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学生接触、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语文教育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学习文言文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步骤的:反复朗读,创造情境;重视鉴赏环节;探求文本的精神内核;延内知外,增加积累,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情境 品味语言 古典文化
现行人教版教材以时间为序,从先秦到明清,共选编了41篇文言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是对字、词、句不厌其烦地讲解,课堂气氛单调枯燥又沉闷,而这种沉闷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窒息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生机与活力。那么,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如何进行才能事半功倍呢?我认为应该这样进行:
一、反复朗读,创造情境
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通过直觉体味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进行综合感受;与阅览相比,朗读更是感悟语言的一种基本而有效的方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本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唐彪《读书作文谱》)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著,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更是对美的内化。
在创设情境方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把第三人称改称第一人称,或假想其中的一个人物的口气来讲述;类比讲述,即当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个人经验中的同类形象时,让学生适当的利用这些新形象,并用类比的复述来巩固它;把形象转移到别的环境中,想象人物在新的环境中怎样生活,他的思想和感情将会怎样,要求学生创造出人物在新的环境内的故事;联系课文,让学生运用绘画、演剧等方式进行演示等等。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认为: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二、重视鉴赏环节
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品味语言——领悟主旨——升华情感”这一环节。如:《鸿门宴》一文,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攻伐的性格。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经这样评论项羽:“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之其国。”后人褒贬不一。
但学生的人生阅历浅,知识水平低,历史知识少,因而对项羽这一人物缺少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项羽,并给项羽一个客观的评价,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我们应从《史记项羽本记》中精心选取能表现项羽个性的文字并用以下标题概括项羽的一生:“少年学艺 浅尝辄止”,“背水一战 方显英雄本色”,“活埋俘虏 人心向背”,“火烧阿房”,“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垓下自刎 千古凭吊”。
学生通过对选文的阅读、赏析、思考,再经教师指点,引导,便能以比较客观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从而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三、探求文本的精神内核
充分的读,为解读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文言文教学的第三阶段,应着重引领学生挖掘文学背后的思想意蕴,强化对优质文化的开掘体悟。
虽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已较为透彻,历代先贤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在学生头脑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但这些烙印如果不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它们仍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且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所以,每学完一单元课文后,我又要求学生以“我看天下”为题作文,以达到古今互动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在先贤精神的感召下,学生们已具有了忧患意识的萌芽,写作过程中,他们的目光自然地突破了个人、家庭、学校的狭小圈子,投向了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
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反复诵读,可以感知到文言文形式的美丽;集体鉴赏、解读、探究,可以发现文言文内容的深邃。外在的诱惑、内在的召唤,促使学生愿意走进古典文化的圣殿,领略中华文明的精髓。
四、延内知外,增加积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广泛搜集精短文言材料
编辑黑板报时,学生除了向课文要“材料”(一般是出自课文的名言、精彩片段或古诗词)外,主要是从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精短文言文材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或推荐诸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山海经》等古典作品。它们中的文章大多篇幅精短,含蓄蕴藉、风趣幽默、耐人寻味。如晚唐小品文中李商隐的《虱赋》:“亦气而孕,亦卵而成。晨……露鹄,不知其生。如职惟啮,回臭而多,跖香而绝”。全文只有32字,将“虱”比喻为期贫怕富,凌弱畏强者,写得含蓄隽永,极富韵味。
2、创新体验,尝试集体写作和修改精短文言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学会理解和鉴赏古典作品,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那么,怎样更好地掌握文言规律呢?我认为,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写短文,可以促使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内在规律。通过小组集体创作和修改文言文小作文,学生中的“古文模仿秀”不断涌现,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这样读写并重,既扩大了他们的古文阅读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古代典籍知识,又练习了写作,大量的古代名句、成语典故入文,使学生作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亮丽色彩。
