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宪宗皇帝朱见深,《明史》赞他“笃于任人,谨于天戒”,大有仁、宣之风。然而抛开君主的身份,朱见深却有着诸多心理问题。少时的政治风波造成他寡言少语、自卑怯弱的性格,这种性格又造成他的最大言语障碍——口吃。而明宪宗专宠万贵妃以致使成化中叶以后政局秽浊的重要原因则与他严重的恋母情结有关。文章通过心理史学的方法分析了明宪宗早年经历对其特殊性格、心理特征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明宪宗;特殊性格;心理试探
对于人的精神心理分析,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他在总体上把人的神经活动类型区分为强型与弱型两大类,并沿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首创的“气质”概念,加以深入化和细密化。明朝宪宗在这种分类中应属于弱型中的抑郁质。这种气质类型表现为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缓慢而柔弱,特点是多愁善感、言谈寡少、情感活动单调、持久而不易显著形之于外。其积极一面在于冷静稳健,消极一面在于阴沉拘谨,不耐挫折,自卑感强。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宪宗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明史》本纪载宪宗皇帝:“讳见深,英宗长子也。母贵妃周氏。初名见濬。” 两年后,虏寇也先大举犯边,直逼大同,英宗皇帝在宦官心腹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反对,率师亲征。到了大同后又班师回程,至土木堡时遭到也先军队的袭击,明军伤亡惨重,一代名将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等五十余随军大臣被杀,英宗也“为虏所遮,车驾北狩,京师戒严,中外汹汹,朝不保暮” 。此时政局动荡,人心不安,为大局计,郕王监国,公侯驸马伯皇亲及文武群臣“请命于圣烈慈寿皇太后,册上(宪宗)为皇太子,诏告天下,人心始安。” 这时的朱见濬尚未满三岁。后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登帝位,是为景泰帝,遥尊英宗睿皇帝为太上皇,并于景泰三年废太子朱见濬为沂王,立皇子见济为皇太子。逾年,太上皇回銮,被囚于南郊斋宫。景泰八年,英宗复位,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复立沂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
短短十年光景,宪宗经历了父亲被俘幽禁,自己两为太子,宫廷夺门之变等政治斗争,也许对于儿童而言,政治事件在的他脑海里并没有很强的概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后续事件的发生,给他心理上的创伤将越来越凸显。《宪宗实录》记载了他六岁时作为太子被废之后的状态:“(宪宗)虽幼,已岐嶷如成人,视瞻非常,不轻言笑。” 如明史专家毛佩琦所言,“一个小孩子,在政治的天平上被任意摆布,他可能对此全然不明白,但是人间冷暖在他心中必然已留下深刻的印记。” 也正是这段坎坷又不寻常的经历,使得照顾幼年宪宗起居生活、给予精神安慰的宫女万氏成为了他最为依赖与信任的人。
宪宗有口吃毛病,排除遗传原因,应该是幼时留下的阴影导致心理应激障碍,表现于外在就是口吃。口吃表现出的最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自卑懦弱、自我封闭、抑郁羞怯、优柔寡断,严重者甚至有变态性格。《笑笑录》中记载了宪宗口吃的一则事例:“施纯者,顺天东安人,由庶吉士为给事中,选鸿胪少卿。时宪宗因恙口吃,每奏答之际,以舌本出“是”字为“为”字,原作而,据写本改,艰,纯乃密奏,改用照例二字,于奏答之际,玉音遂琅然,立擢侍郎至尚书,时人语曰:何用万年书,两字作尚书。由此事可见宪宗对于自己在臣子面前口吃十分介意,而这一顽疾也确实给本就性格软弱的宪宗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与自卑感。
明宪宗的另一个非正常心理现象就是严重的恋母情结。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母情结,而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有。之所以说其非正常,是因为宪宗的这一情结从幼时持续到成年,甚至发展成了男女之情,心理学称之为“第二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至六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 当然还有第三第四甚至第五恋母情结,在此不做他谈。许多成年人都否认恋母情结的存在,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保持心理的平衡,人们必须把这种思想压抑下去,把它变成无意识。但宪宗显然没有,他将从小照顾自己的万氏作为了父母的替代者,并且这种第二恋母情结的状态也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被压抑,而是一直旺盛地存在着。
