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唐诗选本 不一样的解读方式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qh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永恒瑰宝。它有高远的精神追求,独立的批判精神,丰厚的文化底蕴,精妙的文字功夫。从盛唐孙季良和殷璠编辑《正声集》与《河岳英灵记》开始,直至清人蘅塘退士——孙洙所编的《唐诗三百首》,历代以来唐诗选本可谓数百上千。但是,历代选家只注重选,不能作深度赏析,加之限于种种原因,难免遗珠漏玉,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为弘扬唐诗艺术,从新的视角重新解读“万古不灭的灿烂星空、百花齐放的不败花园、万美咸集的佳人盛会”——唐诗,岳麓书社力邀著名散文家、诗美学研究专家、诗人李元洛重新选编唐诗三百首。经过近两年的辛勤耕耘,2013年1月,《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隆重出版,在国内外文学界和诗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兹选择几篇关于《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浅议
  林东海
  小年之前,长沙友人李兄元洛快递寄下其新作《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披览一过,惊讶不置,深服其胆识与勇气,七老八十的人,居然敢于别辟新天,踩出新路,在唐诗选本中生面别开,领异标新,是亦所谓“老当益壮”者也。
  书名标明“新编今读”,其特点自是在“今”与“新”,也许好古求故的学究们不以为然,那就错了。要知道,精神现象之产生从来没有凝固在原点,而是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地向前运动,因此,古典文学的传承,总是将历时视野置于现时视野之中。所谓现时视野,包含着两种向度:一是探寻其历史轨迹,属于学术研究,如文学史的编写,虽然着眼于过去,也只是以今人的观念去评述古典,所以任何人都无法回溯到文本原点;一是发掘其现实意义,属于古为今用,如古典作品的选注,多数着眼于现在,以今人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因而往往是对于古典文本的二度创作。姚斯在其《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作品的意义,只能产生在它的接受的前进过程中,……这种过去的艺术,正像历史一样,人们感兴趣的不是它的过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它现在仍然存在’,人们可以重新运用它。”作品的选读,就是对于古典的“重新运用”。重新选读又有两种倾向,一种侧重于文学自身的价值,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艺术借鉴;一种侧重于社会现实的功用,借以对当代社会功过进行褒贬。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多为学人所轻,然而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唱经讲史,自汉唐而后,普遍流行,几可与佛教徒的弘法、基督徒的布道相抗衡;今日“百家讲坛”的衮衮诸公,对于语孟老庄汉宋明清的开讲,正是对于讲唱传统的发扬光大。“古为今用”是时下流行的风尚,讲《易经》,讲《论语》,讲诸子,讲历史,讲帝王,从说书场到影视界,耳熟能详,目不暇接;然而在唐诗领域中选编出这样一本“借古讽今”的选本,却是前所未有的破天荒之举。
