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感悟是在朗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或情感的理解和体会。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悟什么,去学点什么东西。通过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进行必感悟指导,依据问文体特点灵活选择感悟方式运用,品读细节感悟文本内涵等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阅读感悟 指导策略 文本内涵 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如何对待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应让学生从课文中悟出什么以及怎样去悟,在悟的过程中要注意朗读方式和老师必要的指导。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从全局出发,灵活运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感悟则是在朗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或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引导学生由“读”到“悟”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要面临的问题。
一、对于“悟”的理性思考
1、“悟”什么?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清楚,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悟什么,去学点什么东西。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比较浅显,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初读大致可以明白课文的基本意思,但是要想真正的读懂文意,明白其中的深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所说的“悟”当然不是指理解文字表面的东西,而是指文中所蕴含的深意。例如高尔基的的散文名篇《海燕》,学生通初读后,所理解的海燕估计就是我们现实中的一种飞鸟,而不会明白海燕其实是指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纪伯伦的《雨之歌》,学生初读后,估计理解也仅仅是局限在雨这一事物表层上,至“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是需要反复诵读,研读之后才会明白的。
只有明确了应该让学生悟出什么这个既定目标,我们才能围绕这个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
2、怎样“悟”?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点东西来呢?当然要靠朗读,靠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的朗读。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道理虽然不错,但是我想选择不同的道路到达罗马的时间肯定是不同的,所耗费的精力肯定也大有差别。同样,要想感悟课文,朗读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感悟。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读法。例如散文适合大声诵读,以体会语言之美;说明文适合默读,以把握其内部的条理性;议论文适合勾画研读,以理清论点和论据的相互支撑。当然,具体细化到每种文体的内部,又会有多种形式的读法,总之要把握一个方针即可,那就是,根据具体的要求来寻找最适合的方法。
其次,要进行必要的感悟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很多老师便错误的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老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程理念的确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教师的主导性。“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并不是说老师不分析,不指导。当学生的朗读出现问题时,老师必须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顺利的感悟课文。再拿《海燕》这课为例,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的读,可能会费时费力,收效甚微。那么在学生熟读后,教师可以设置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比如:大家了解高尔基这位作家吗?又有谁知道高尔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作品呢?作者的用意何在?然后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再去读课文可能就会豁然开朗了。文章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之间是有梯度的,教师要适时搭建一个小阶梯,让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插上翅膀,深入进去。
可见,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和必要的指导是学生感悟课文的条件。
二、感悟的具体策略
1、依据文体特点灵活选择感悟方式运用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明确是哪一种文体,比如八年级下学期,说明文就占了相当的比重。对于这种文体,难度都不是很大,主要还是看怎么读,很多学生会认为说明文枯燥乏味,没啥读头。其实不然,先不说这种文体实际上最实用,单单从它的语言来看,它的语言往往最简洁,明了,准确,而脉络又是那么清晰,谋面布局又是那么严谨。实在是我们作文的典范。所以针对这种文体,我的办法是:首先默读,找每一节的中心句;然后串读,抓文章脉络;最后精读,学习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几种形式的读书中,要求学生拿出笔来,勾画,串写,批注等等,在这种边思考边读书的活动中,相信学生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通过品读细节感悟文本内涵
对于同一种文体,因为内容的不同,读书方法也不会千篇一律的。我这里想以细节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这个细节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或语段。第二,文章点题的语句。第三,文中标点符号。对于这几类细节,教师要认真的指导精读,研读,品读。以《吆喝》一文为例,来品读一下标点符号的妙用和妙读。我们知道,用文字来描写声音是有相当难度的,特别是要把声音描写的如音在耳,那更是难上加难。看《吆喝》中的例句:“硬面——饽饽”,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好像饿得上气不接下气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吃吧!”像这几句典型的破折号的应用,先找几位学生演读,全班学生点评,然后再研读,再评,最后找代表品读。教师适时引导,总结,这里的破折号是不是一“号”抵千军,把当事者的强调,韵味写活了。从而借助标点的妙用,惟妙惟肖的演读,再现老北京富有特色的吆喝声,学习了老北京的民风民俗,引人体味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美,蕴含着趣。标点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的时候,它可以胜过千言万语,可以把某种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在阅读教学中,在某些标点符号使用较为丰富的段落里,我们可以在这上面做些文章,让学生品读,感悟句子的丰富内涵,进而更为深刻地感悟全文。
