的材料放入幼儿园“资源共享室”保存,又可重复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二、主题背景下我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我们通过将“计划——工作——整理——回忆”四个环节作为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来组织活动,探索幼儿主动学习的经验。
(一)教师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1. 区域活动为主题作准备时,教师是观察者
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观察,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观察解读孩子。在主题开展前期,教师多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活动,给幼儿自由选择和自己习得的权利,根据观察所得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和帮助,以便掌握进一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
2. 区域活动对主题教学作延伸时,教师是指导者
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语:小班幼儿年龄小,教师在语言指导时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对于中班幼儿,采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对于大班幼儿,语言的指导趋于理性,使幼儿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3.区域活动为主题教学作补充和提升时,教师是参与者
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以与孩子平等的身份提出建议,实施评价,机智地引导和影响幼儿的活动,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与幼儿自身的意愿相结合,从而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二)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评价
区域活动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是幼儿分享、交流、梳理经验的过程,使幼儿零散的经验概念化、系统化,实现经验的主动建构。评价时,首先,幼儿可回忆在活动中做了什么,看看、听听别人做了什么,使自评、他评能力得到发展。其次,从操作到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思维的概括性、逻辑性,且幼儿在与同伴交流、讨论、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实现了经验的建构与整合。评价的策略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育智慧,结合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巧妙地加以运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总之,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使主题在区域中生成和发展,使区域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出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性, 促进了幼儿整体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