  自唐宋以来,唐诗选本无虑百千种,即标以“三百首”之名的选本,也不在少数,却没有一种如元洛所编《唐诗三百首》那样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来选编和解读的,所谓“新选唐诗三百首”,也没有如此之“新”。元洛这个选本,新就新在编排的创新、选目的翻新、讲解的时新,所以令人耳目一新。关于编排,作者在《自序》中说:“突破以体裁分类或按诗人生卒年代先后为序的传统编排方式。”历来唐诗选本,除了以体裁和时序编排外,当然也有以题材和主旨分类编排者,如高棅《唐诗品彙》、张之象《唐诗类苑》等,不过,以往的这种分类,大多是从唐诗文本的基本状况归纳出来的,而元洛的编排虽然离不开题材和主旨,却是按照新的理念设计出来的,全书分成“社会、自然、人生、艺术”四类,每类又列出七项,共二十八目,涵盖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历史文本的归纳,而是现实需求的设计,诸如“环保”、“生命”、“贫富”、“贪腐”等栏目,都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这样的编排,就是创新。关于选目,作者在《自序》中说:“所选诗作直面社会、人生与普遍人性,与蘅塘退士孙洙之《唐诗三百首》无一雷同,全部新选。”选目翻新,并非刻意标新,而是根据“今用”原则,直面社会人生和普遍人性,在《全唐诗》中挖掘新选目。旨在针对现实,而非欣赏古典,所以选诗也就不拘一格,像陈璠的《临刑诗》、王梵志的《城外土馒头》、玄览的《题竹》以及崔莺莺的《答张生》之类,也都破格选入。死刑犯、和尚,乃至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诗,都登上大雅之堂,这种翻新,意在为读者提供不同角度的启示。关于讲解,作者在《自序》中说:“适当关照现实,以古观今,以今证古,加强古典选本之当下感与时代感。”对于所选作品的作者及相关掌故的介绍和疏解,都很入时,观点鲜明,有时联系现实,从主旨或诗句说开去,左右逢源,纵横捭阖,针砭时弊,痛快淋漓。在讲解许浑《途经秦始皇墓》诗时,就对“近些年来,歌颂帝王的电影、电视剧、历史小说甚嚣尘上”的现象痛加指斥;肯定曹邺《捕鱼谣》是“中国诗歌对集权制度之巅的君王最早最有力的批判,是山呼万岁之中一支呼啸而出的响箭,是君君臣臣的长夜之中一线民主思想的曙光”,这不是历史向度的诗评,而是现实向度的针砭。有时引述古今诗人的话语作为例证,以加强说服力,加强这个“古典选本”的“时代感”。
  惊艳!又见“唐诗三百”
  浪〓?摇波
  看到这个题目,读者朋友一定会感到怪异。“唐诗三百”意有专指,即清人蘅塘退士(孙洙)选注的《唐诗三百首》。此一选本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刊行以来,迄今已流传两百五十春秋,历久弥新,风行天下,可谓家喻户晓,何来“又见”,何必“惊艳”?容我解释。本人所言“唐诗三百”,实非众所周知的“蘅塘版”,而是著名诗评家李元洛先生打造的《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即近日诗坛热议、学界激赏的“元洛版”是也。此“三百”非彼“三百”。两个时代,两种版本,前后辉映,堪称双璧。
  唐诗是中华文学史中的瑰宝,倘言“普世价值”,它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赞其“万古不灭,万花齐放,万美咸集”实不为过。李唐国祚近三百年,虽有初、盛、中、晚之分,然诗苑代生才人,吟坛各有高士,及至千年之后的今天,仍存诗超五万首,作者逾三千众。面对这弥天匝地千红万紫的琼花嘉树,除非专门的研究家,一般读者要通览精赏是不可能的。鉴于此,便有各式各样的选本应时而生。数十年的阅读生涯,在我以往披览的众多版本之中,“蘅塘版”堪称孤标,一枝独秀。当然也有缺憾。囿于时代和诗观的局限,许多风格独具的杰出诗人(如李贺、罗隐)被孙洙先生有意无意所忽略;所作脍炙人口家传户诵的佳作(如《春江花月夜》、《清明》)不知何故也付之阙如。前行者功不可没,然则其“未竟全功”却为后之来者留下“再造”的空间。作如是观,“新编今读”的“元洛版”,可说是唐诗选注的又一划时代工程。   