【参考文献】
1、《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对古典文学教学的体会》
3、《文学课长课文参考资料》
4、《略谈中学文学教学问题》
(作者单位:711711陕西省富平县职教中心)
【关键词】传统文化 情境 品味语言 古典文化
现行人教版教材以时间为序,从先秦到明清,共选编了41篇文言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是对字、词、句不厌其烦地讲解,课堂气氛单调枯燥又沉闷,而这种沉闷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窒息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生机与活力。那么,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如何进行才能事半功倍呢?我认为应该这样进行:
一、反复朗读,创造情境
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通过直觉体味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进行综合感受;与阅览相比,朗读更是感悟语言的一种基本而有效的方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本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唐彪《读书作文谱》)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著,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更是对美的内化。
在创设情境方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把第三人称改称第一人称,或假想其中的一个人物的口气来讲述;类比讲述,即当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个人经验中的同类形象时,让学生适当的利用这些新形象,并用类比的复述来巩固它;把形象转移到别的环境中,想象人物在新的环境中怎样生活,他的思想和感情将会怎样,要求学生创造出人物在新的环境内的故事;联系课文,让学生运用绘画、演剧等方式进行演示等等。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认为: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二、重视鉴赏环节
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品味语言——领悟主旨——升华情感”这一环节。如:《鸿门宴》一文,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攻伐的性格。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经这样评论项羽:“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之其国。”后人褒贬不一。
但学生的人生阅历浅,知识水平低,历史知识少,因而对项羽这一人物缺少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项羽,并给项羽一个客观的评价,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我们应从《史记项羽本记》中精心选取能表现项羽个性的文字并用以下标题概括项羽的一生:“少年学艺 浅尝辄止”,“背水一战 方显英雄本色”,“活埋俘虏 人心向背”,“火烧阿房”,“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垓下自刎 千古凭吊”。
学生通过对选文的阅读、赏析、思考,再经教师指点,引导,便能以比较客观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从而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三、探求文本的精神内核
充分的读,为解读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文言文教学的第三阶段,应着重引领学生挖掘文学背后的思想意蕴,强化对优质文化的开掘体悟。
虽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已较为透彻,历代先贤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在学生头脑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但这些烙印如果不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它们仍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且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所以,每学完一单元课文后,我又要求学生以“我看天下”为题作文,以达到古今互动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在先贤精神的感召下,学生们已具有了忧患意识的萌芽,写作过程中,他们的目光自然地突破了个人、家庭、学校的狭小圈子,投向了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
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反复诵读,可以感知到文言文形式的美丽;集体鉴赏、解读、探究,可以发现文言文内容的深邃。外在的诱惑、内在的召唤,促使学生愿意走进古典文化的圣殿,领略中华文明的精髓。
四、延内知外,增加积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广泛搜集精短文言材料
编辑黑板报时,学生除了向课文要“材料”(一般是出自课文的名言、精彩片段或古诗词)外,主要是从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精短文言文材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或推荐诸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山海经》等古典作品。它们中的文章大多篇幅精短,含蓄蕴藉、风趣幽默、耐人寻味。如晚唐小品文中李商隐的《虱赋》:“亦气而孕,亦卵而成。晨……露鹄,不知其生。如职惟啮,回臭而多,跖香而绝”。全文只有32字,将“虱”比喻为期贫怕富,凌弱畏强者,写得含蓄隽永,极富韵味。
2、创新体验,尝试集体写作和修改精短文言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学会理解和鉴赏古典作品,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那么,怎样更好地掌握文言规律呢?我认为,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写短文,可以促使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内在规律。通过小组集体创作和修改文言文小作文,学生中的“古文模仿秀”不断涌现,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这样读写并重,既扩大了他们的古文阅读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古代典籍知识,又练习了写作,大量的古代名句、成语典故入文,使学生作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亮丽色彩。
【参考文献】
1、《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对古典文学教学的体会》
3、《文学课长课文参考资料》
4、《略谈中学文学教学问题》
(作者单位:711711陕西省富平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