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杰西卡.帕克 我也曾当过潮流的俘虏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a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拉·杰西卡·帕克来到中国了,和所有好莱坞重量级明星一样,她的行程被排得满满的,一周之内,她依次到访上海、台北、北京,频繁换装、穿着10厘米的高跟鞋出镜、给身为珠宝设计师的好友赵心仪助阵珠宝展,还跑马灯一样出席了赞助商安利举办的活动。
  
  当被问及在中国的旅程时,莎拉这样对记者说,“这是个神奇的国度,我们去了长城、故宫,还看了熊猫,我知道我到的每个地方都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游览尽兴,但是我们只有一周。”这显然不是一般时装偶像所喜爱的游览路线,带着9岁大的儿子詹姆斯马不停蹄地四处逛,才是她最看重的,趁暑假带孩子出国旅行,正是这位时装偶像此行真正的目的,和我们印象里的萨拉,《欲望都市》里那个敏感又风趣的性专栏作家凯瑞相差太远了!
  
  穿着华服的好妈妈
  也有很多时候,莎拉·杰西卡·帕克就是她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在上海露面的时候,她穿着夏姿陈设计的香槟粉色缎子小外套,搭配白色的铆钉腰带和同色系的手拿包,金发优雅得盘在头顶,品位一流,就像屏幕上的凯瑞一样光彩照人。可是且慢,聚光灯转过去,你才会发现,小詹姆斯就坐在她旁边,兴奋地看着冰上演出,还不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跳来跳去抢镜头,而莎拉不得不把小詹姆斯拉回座位,才能继续维持优雅的姿态,向台下欢呼的观众挥手示意。不知怎么的,在这一刻,光鲜的《欲望都市》竟突然有了《绝望主妇》的影子。
  《欲望都市》里的四个大女人视孩子为累赘,即使最早当妈妈的米兰达,也时刻想逃离当妈带娃的日子。但莎拉却是个好妈妈,只要活动适合孩子,莎拉就坚持让詹姆斯跟在身边。和孩子待在一起,一直是她推辞掉各类时尚活动的唯一理由。
  这个身高只有158厘米、永远踩在高跟鞋上的小女人非常顾家,人间烟火气十足,她不符合一般人对“时装偶像”的想象,不像凯特·莫斯那么傲慢,也不像娜奥米·坎贝尔那么出格,从不口出恶言,始终循规蹈矩,恪守着自己的老派价值观,时刻谨记公众形象。她是那种传统型的好女人,15岁当上百老汇音乐剧女主角,演艺之路始终顺风顺水,和丈夫结婚14年没什么绯闻,敢在事业巅峰期生儿子,两年前还通过代孕妈妈生下了双胞胎女儿,代孕不是为了保持身材,而是高龄求子未果。
  所有“绝望的主妇”有的烦恼,莎拉都有,比如,她不得不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寻求平衡。她为双胞胎女儿雇了钟点女佣,但拒绝接受全职保姆,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喜欢自己带孩子的家长。”为了陪孩子,她不得不把工作会议都安排在每天早晨送儿子上学之后、下午3点半女儿午睡醒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她也面对过丈夫出轨的事,所以自打《欲望都市》结束之后,她就下定决心不再接拍电视剧,以避免“一天20小时待在剧组”的情况。
  或许因为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莎拉一直很努力维系家庭的完整和温暖,即使有时不得不做出牺牲和妥协。2006年,她放弃出席纽约时装周,因为它和詹姆斯的事儿冲突了,她曾在采访中告诉路透社记者,“我可没有时间考虑其他的事,我儿子这周开始上学,我必须每天送他。”
  
  天鹅之路
  看过《欲望都市》的女人,都很难忘记凯瑞和她那一柜子高跟鞋,Manolo Blahnik漂亮的宝石扣高跟鞋、Christian Louboutin的红底鞋,Jimmy Choo点缀着夸张粉红色羽毛的拖鞋,还有Roger Vivier的马丽珍搭扣鞋戏中的凯瑞似乎总在为那些价值400美元以上的昂贵鞋子发狂,她为此欠下账单,没钱付房子的首付,世上最惨痛的事对凯瑞来说只有一件,就是鞋子被打劫。
  莎拉·杰西卡·帕克出现在众人面前也总是穿着高跟鞋,她是极少数能稳稳站在Alexander McQueen“恨天高”的犰蜍鞋上的女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和凯瑞有同样的嗜好,“凯瑞的生活和我的生活没有丝毫相同之处。”她很肯定地说,“扮演她的过程很有趣,但我可不像她是个疯狂的鞋迷,也不会成天将时尚挂在嘴边。”莎拉进一步解释,“如果你看到我的衣柜,你肯定会感到失望的。”
  这个充满曼哈顿浮华光芒的女人,把戏里戏外,分得很开,“演凯瑞的时候,只要我认为某件衣服对整个剧情有所帮助,我就会穿。”莎拉回忆道。
  随着剧集的发展,凯瑞在《欲望都市》里的穿着越来越考究。1997年第一季录制的时候,剧组还找不到什么好赞助,一件皮草搭配最简单的缎子裙就是凯瑞的礼服,到了第二季,不断有品牌赶着把最好的单品奉上,这之后,品牌公关们得打破头才能为自家单品抢到出镜的机会。在电视剧最后两季里,剧中人物所穿用的每一件衣物和配饰都系出名门。不登大雅之堂的超短裙和豹纹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锐设计师的小礼服,以及来自大牌时装屋的高级定制晚装。与此同时,一个时装偶像也诞生了—莎拉·杰西卡·帕克。
