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的第一节作文课是和读书有关的话题,有三个题目:“我的读书故事”“对身边爱读书人的访谈录”“对开卷是否有益的看法”。三个题目也正好是前几天综合性学习的话题,孩子们在读书笔记本上已针对其中的一个话题做了准备。正式写作文之前我们先来交流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并准备好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故事、经历或看法,也就是口语交际了,交际的同时师生点评,然后修改作文就能心中有数了。我这样盘算着心里挺得意,第一节课半节课的时间交际、点评,后半节课的时间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修改,第二节课就可以誊抄了,这样还能提前完成写作任务呢。
上课了,五年级的孩子比以往多了些矜持。Y被我点将点起来交流了自己选择的话题,“我的读书故事”,她的故事完整,但又缺了些细致的描绘,还没有结尾。孩子们点评的能力倒是很强的,C和S一下就点中了要害,看来这眼高手低是大部分人的通病。接下来K和H主动交流了话题,K的材料粗糙,但经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大概就能改得细致一些了。H的“读书故事”写得生动有趣,尤其是自己喜欢在洗手间读书的“臭爱好”写得既真实又生动。H是个爱读书的小姑娘,所以在写东西上也显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她刚交流完自己的故事,一阵热烈的掌声就响了起来。几个同学交流完,好多同学似乎已经从点评中得到了良方,开始低头修改自己的草稿。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修改习作,准备下节课誊抄。
第二节课,我走进教室问大家是否改完了,一片应和的声音传来,都说“改完了”。作文修改对孩子们来说似乎一直是一种形式,很多孩子总觉得草稿就是终稿了,费半天的时间也改不了几个字的情况是常有的,批改作文时常常会读到一些无法读通的句子,更别说推敲修改了。语文课上刚学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个改了十遍的“绿”字是否让孩子们学有所获?这次修改是否一如既往地“走过场”呢?我把拿起的新作文本又放了下去,决定出一“狠招”。
“改完的同学拿着改好的作文到老师这里来换取新作文本。”我这招一出,立刻有同学打起了退堂鼓,低头继续改了起来,这次一改可比以前认真多了。有几个改好的同学拿来让我审查,我严格把关,结果有的同学高兴地领到作文本誊抄,有的则吐着舌头回去返工了。教室里安静了许多,修改的修改,誊抄的誊抄,孩子们陆陆续续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才把新作文本领回去。
这次作文的修改成效比以往都高。看来有些时候还是需要“狠招”出现的。
上课了,五年级的孩子比以往多了些矜持。Y被我点将点起来交流了自己选择的话题,“我的读书故事”,她的故事完整,但又缺了些细致的描绘,还没有结尾。孩子们点评的能力倒是很强的,C和S一下就点中了要害,看来这眼高手低是大部分人的通病。接下来K和H主动交流了话题,K的材料粗糙,但经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大概就能改得细致一些了。H的“读书故事”写得生动有趣,尤其是自己喜欢在洗手间读书的“臭爱好”写得既真实又生动。H是个爱读书的小姑娘,所以在写东西上也显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她刚交流完自己的故事,一阵热烈的掌声就响了起来。几个同学交流完,好多同学似乎已经从点评中得到了良方,开始低头修改自己的草稿。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修改习作,准备下节课誊抄。
第二节课,我走进教室问大家是否改完了,一片应和的声音传来,都说“改完了”。作文修改对孩子们来说似乎一直是一种形式,很多孩子总觉得草稿就是终稿了,费半天的时间也改不了几个字的情况是常有的,批改作文时常常会读到一些无法读通的句子,更别说推敲修改了。语文课上刚学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个改了十遍的“绿”字是否让孩子们学有所获?这次修改是否一如既往地“走过场”呢?我把拿起的新作文本又放了下去,决定出一“狠招”。
“改完的同学拿着改好的作文到老师这里来换取新作文本。”我这招一出,立刻有同学打起了退堂鼓,低头继续改了起来,这次一改可比以前认真多了。有几个改好的同学拿来让我审查,我严格把关,结果有的同学高兴地领到作文本誊抄,有的则吐着舌头回去返工了。教室里安静了许多,修改的修改,誊抄的誊抄,孩子们陆陆续续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才把新作文本领回去。
这次作文的修改成效比以往都高。看来有些时候还是需要“狠招”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