万氏乳名贞儿,山东诸城人,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犯法戍边。因此幼时的万氏便被卖与宫中为奴,“四岁选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宫。机警善迎帝意。”宪宗幼时的经历了几次残酷政变,父母对他皆不得照应,唯有孙太后派去的宮女万氏对他关怀备至如慈母,成为了他幼时唯一的安全感来源。不管这位万氏对朱见深的全心照顾是否出于私心,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她已经被完全地接纳与信任。于是朱见深甫登帝位便将她纳入后宫,后来又封为贵妃。当时的万氏已有三十五岁,比新帝年长十九岁,而且既不貌美,也无他才,在贵妃封号之下,她仅仅是一个备受新帝尊敬与爱慕的宫女。然而就凭着皇帝的无限宠爱与纵容,她的存在给当时的明朝带来了莫大的灾难。
万氏专宠又善妒,“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 宫中其他妃嫔有孕,也多胎死腹中,“皇贵妃万氏专宠,生皇子輙薨,贤妃柏氏生皇子祐极,立为皇太子,未久亦薨。”“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堕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即使如此,宪宗依然不予追究,甚至还曾为了万氏受罚一事废了皇后吴氏。这样无限纵容的结果就是万氏更加的肆无忌惮,“妃益骄。中官用事者,一忤意,立见斥逐。”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宫女纪氏被宠幸有孕。
纪氏原只是广西土官之女,明朝平定两广叛乱的时候被俘入宫,因性警敏,通文字,被指派了去看管仓库。一次宪宗亲自查验仓库之时,纪氏御前答话,颇为得体,被宪宗看中,继而有了身孕。万贵妃得知此事,十分震怒,“令婢钩治之”,然而万贵妃的亲信却帮着纪氏欺骗了她,等到孩子出生,万贵妃又“使门监张敏溺焉”,张敏也因恻隐之心把孩子藏起来喂养,直到六岁。许有人都知道宪宗有一个儿子,但是都选择瞒住万氏,直等到“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 ,并且为了保护纪氏之子不被万氏再度加害,宪宗母周太后还将他接去自己宫中养护。
除了后宫,万贵妃对于朝政之事也无节制地干涉。先是万贵妃的亲戚赏恩授官,其弟万通为人残忍暴戾,放荡无节,府第宅用僭拟王侯,极度奢侈。首辅万安,与万贵妃续谱认宗,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倚仗贵妃的权势把持外朝近二十年。佞臣汪直,西提督厂,大造冤狱,致使京城内外一片恐怖。内臣梁芳,为讨好万贵妃日进美珠珍宝以悦妃意。 如此乌烟瘴气,宪宗不可能毫不知情,之所以万氏能为所欲为,不过是他毫无底线的包庇纵容罢了。
所有这些史实都只反映一个问题:明宪宗对万贵妃的感情超乎寻常,甚至都突破了杀人与干政的底线。这种表现既是恋母心理的作祟,也是从小安全感缺失的需要。而在心理学中,这所有看似无法理喻的行为也都可以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对某种独一无二、不能替代的东西的热恋,会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追寻活动。” 而万贵妃在宪宗的心里就是这种独一无二、不能替代的人物。当冲突出现时他会毫不犹豫保护万氏,一如小时候万氏保护宪宗一样。可见万氏在宪宗心理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参考文献
[1]彭卫著:《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
[2][明]张廷玉:《明史·本纪第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明实录·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4]陈岭、汪巧慧:《明宪宗的“恋母心理”与万贵妃擅宠》,《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331页。
[5]毛佩琦:《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259页。
[6]郭盼盼:《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恋母情结”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教资料》,2007年11月号下旬刊,第6页。