《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超乎前人诸多选本的独特、高明之处,在其“新编”之“新”与“今读”之“今”。诚如编著家《自序》所言:“蘅塘退士选诗所遵奉的,是儒家‘温柔敦厚’之诗教,这或许是他未选李贺与罗隐及其他某些诗作的原因,而我新编今读的根本原则乃是‘力求新创,古为今用’。我不愿重复前人和同时代人,希望这一选本有相当新颖的面目,突出个性,我也不愿意如冬烘先生一般寻章摘句,不闻时事,希望这一选本有鲜明的现实性与时代感,为营营攘攘于红尘之中的芸芸众生,提供一处可让灵魂得到休憩与净化的美的家园,为孜孜矻矻追求精神食粮的莘莘学子,提供一册有多种维生素的营养丰富的诗文化读本。”这里不避文抄公之嫌照录原文,实在是这段话言近旨远,深获我心。通读本书,其间无一篇目与“蘅塘版”雷同,且俱为妙品佳什,奇花异卉,可见其视野之广,眼界之高,非学力与才情兼具者实难做到。
  选诗虽不是个人创作,但确乎是一门大学问,绝非一般编辑者“剪刀加糨糊”的制作工艺。尤为重要的是,选家可有偏爱,而不可偏废。这也是“元洛版”优于“蘅塘版”之处。大海能容万脉,江河不择细流。“新编”之“新”,不惟其精,亦在其博,通常界内人视为“纯艺术”如徐寅的《回文诗》,“非艺术”如张打油的《雪》双双入选,便是最好的说明。诗海觅珠,蘅塘老捷足先得,搜奇寻胜,元洛君不让前贤。而更为可贵者,乃是“今读”之“今”,品诗论世,视通古今,不仅意旨深远,而且文采斐然,相比之下,“蘅塘版”就诗论诗的“评注”,也就显得浮泛与冬烘了。质言之,元洛先生的“今读”不仅是笺注,是赏析,更是阐发艺术与人生的诗论与史论。乐山乐水,见仁见智,意到笔随,言近旨远,每读到会心处,不禁拍案称绝。作为“资深诗爱者”如我,也曾通读《全唐诗》,也曾浏览不下数十种各类选本,如实地说,“元洛版”后来居上,艳胜群芳。
  惊艳!叹奇!李元洛先生倾毕生学问,积数年功夫,《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实乃含精咀华的呕心之作。就当下而言,这是一部可畅销的好书,从长远着眼,它更是一册可长存的典籍。说实在话,或为诗人,或为作家,或为学者,穷其一生于著述,能有这样一本为今人所乐读,为后人所诵习,也就“足矣”!
  盛宴当前,请君入席
  ——品读李元洛先生《新编今读
  唐诗三百首》
  王开林
  如今,廉政风暴席卷全国,那些惯于胡吃海喝的官员已不得不强行收敛住长安老饕的积习,谢绝各类公私宴请,任由大嘴里淡出一窝小鸟来,也要以保住乌纱帽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飓风口上,如果我敦劝各位看官赴盛宴饮香醇,则近乎恶作剧了,估计会有人闻之色变,敬谢不敏。然而我说的这席盛宴陈设的全是精神的珍馐,李元洛先生就是那位热情好客的东道主,你只要捧读他最近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就会成为荣幸的座上宾,而不必提防那些无孔不入的针孔摄像头。
  自从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风行天下,各类选本就只能眺望其车尘,羡慕嫉妒恨。孙洙固然不是深入唐诗宝山的第一人,但他曾经是淘金客中收获最丰富的一个。没办法,后人只能咽口唾沫认了,而且忍了。但这个选本的缺点就像它的优点一样显而易见,唐诗重镇李贺、罗隐双双跌出孙洙的法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亦惨遭黜落,蘅塘退士如此鲁莽灭裂,岂不是“网漏吞舟之鱼”吗?
  谚曰:“凡事做得好,远不如做得早。”李先生深入唐诗宝山数十年,偏不信这个邪。他的《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悬鹄甚高,与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并驾其驱绝非终极目标,他还要后来居上,以田忌赛马的妙策漂亮胜出。这是否可能?