  《Vogue》杂志曾经评论说,“成为时装偶像并不稀奇,但在她那个年纪成为时装偶像值得钦佩。”女人们开始模仿她的每一次造型,她穿过的款式开始脱销,SJP这个代号开始取代了她的全名,意味着时尚本身,
  这个时装偶像不是像维纳斯那样踩着泡沫一夜冒出来的,而是踩着错误慢慢修正而来。
  翻看莎拉早年的剧照,还能看到她丑小鸭的模样,莎拉本人也承认她当时的穿着的确令人不敢恭维。“我们不都当过潮流的俘虏吗?”她自嘲道,“以前的照片,有六成会让现在的我觉得尴尬,不过时尚也就是这样一件事。崇拜错误的偶像、追寻错误的打扮、希望自己成为另一个人,从长远看,这些尝试能够让你进步。”
  《欲望都市》的服装指导,大名鼎鼎的派翠西亚(Patricia Field )让莎拉开窍,“我从小受到的着装教育就是要学会搭配,比如头绳的颜色要和裙子相配,裙子要和袜子相配等,我从未想过撞色这回事。和她一起工作之后我才认识到,时尚不应该有规则,衣服不一定都要规规矩矩地搭配成套,这也彻底影响了我自己的穿着。”但派翠西亚自己也承认,你得有莎拉那样的衣架子身材,并且因为自幼练习芭蕾而有了优雅的体态,才能“穿什么都好看”。
  最早合作过的时装大师中,让莎拉印象最深的始终是Oscar de la Renta。那是2000年,她第一次来到Oscar de la Renta 的工作室试穿礼服,“那是一款深蓝色礼服,下半身是薄薄的纱裙,上面围了根美丽的腰带我当时想,这就是一个女人最完美的装扮,它让人想起德加画作里的舞者,而在我看来,那就是女性美的最高体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件束身胸衣和一条大摆裙就能有那么大的魔力,就是好看。”“站在大师的工作室里,让他亲自为你试衣的感觉棒极了。”她继续说,“裙子有40磅重,必须在三个人的帮助下才能走路”但那种感觉真是棒极了。
  
  俘获女人心
  因为莎拉的亮相,在中国举办的发布会统统变成了《欲望都市》的影迷聚会。有记者询问剧中凯瑞一角对时尚的影响,莎拉却对这种大而空的发问很不习惯:“这种影响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我想知道的是,你具体想问什么?”由于时间紧迫,现场主持人急于进入下一个问题,反复强调时间有限,企图用一般的套话打断她,但莎拉不想敷衍地对待哪怕是一个发布会上的官样问题,她很认真地把回答和发问的记者核对,而且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只想确保你得到满意的答复。”
  几个问题之后,发布会结束了,临别前,莎拉一再道歉,“这么快就要走,我真的非常抱歉。”这样的亲切让人可以理解,为什么她能风靡全美,赢得万千女性的心。
  自打1998年《欲望都市》在HBO开播,四个敢爱敢恨的现代女性风靡全球。2004年,这部6季的电视剧终结了,但直到现在,它还是DVD租赁市场上表现最好的片子,在莎拉看来,原因可能是这部片子让女性产生了强烈的带入感:这部剧对她们来说有着现实意义,每个人都从剧中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凯瑞让我得到了一大批女性观众,这点让我最为自豪。”谈到让自己功成名就的角色,莎拉如是说。尽管如此,自从电视剧结束之后,她却想尽办法和凯瑞划清界限,拒绝了无数以曼哈顿单身女性为主题的电影邀约。直到十年之后,这部电视剧的电影版开拍。电影里,凯瑞从普通专栏作家成长成为三本新书的作者;而现实中,莎拉和HBO合作成立了一家制片公司,推出了几部低成本电影,拥有自己的服装品牌“Bitten”,还发布了两款同名香水。
  当红女星的中年危机,莎拉也曾经感到过,但很快又克服了它,“过去我总以为已经到了该担心未来的年纪。就在这五六年里,我一直在想,工作量是不是很快就要变少了。我以为我会感到沮丧、失落、不受重视,演我不喜欢的角色,但事实是我这几年工作不断,人们常说的危险年纪似乎还离我有些距离。我不是说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只是目前看来,我的面前仍有许多让我感兴趣的工作,以及让我想与之合作的人。”
  当年华终于老去的时候,她还是会退隐江湖,她不介意自己被当作时装偶像或者电影明星,这些对莎拉·杰西卡·帕克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希望在人们的印象中,我是一个好人,是一位珍贵的伴侣或伙伴”,莎拉这样说。
其他文献
三位艺术爱好者在一次旅途中巧遇,那是1928年冬天。  老约翰·D·洛克菲勒夫人在埃及度假时遇到了丽莉·P·布里斯夫人,谈话中,她们讨论了建立一座专门收藏展示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构想。在洛克菲勒夫人回国的船上,她又遇到了科尼利厄斯 ·J·苏里文夫人,关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构想得到了苏里文夫人的肯定和支持。这三位女士都是现代艺术的积极支持者和收藏赞助者,其中苏里文夫人和布里斯夫人还是军械库展览的赞助人,她