[7][明]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8][明]张廷玉:《明史·本纪第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9][奥]弗洛伊德著,罗生译:《性学与爱情心理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江阳城建职业学院 646000)
关键词:明宪宗;特殊性格;心理试探
对于人的精神心理分析,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他在总体上把人的神经活动类型区分为强型与弱型两大类,并沿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首创的“气质”概念,加以深入化和细密化。明朝宪宗在这种分类中应属于弱型中的抑郁质。这种气质类型表现为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缓慢而柔弱,特点是多愁善感、言谈寡少、情感活动单调、持久而不易显著形之于外。其积极一面在于冷静稳健,消极一面在于阴沉拘谨,不耐挫折,自卑感强。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宪宗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明史》本纪载宪宗皇帝:“讳见深,英宗长子也。母贵妃周氏。初名见濬。” 两年后,虏寇也先大举犯边,直逼大同,英宗皇帝在宦官心腹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反对,率师亲征。到了大同后又班师回程,至土木堡时遭到也先军队的袭击,明军伤亡惨重,一代名将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等五十余随军大臣被杀,英宗也“为虏所遮,车驾北狩,京师戒严,中外汹汹,朝不保暮” 。此时政局动荡,人心不安,为大局计,郕王监国,公侯驸马伯皇亲及文武群臣“请命于圣烈慈寿皇太后,册上(宪宗)为皇太子,诏告天下,人心始安。” 这时的朱见濬尚未满三岁。后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登帝位,是为景泰帝,遥尊英宗睿皇帝为太上皇,并于景泰三年废太子朱见濬为沂王,立皇子见济为皇太子。逾年,太上皇回銮,被囚于南郊斋宫。景泰八年,英宗复位,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复立沂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
短短十年光景,宪宗经历了父亲被俘幽禁,自己两为太子,宫廷夺门之变等政治斗争,也许对于儿童而言,政治事件在的他脑海里并没有很强的概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后续事件的发生,给他心理上的创伤将越来越凸显。《宪宗实录》记载了他六岁时作为太子被废之后的状态:“(宪宗)虽幼,已岐嶷如成人,视瞻非常,不轻言笑。” 如明史专家毛佩琦所言,“一个小孩子,在政治的天平上被任意摆布,他可能对此全然不明白,但是人间冷暖在他心中必然已留下深刻的印记。” 也正是这段坎坷又不寻常的经历,使得照顾幼年宪宗起居生活、给予精神安慰的宫女万氏成为了他最为依赖与信任的人。
宪宗有口吃毛病,排除遗传原因,应该是幼时留下的阴影导致心理应激障碍,表现于外在就是口吃。口吃表现出的最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自卑懦弱、自我封闭、抑郁羞怯、优柔寡断,严重者甚至有变态性格。《笑笑录》中记载了宪宗口吃的一则事例:“施纯者,顺天东安人,由庶吉士为给事中,选鸿胪少卿。时宪宗因恙口吃,每奏答之际,以舌本出“是”字为“为”字,原作而,据写本改,艰,纯乃密奏,改用照例二字,于奏答之际,玉音遂琅然,立擢侍郎至尚书,时人语曰:何用万年书,两字作尚书。由此事可见宪宗对于自己在臣子面前口吃十分介意,而这一顽疾也确实给本就性格软弱的宪宗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与自卑感。
明宪宗的另一个非正常心理现象就是严重的恋母情结。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母情结,而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有。之所以说其非正常,是因为宪宗的这一情结从幼时持续到成年,甚至发展成了男女之情,心理学称之为“第二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至六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 当然还有第三第四甚至第五恋母情结,在此不做他谈。许多成年人都否认恋母情结的存在,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保持心理的平衡,人们必须把这种思想压抑下去,把它变成无意识。但宪宗显然没有,他将从小照顾自己的万氏作为了父母的替代者,并且这种第二恋母情结的状态也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被压抑,而是一直旺盛地存在着。