  我们不妨从李先生编著此书所定的八字方针(“力求创新,古为今用”)入手,一探虚实和究竟。
  “力求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一,在于编排方式,不再因循旧法,按体裁分类,而是独出机杼,按内容分类,共分为社会、自然、人生、艺术四大方阵,各方阵之下又分为七个队列,堪称齐整鲜明;其二,在于赏析方式,在各首唐诗后配备紧凝的六百字左右的随笔,议论风生,情理交融,注释精简赅备;其三,在于沟通方式,李先生志在通古今之邮,于行文间引入五四以来的新诗和旧体诗词,不乏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之处,信息量因此激增;其四,在于遴选方式,凡是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已经收录的诗作,此书即不再重复收录,汇集遗珠剩璧的同时,还扩充了作者队伍,李贺、罗隐、张若虚大方登台,和尚、道士欣然出列,薛涛、崔莺莺令人惊艳,草根、无名氏引人击节,晚唐诗人的频频出镜更见出李先生的慧眼卓识,以短烛长炬照彻了各类旧选本的盲区。
  “古为今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一,以唐诗为镜,观照现实,如“社会篇”中有“为政”、“贫富”、“贪腐”,“自然篇”中有“环保”,“人生篇”中有“人心”、“人才”,一目了然,李先生不是为编选唐诗而编选唐诗,他要“以古观今,以今证古”;其二,立此存照,以警后世,例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先生引入流沙河先生的组诗《故园六咏》中的《焚书》,真是不胜古今之慨;其三,找寻痛点,切入现实,陆龟蒙的《雁》被作者列入《自然篇·环保》,原诗为五言绝句:“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李先生感叹物种不断消亡,飞禽走兽惨遭滥捕滥杀,人类的生存危机不可小觑,读者必然由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还会立刻联想到近年来全国多地疯狂猎杀候鸟的惨剧。
  李元洛先生的诗文化散文素以贯通见长,以征引见富,以文采见美,这些优点在《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中依然得以保持。我对本书所选的诗作、所配的文章欣赏有加,甚至拍案叫绝。如果说还有什么不够满足的地方,那就是作者引用的某些新诗略嫌浅陋,与唐诗精品混搭,不够协调,甚至圆枘方凿,难合卯榫,将它们投放其间,难免会使人产生阅读上的挫折。在一部优点甚多的编著中,存在这样一个本可避免的遗憾是令人惋惜的。
  网络时代以反诗意著称,缺少诗意则生趣寡然。因此唐诗对国人心灵的药用价值已日益彰显。在滚滚红尘中疾走狂奔的那些“神行太保”理应适时地回返“慢阅读”中来,接受唐诗的浸润养卫。如果他们还能作出明智的抉择,那么李元洛先生的《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就会跃现在其广袤的视野之内。   大匠挥斧钺〓慧眼辨英华
  ——初读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
  三百首》
  丁稚鸿
  著名诗美学研究专家、散文家李元洛先生,应岳麓书社之邀,新选了一部《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全书318千字、390个页码,近期已出版上市,很快被读者和书商抢购一空。据说,年内即将再版。
  展卷一览,你会感到一股清心怡目的唐代诗坛的“新风”,穿透历史的道道高墙扑面吹来,清新俊朗、爽心悦目。在滚滚前进的历史进程中,我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翻开上千年的诸多唐诗选本,至少可以用“前无古人”来评判。唐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何谓“新风”?其“新”有三:
  首先是构架新。全书的分目就与众不同。选编者将所选之诗分为“社会篇”、“自然篇”、“人生篇”、“艺术篇”四大篇章。而每一个篇章下,又各有七个细目。如“社会篇”下就分成“为政”、“农事”、“工商”、“外事”、“贫富”、“贪腐”、“讽喻”。在“自然篇”下,又分为“时空”、“山水”、“田园”、“天时”、“植物”、“动物”、“环保”。在“人生篇”下,又分为“人心”、“生命”、“励志”、“读书”、“人才”、“爱情”、“闲适”。在“艺术篇”下,又分为“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棋艺”、“其他”。不同于以往选本或按题材分类、或按诗人生卒年代之先后排列,此书之编排,新颖独到,眉清目秀,读者要按类查找某一类型的诗是十分容易的。