其实,阅读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它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细心感受,每一篇课文都将是我们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舞台,每一节语文课也会因为师生们全身心地投入而魅力无穷。
关键词:阅读感悟 指导策略 文本内涵 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如何对待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应让学生从课文中悟出什么以及怎样去悟,在悟的过程中要注意朗读方式和老师必要的指导。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从全局出发,灵活运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感悟则是在朗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或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引导学生由“读”到“悟”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要面临的问题。
一、对于“悟”的理性思考
1、“悟”什么?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清楚,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悟什么,去学点什么东西。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比较浅显,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初读大致可以明白课文的基本意思,但是要想真正的读懂文意,明白其中的深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所说的“悟”当然不是指理解文字表面的东西,而是指文中所蕴含的深意。例如高尔基的的散文名篇《海燕》,学生通初读后,所理解的海燕估计就是我们现实中的一种飞鸟,而不会明白海燕其实是指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纪伯伦的《雨之歌》,学生初读后,估计理解也仅仅是局限在雨这一事物表层上,至“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是需要反复诵读,研读之后才会明白的。
只有明确了应该让学生悟出什么这个既定目标,我们才能围绕这个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
2、怎样“悟”?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点东西来呢?当然要靠朗读,靠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的朗读。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道理虽然不错,但是我想选择不同的道路到达罗马的时间肯定是不同的,所耗费的精力肯定也大有差别。同样,要想感悟课文,朗读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感悟。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读法。例如散文适合大声诵读,以体会语言之美;说明文适合默读,以把握其内部的条理性;议论文适合勾画研读,以理清论点和论据的相互支撑。当然,具体细化到每种文体的内部,又会有多种形式的读法,总之要把握一个方针即可,那就是,根据具体的要求来寻找最适合的方法。
其次,要进行必要的感悟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很多老师便错误的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老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程理念的确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教师的主导性。“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并不是说老师不分析,不指导。当学生的朗读出现问题时,老师必须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顺利的感悟课文。再拿《海燕》这课为例,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的读,可能会费时费力,收效甚微。那么在学生熟读后,教师可以设置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比如:大家了解高尔基这位作家吗?又有谁知道高尔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作品呢?作者的用意何在?然后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再去读课文可能就会豁然开朗了。文章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之间是有梯度的,教师要适时搭建一个小阶梯,让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插上翅膀,深入进去。
可见,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和必要的指导是学生感悟课文的条件。
二、感悟的具体策略
1、依据文体特点灵活选择感悟方式运用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明确是哪一种文体,比如八年级下学期,说明文就占了相当的比重。对于这种文体,难度都不是很大,主要还是看怎么读,很多学生会认为说明文枯燥乏味,没啥读头。其实不然,先不说这种文体实际上最实用,单单从它的语言来看,它的语言往往最简洁,明了,准确,而脉络又是那么清晰,谋面布局又是那么严谨。实在是我们作文的典范。所以针对这种文体,我的办法是:首先默读,找每一节的中心句;然后串读,抓文章脉络;最后精读,学习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几种形式的读书中,要求学生拿出笔来,勾画,串写,批注等等,在这种边思考边读书的活动中,相信学生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通过品读细节感悟文本内涵
对于同一种文体,因为内容的不同,读书方法也不会千篇一律的。我这里想以细节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这个细节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或语段。第二,文章点题的语句。第三,文中标点符号。对于这几类细节,教师要认真的指导精读,研读,品读。以《吆喝》一文为例,来品读一下标点符号的妙用和妙读。我们知道,用文字来描写声音是有相当难度的,特别是要把声音描写的如音在耳,那更是难上加难。看《吆喝》中的例句:“硬面——饽饽”,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好像饿得上气不接下气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吃吧!”像这几句典型的破折号的应用,先找几位学生演读,全班学生点评,然后再研读,再评,最后找代表品读。教师适时引导,总结,这里的破折号是不是一“号”抵千军,把当事者的强调,韵味写活了。从而借助标点的妙用,惟妙惟肖的演读,再现老北京富有特色的吆喝声,学习了老北京的民风民俗,引人体味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美,蕴含着趣。标点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的时候,它可以胜过千言万语,可以把某种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在阅读教学中,在某些标点符号使用较为丰富的段落里,我们可以在这上面做些文章,让学生品读,感悟句子的丰富内涵,进而更为深刻地感悟全文。
其实,阅读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它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细心感受,每一篇课文都将是我们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舞台,每一节语文课也会因为师生们全身心地投入而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