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高中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提出研究,比照《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探究高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阅读习惯。增加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数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自主课堂,激发兴趣
增强自主意识,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时,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学习策略,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我说的就是对的”的印象。教师要让学生既对我们所说的感兴趣又敢于怀疑,而且让他们学会推敲和应用我们所说的某些观点。
在文言文阅读练习课上,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解练习时可以先把答案报一遍,同时说明标准答案经常会有差错,如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来。这个时候学生比较放松,思想受的约束少,能对标准答案大胆地提出质疑,其实这样他们已学着推敲和应用我们所说的观点,他们有的讲得非常有道理。有时试卷出得不严密,所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并非是唯一的答案或甚至根本不是答案,这时教师要肯定他们的想法并表扬他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提出质疑时运用某些观点发生偏差,这时教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错误并跟他们沟通交流,他们就得到了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二、注重差异性,提高师生互动
语文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提出了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理念,这非常适合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作为普通中等教育的一部分,高中文言文教学既要兼顾培养热爱古汉语、有志于文史研究的人才的可能性,又要扎扎实实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志向。经研究,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处于上等和下等的都是少数,多数学生属于中等水平,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当然更存在差异性。教师采取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提出难度不一的目标,让其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引导高中生在新课标 “必修课、选修课”概念的背景下,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等,确定文言文学习目标,并且经常自主探究,自我评价自己的学习进程。在学生对自己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能增加其学习的关注度、趣味性、主动性。
师生互动,超越语言障碍。文言文课堂必须要超越语言障碍,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在教授《兰亭集序》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清流激湍、茂林修竹”的视频图像,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通读课文。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文章作了良好的铺垫。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提高师生互动率的有效途径。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运用图片、音乐、名家朗诵、视频等手段,均能使课堂变得富有趣味,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的害怕、厌倦的心理,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比如在教授《滕王阁序》时,展示滕王阁的图片,先让学生来根据图片描绘滕王阁,然后再来欣赏文本,如此,王勃的才华横溢就更让学生惊叹不已。
三、指导学生课外探究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经常自主检验学习的实际效果,以便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及时调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完善学习计划,这样就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经常督促学生总结、反思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定计划。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熟悉古人。了解古人越多,讀他的作品时就会越亲切,理解也会越深刻。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好后可以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相互补充,拓宽知识面。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文言知识点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积累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做到知识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及时记录在课本上以外,还要让学生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对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整理结束后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校对和补充。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不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在整理《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和《赤壁赋》中“凌万顷之茫然”这两个句子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是定语后置句中的一种类型,即“中心词+之+形容词”。这样,学生在整理《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这句话时就能很容易地判断。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探索,不断补充和完善方法,让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更有成效。同时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点: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并将其作为自己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乐学、善学、会学”。
一、自主课堂,激发兴趣
增强自主意识,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时,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学习策略,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我说的就是对的”的印象。教师要让学生既对我们所说的感兴趣又敢于怀疑,而且让他们学会推敲和应用我们所说的某些观点。
在文言文阅读练习课上,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解练习时可以先把答案报一遍,同时说明标准答案经常会有差错,如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来。这个时候学生比较放松,思想受的约束少,能对标准答案大胆地提出质疑,其实这样他们已学着推敲和应用我们所说的观点,他们有的讲得非常有道理。有时试卷出得不严密,所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并非是唯一的答案或甚至根本不是答案,这时教师要肯定他们的想法并表扬他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提出质疑时运用某些观点发生偏差,这时教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错误并跟他们沟通交流,他们就得到了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二、注重差异性,提高师生互动
语文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提出了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理念,这非常适合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作为普通中等教育的一部分,高中文言文教学既要兼顾培养热爱古汉语、有志于文史研究的人才的可能性,又要扎扎实实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志向。经研究,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处于上等和下等的都是少数,多数学生属于中等水平,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当然更存在差异性。教师采取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提出难度不一的目标,让其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引导高中生在新课标 “必修课、选修课”概念的背景下,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等,确定文言文学习目标,并且经常自主探究,自我评价自己的学习进程。在学生对自己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能增加其学习的关注度、趣味性、主动性。
师生互动,超越语言障碍。文言文课堂必须要超越语言障碍,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在教授《兰亭集序》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清流激湍、茂林修竹”的视频图像,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通读课文。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文章作了良好的铺垫。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提高师生互动率的有效途径。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运用图片、音乐、名家朗诵、视频等手段,均能使课堂变得富有趣味,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的害怕、厌倦的心理,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比如在教授《滕王阁序》时,展示滕王阁的图片,先让学生来根据图片描绘滕王阁,然后再来欣赏文本,如此,王勃的才华横溢就更让学生惊叹不已。
三、指导学生课外探究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经常自主检验学习的实际效果,以便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及时调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完善学习计划,这样就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经常督促学生总结、反思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定计划。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熟悉古人。了解古人越多,讀他的作品时就会越亲切,理解也会越深刻。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好后可以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相互补充,拓宽知识面。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文言知识点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积累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做到知识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及时记录在课本上以外,还要让学生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对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整理结束后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校对和补充。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不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在整理《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和《赤壁赋》中“凌万顷之茫然”这两个句子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是定语后置句中的一种类型,即“中心词+之+形容词”。这样,学生在整理《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这句话时就能很容易地判断。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探索,不断补充和完善方法,让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更有成效。同时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点: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并将其作为自己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乐学、善学、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