  其二是选目新。编选者在“前言”中说:“所选诗作直面社会、人生与普遍人性,与蘅塘退士孙洙之《唐诗三百首》无一雷同,全部新选,共得三百三十篇以上;选名家之名作;非名家之名作;从未进入过古今任何选本之佳作;适合本书选旨与栏目之其他佳篇。”如被闻一多誉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作)和被毛泽东所推崇而历史上称为“诗鬼”的李贺,孙洙“虽老眼尚未昏花却漏而不选”,《新编今读》则一一选入。“只眼需凭自主张”。选诗不易,选唐诗就更加不易。自《诗三百》而下的诗歌长河,至唐已形成波澜壮阔之势。一部《全唐诗》近五万首,现代还多辑佚钩沉,佳作如林,即便被慧眼独具的孙洙拔去了三百余株,珍贵的品种也仍然浩如烟海。沙里淘金容易,因为金子是闪光的,但在众多金子中选出含量最高的金子,那就需要筛选者有一双独特的慧眼和心灵的天平了。该选本中的“非名家之名作”和“从未进入过古今任何选本之佳作”,如张打油的《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对这类看是“下里巴人”却绘景传神的作品,传统基因太浓的学者们,是绝对不敢涉足的。
  其三是“今读”新。爱好古典诗词的人大约都读过元洛先生的理论巨著《诗美学》和散文集“三旅”吧(即《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前者出版于80年代末,后来又在台湾印行修订本,风行海内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理论巨著。此后,作者不搞理论而转以独创的“诗文化大散文”面世,其作品源源流向大中小学,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尤其是他的行文落落大方,美如醇醪,读之令人甘甜咋舌,异香满口,有回味无穷之秒。新编《唐诗三百首》之“今读”,作者以文艺随笔的面目示现,与一般的鉴赏文章之公式化、程式化大异其趣,文笔潇洒自如,似行云流水般滔滔涌出。“赏读”则通俗明快,信手拈来。除对选诗本身作了点睛之“读”外,还适当引证了“五四”以来的传统诗词和新诗作印证,从而使这个选本“充满当下感与时代感”。如李白《题峰顶寺》:“危楼高百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编者先对原诗作了精辟的钩沉和赏评,认为“它是李白五言中的上品,颇能体现诗仙那种想落天外的浪漫诗情”。接着引证了李白《蜀道难》中的相关句子“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和李白《独坐敬亭山其二》“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中间最高峰,仿佛接天语”,作者说:“《题峰顶寺》的后两句,与‘仿佛接天语’异曲同工。我们可以看到其间的血缘关系,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山人’令人更觉‘不敢’与‘恐惊’转折生情,而且有无中生有的巧思,有无理而妙的妙趣。”接下来作者引证了“今日新诗人写寺庙之作”,如“大陆诗人杨超群的《南岳大庙》:‘神的一半/就住在这稠密的人间烟火里/另外一半/住在云端/住在这人间烟火里的/才是真正的神/住在云端的/是神的梦。’旅美的台湾诗人非马的《庙》:‘天边最小最亮的那颗星/是飞耸的檐角/即使是这样宽敞的庙宇/也容纳不下/一位唯我独尊的/神。’台湾名人痖弦的《神》,写的却是西方的庙堂:‘神孤零零的/坐在教堂的橄榄窗上/因为祭坛被牧师们占去了。’寥寥三句,其含义却令人遐想”。写今昔之变,通古今之邮,我们不仅在读唐诗,更在读一部“中国诗歌史”。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与孙氏《唐诗三百首》同母异父的《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将以“初长成”的“天生丽质”与其姊携手并行而风华千载。
  (资料来源:《中国艺术报》、《燕赵都市报》、《海南日报》等)
其他文献
当下网络诗坛,可谓热闹非凡,谁都可以写诗,谁都可以发表诗,写诗没有了门槛和难度,因而呈现出泥沙俱下、鱼目混杂的乱象。网络诗坛在制造垃圾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奇迹,一些真正的写作者借助网络一炮打响,一夜走红,且红遍天下,红得发紫。年轻貌美的女诗人施施然就是一位网络诗坛红人,2009年11月26日,她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平生以来写的第一首诗,之后进入诗歌爆发性写作状态,一发而不可收,不到两年时间,其博客点
期刊
绑在背上的妻子  田 禾  妻子,抱紧我,抱紧一点  比初恋那次,还抱得更紧一些  那次我带你逛公园  到商场给你买最好看的衣裙  今天,我送你去一个叫天堂的地方  去那里作一次长途旅行  让我先给你化化装,我要把你  打扮得像新娘子一样美丽  我给你洗脸,汶川的水污染了  我用眼泪为你洗去脸上的灰土  你身体受伤了,伤口深度“8.0”  “8.0”已经成为我们之间永远的距离  最后吻你一次,我就
期刊
