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娱乐化、快餐式、碎片化阅读把传统的国学经典阅读逐渐边缘化。同时,经济全球化大潮驱动的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多元文化沟通,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内容和文化选择。只有通过国学经典阅读才能推动人文传统回归,才能让青年学子乃至普通国民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
【关键词】阅读;经典;感受;精华;借鉴
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博大的经典国学浩如烟海,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憂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国学经典,以宽广的胸怀搏击长空,使人生精彩绝伦。
一、阅读国学经典 树立正气与浩气
国学养正,艺术养性。了解和熟悉国学,“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典谱系,有此才能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筑牢国家意识,培植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
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培养综合素质,形成宽阔而又深邃的视野、充满理性智慧而又不失人伦情感的生命立场,清醒地了解自我责任,提升对民族、国家的智慧认识。国学经典阅读,其意义已不限于文学研究和国民教育,事关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事关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乃至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环境的大事,关乎树立民族正气。
二、阅读国学经典 增长智慧与才干
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论语》中学智慧思考,从《史记》中学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人格的刚烈,从鲁迅中学得批判精神,从余光中诗里感受游子爱国乡愁,从毛泽东诗词感悟长征精神。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增长知识、锤炼意志,成为中华民族最有力的建设者。徜徉在浩瀚广袤的历史长河中,“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的昭君出塞;“何当重归长安路,再为盛世除奸雄”的李白出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军亲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体西用,每一次辞旧迎新的启程,都在璀璨的时光洪流中添了一笔不可或缺的厚重色彩。理解吃透,增长智慧与才干。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增长智慧,锤炼才干,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三、阅读国学经典 取其精华与借鉴
阅读国学经典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恒古常青。
另外,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到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从海明威到大仲马,从巴赫到贝多芬都有我们对照借鉴的精华。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做到积极借鉴汲取世界各国人民的经验,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冯芬芬.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与思考[J].新校园:阅读版,2016(7):137.
[2]许春萍.诵读国学经典陶冶性格情操[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12):30-30.
【关键词】阅读;经典;感受;精华;借鉴
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博大的经典国学浩如烟海,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憂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国学经典,以宽广的胸怀搏击长空,使人生精彩绝伦。
一、阅读国学经典 树立正气与浩气
国学养正,艺术养性。了解和熟悉国学,“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典谱系,有此才能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筑牢国家意识,培植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
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培养综合素质,形成宽阔而又深邃的视野、充满理性智慧而又不失人伦情感的生命立场,清醒地了解自我责任,提升对民族、国家的智慧认识。国学经典阅读,其意义已不限于文学研究和国民教育,事关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事关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乃至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环境的大事,关乎树立民族正气。
二、阅读国学经典 增长智慧与才干
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论语》中学智慧思考,从《史记》中学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人格的刚烈,从鲁迅中学得批判精神,从余光中诗里感受游子爱国乡愁,从毛泽东诗词感悟长征精神。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增长知识、锤炼意志,成为中华民族最有力的建设者。徜徉在浩瀚广袤的历史长河中,“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的昭君出塞;“何当重归长安路,再为盛世除奸雄”的李白出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军亲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体西用,每一次辞旧迎新的启程,都在璀璨的时光洪流中添了一笔不可或缺的厚重色彩。理解吃透,增长智慧与才干。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增长智慧,锤炼才干,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三、阅读国学经典 取其精华与借鉴
阅读国学经典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恒古常青。
另外,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到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从海明威到大仲马,从巴赫到贝多芬都有我们对照借鉴的精华。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做到积极借鉴汲取世界各国人民的经验,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冯芬芬.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与思考[J].新校园:阅读版,2016(7):137.
[2]许春萍.诵读国学经典陶冶性格情操[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12):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