期刊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自小在这种逻辑里长大,对“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出现的时机、丰富的内涵,都已谙熟于心。限制选秀节目,为了你好,限制境外卡通片播出,为了你好,限制港台主持人出镜,为了你好。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在“限娱令”出台前的各种铺垫里,我们也都读得出“都是为了你好”味儿来,为了不让你庸俗、低俗,为了让你培养正确的历史观,终于,新的“为了你好”令落地了:“卫视频道在晚上7:30- 10:00的
期刊
歌手尚雯婕比你能想到的淡定很多,  她是个内心很强大的人,  各方评论统统视如浮云,她眼中的自己,  “就是个颓废青年”。  她对自己的形容是很多的不,  “不感兴趣”,“不喜欢”,“我不会…”,  一如她的状态,严肃、礼貌,总让你感觉疏离。  奇异的造型,就像一个硕大的安全气囊,  把她整个人牢牢包裹在内。    尚雯婕走进影棚的时候,我一时竟然没认出她来——额上的头发把一张脸挡上一半,穿斜纹呢
期刊
音乐节真的已经见怪不怪了。  曾几何时,蓝天下,草地上的各色简陋帐篷以及对面舞台上传来的澎湃声浪还是那些文艺青年和摇滚铁托寻找乌托邦并且自我陶醉的方式。而现在,就算在距离市中心几十公里的一座公园中简陋的几个舞台,它们也能够以音乐节的名义一起坚挺在北京那已经习以为常的5级大风中,用那粗糙的音色吸引着附近居民来赶上一次“音乐庙会”。更不用说那全国开花繁荣场景—即便是一个你从未听过名字的广东小镇也能搭台
期刊
今日美术馆刚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风华正茂;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爆出马上要撤出中国,群声哗然;  还有许多“美术馆”,  场馆还未建起  就憧憬着卖画赚一笔的美梦。  似乎从未有哪天,  私立美术馆像今天这么鲜明而活跃。    6月,中国第一家民营公益性的私立美术馆今日美术馆联手台湾、荷兰、意大利三地艺术机构首次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举行平行展《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张晓刚、徐冰、奈良美智、村上隆
期刊
宋振铎,男,年方66,帅哥一枚,名校博导,全国政协委员,写有《反坦克导弹论证与实验》等天书。因致力于研究弹丸与坦克工程,说他是“搞坦克”的,或是坦克“搞他”,也均属实事求是。  坦克说到底,就是一把移动的火炮。研究坦克的,是不是都有点火炮脾气?坦克进不了政协公共议题,半途就有可能被高速公路收费站拦下,于是宋委员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的议案,就炮轰高速公路收费制度。  在联组讨论会上,宋委员打出第一记炮
期刊
采访当天,戴锦华重感冒,田沁鑫则是凌晨四点才睡,但两个在各自领域有响亮名头的女人对坐着,抹去了任何修饰和夸耀。田沁鑫像个小学生似的,低着头、抬着眼睛看着戴锦华,“戴老师您说您说……您坐在这儿我都不敢说了。”戴锦华笑着捂上脸,“我不让你看到总行了吧?”  有些女人让人感觉清明、温暖。在发现被男性世界打击之后,她们仍用强悍的能力、宽容的胸怀承担这一切,活得自我、自在。她们让女人觉得,真高兴自己是女人。
期刊
这句话不含有任何褒贬意思,而且对几乎所有的美国驻华大使都适用。与之相照应的一个事实是,在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离任,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即将上任的日子里,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中美关系的这个人事变化,而都在看一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2》。  其实这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常常有个误区,把驻华大使看作是一个国家对中国政策的制定者或者执行者。事实上,他既不是制定者,也不是执行者,至少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执行者。
期刊
京沪高铁开通在即,一般人会想到高铁对航空业的冲击,以及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高铁代表着中国交通的未来,也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吃住行”中“行”的重要部分,高铁会创造自己的故事,将来甚至会有自己的神话。高铁上发生的故事很可能是飞机或者普通火车上不容易发生的。从这个角度,高铁应该成为艺术创造者的灵感来源之一。  火车向来是电影人的最爱。多少影片的重要情节发生在奔驰的列车上,比如
期刊
慕容雪村和王小山的相遇总免不了抬杠、揭短和互相挤兑。  他们都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的最早的一批网民,  慕容雪村不姓慕容,王小山也不叫王小山,皆因成名于网络,  网名就成了行走江湖的大号。在如今这个网络作品越来越多、  网络成名却越来越难的时代,网络不再是他们最重要的  生存空间,但他们还有很多的事可以一起经历,  比如一起发起“讨伐”百度的作家维权,  一起畅谈如今的网络写作环境,  甚至是一同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