侯德云,曾获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星座”奖、中国小小说十大新闻人物、2004年度读者最喜爱的十位小小说作家等荣誉。侯德云的作品总是能在平凡中见出深刻,平实中透出感动。  父爱如山,稳重刚毅;母爱如水,温柔深邃。父母的爱富有超常的坚韧和超常的牺牲精神。这种超常的精神和意志,让他们倾注一切所有只是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小小说《谁能让我忘记》便是一篇反映父爱母爱之伟大,
期刊
他——青铜,是一个不会说话,却会以全部的精力来照顾妹妹的男孩。她——葵花,是一个善解人意,乖巧懂事的女孩。他和她,是小说《青铜葵花》中的人物。  我读完了《青铜葵花》,当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时,书中的画面就在我的头脑里一幅一幅地展开来,青铜和葵花这两个闪亮的名字,便再也挥之不去。  葵花的爸爸有一件最满意的作品——用青铜制作的葵花,而葵花本身也是她爸爸满意的作品。如果说葵花的爸爸不是因一场大病而离开
期刊
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孙康读书,囊萤映雪;匡衡读书,凿壁借光……这都是古人勤奋读书的感人故事。当今社会,红尘滚滚,诱惑多多,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情况各有不同,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们有一万条理由,人应该多读点书。读书是与智者的对话,不但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开启心灵大门,提升精神境界。培根说:“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为了提倡人
期刊
“表意不明”这种病句类型较典型的是歧义理解,即语句不能准确明晰表意,存有多种理解,让读者产生误解。准确辨析歧义句式,需要瞄准语句中导致病因的关键词。  一、数量词,看界定是否明确  数量词多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如果量词的后面出现多个中心词,可能就会因为界定不清而产生歧义。如:  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
期刊
锦绣江南,温柔之乡,才子辈出。明清之际如是,当今文坛亦如是。明清之际,顾炎武、钱谦益、张傅,声名显赫。当今文坛,苏童、陆文夫、凌鼎年,可谓江南文化的代表。  凌鼎年,出身名门,其祖父为民国“文胆”陈布雷的老师,太仓凌家是明代文学家凌濛初之后裔。生长于政治动乱年代,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教育背景。当过煤矿工人、做过教师,编过报刊、写过史志。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都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得益于丰富的人生经历
期刊
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就是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的时刻,就是春天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令人欢欣鼓舞,热爱生活的人们没有谁不向往春天的。唐中宗李显在《立春日游苑迎春》中写道:“
期刊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小小说的人,每每读到美妙绝伦的小小说,总会兴奋得不能自已。激动、兴奋之余,不免再三把玩、咀嚼,品味、涵泳。  这篇小小说,全文共644字,可以说是短小精悍、非常精练的。有人说,“尺水能兴波”,我看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小小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其篇幅虽然短小,但其表情达意,那绝对是浩大、丰富的,真可谓天光云影巧寓尺幅。  素材生活化,情节真实化  有一种文章取材于重大的历史时代事件,
期刊
唐代诗人笔下的“马蹄”,很值得品味。  先看孟郊笔下的“马蹄”: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个“马蹄疾”,把登科进士那种洋洋得意、到处卖弄炫耀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王维笔下的“马蹄”: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一个“马蹄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