万氏乳名贞儿,山东诸城人,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犯法戍边。因此幼时的万氏便被卖与宫中为奴,“四岁选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宫。机警善迎帝意。”宪宗幼时的经历了几次残酷政变,父母对他皆不得照应,唯有孙太后派去的宮女万氏对他关怀备至如慈母,成为了他幼时唯一的安全感来源。不管这位万氏对朱见深的全心照顾是否出于私心,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她已经被完全地接纳与信任。于是朱见深甫登帝位便将她纳入后宫,后来又封为贵妃。当时的万氏已有三十五岁,比新帝年长十九岁,而且既不貌美,也无他才,在贵妃封号之下,她仅仅是一个备受新帝尊敬与爱慕的宫女。然而就凭着皇帝的无限宠爱与纵容,她的存在给当时的明朝带来了莫大的灾难。
万氏专宠又善妒,“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 宫中其他妃嫔有孕,也多胎死腹中,“皇贵妃万氏专宠,生皇子輙薨,贤妃柏氏生皇子祐极,立为皇太子,未久亦薨。”“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堕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即使如此,宪宗依然不予追究,甚至还曾为了万氏受罚一事废了皇后吴氏。这样无限纵容的结果就是万氏更加的肆无忌惮,“妃益骄。中官用事者,一忤意,立见斥逐。”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宫女纪氏被宠幸有孕。
纪氏原只是广西土官之女,明朝平定两广叛乱的时候被俘入宫,因性警敏,通文字,被指派了去看管仓库。一次宪宗亲自查验仓库之时,纪氏御前答话,颇为得体,被宪宗看中,继而有了身孕。万贵妃得知此事,十分震怒,“令婢钩治之”,然而万贵妃的亲信却帮着纪氏欺骗了她,等到孩子出生,万贵妃又“使门监张敏溺焉”,张敏也因恻隐之心把孩子藏起来喂养,直到六岁。许有人都知道宪宗有一个儿子,但是都选择瞒住万氏,直等到“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 ,并且为了保护纪氏之子不被万氏再度加害,宪宗母周太后还将他接去自己宫中养护。
除了后宫,万贵妃对于朝政之事也无节制地干涉。先是万贵妃的亲戚赏恩授官,其弟万通为人残忍暴戾,放荡无节,府第宅用僭拟王侯,极度奢侈。首辅万安,与万贵妃续谱认宗,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倚仗贵妃的权势把持外朝近二十年。佞臣汪直,西提督厂,大造冤狱,致使京城内外一片恐怖。内臣梁芳,为讨好万贵妃日进美珠珍宝以悦妃意。 如此乌烟瘴气,宪宗不可能毫不知情,之所以万氏能为所欲为,不过是他毫无底线的包庇纵容罢了。
所有这些史实都只反映一个问题:明宪宗对万贵妃的感情超乎寻常,甚至都突破了杀人与干政的底线。这种表现既是恋母心理的作祟,也是从小安全感缺失的需要。而在心理学中,这所有看似无法理喻的行为也都可以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对某种独一无二、不能替代的东西的热恋,会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追寻活动。” 而万贵妃在宪宗的心里就是这种独一无二、不能替代的人物。当冲突出现时他会毫不犹豫保护万氏,一如小时候万氏保护宪宗一样。可见万氏在宪宗心理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参考文献
[1]彭卫著:《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
[2][明]张廷玉:《明史·本纪第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明实录·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4]陈岭、汪巧慧:《明宪宗的“恋母心理”与万贵妃擅宠》,《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331页。
[5]毛佩琦:《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259页。
[6]郭盼盼:《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恋母情结”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教资料》,2007年11月号下旬刊,第6页。
[7][明]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8][明]张廷玉:《明史·本纪第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9][奥]弗洛伊德著,罗生译:《性学与爱情心理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江阳城建职业学院 6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