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很多地方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本文从选题策略、评价策略两方面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给了广大中学教师一定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字:中学语文 研究性 策略
研究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
本文就选题策略、评价策略这两个方面展开讲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研究型课程的指导选题策略
研究性课程的选题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主要有以下三点应该注意的地方:
1.1研究型课程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型课程是与学科课程迥异的课程形态,在其内容开发上,要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关注自然界、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结合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专题、课题作为研究型课程的内容。
1.2研究型课程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生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型课程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开设的,它与传统课程的传授现成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换言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究其实质,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应以学生实践能力的生成为基本立足点,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应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亲自应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锻炼了实践能力,又能有效地防止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脱节的现象。
1.3研究型课题的选择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非部分人或少数人的特权。受教育的机会及成功的机会均等是教育平等观念的基本体现。开发、利用研究型课程也必须体现教育平等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智能、个性等的和谐发展。
2.研究性课程评价策略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较为重要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档案袋评价。又称文件夹评价或另类评价,它通过收集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学业成就或研究成果,以学生的实际表现来判定其学习质量,包括了所有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关的信息。一般包括一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次数、内容、行为结果、观察日志、访谈记录、讨论情况、课题计划、收集的资料、观察的信息、作业实绩的标本等内容。
(2)实作评价。就是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结合课题进行的实际操作情况的评价。它基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作品的制作、模型或标本的制作等实际操作状况做出评价。通过实作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思维方法、科研技巧、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能较为真实地判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状况。
(3)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该模式是美国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主张用艺术鉴赏的态度、方法和品质来进行教育评定;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评价对问题的解决及把握教育动态结果的功能。教育鉴赏侧重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的细节、特征的感觉、体认过程;教育批评侧重于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及把体悟到的细节、特质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表述出来。它突出了评价的过程性及对学习活动的改进、完善,比较适合研究型课程的特点。
(4)文章或作品。该方法通过对反映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成果的文字表述如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科研小论文或作品的评价来评定学习的效果。一般应收集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业、文稿、作品进行评价。也可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估或相互评价。
(5)小组讨论。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辩论,相互交流思想,提出建议和意见,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也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表达观点、全面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应成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项内容,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相互辩论、踊跃发言。小组讨论应围绕着课题为中心进行,应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目标。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指导,并让学生记录研讨的过程。
(6)展示与交流。通过学生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展示或相互间的个人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校际交流,可以洞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体会。它既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习惯。展示与交流可以结合口头演讲的方式进行,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展示自己,如何有效地显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同时,又能使其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次契机,迎接挑战,通过研究性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键字:中学语文 研究性 策略
研究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
本文就选题策略、评价策略这两个方面展开讲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研究型课程的指导选题策略
研究性课程的选题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主要有以下三点应该注意的地方:
1.1研究型课程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型课程是与学科课程迥异的课程形态,在其内容开发上,要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关注自然界、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结合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专题、课题作为研究型课程的内容。
1.2研究型课程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生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型课程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开设的,它与传统课程的传授现成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换言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究其实质,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应以学生实践能力的生成为基本立足点,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应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亲自应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锻炼了实践能力,又能有效地防止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脱节的现象。
1.3研究型课题的选择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非部分人或少数人的特权。受教育的机会及成功的机会均等是教育平等观念的基本体现。开发、利用研究型课程也必须体现教育平等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智能、个性等的和谐发展。
2.研究性课程评价策略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较为重要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档案袋评价。又称文件夹评价或另类评价,它通过收集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学业成就或研究成果,以学生的实际表现来判定其学习质量,包括了所有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关的信息。一般包括一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次数、内容、行为结果、观察日志、访谈记录、讨论情况、课题计划、收集的资料、观察的信息、作业实绩的标本等内容。
(2)实作评价。就是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结合课题进行的实际操作情况的评价。它基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作品的制作、模型或标本的制作等实际操作状况做出评价。通过实作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思维方法、科研技巧、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能较为真实地判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状况。
(3)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该模式是美国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主张用艺术鉴赏的态度、方法和品质来进行教育评定;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评价对问题的解决及把握教育动态结果的功能。教育鉴赏侧重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的细节、特征的感觉、体认过程;教育批评侧重于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及把体悟到的细节、特质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表述出来。它突出了评价的过程性及对学习活动的改进、完善,比较适合研究型课程的特点。
(4)文章或作品。该方法通过对反映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成果的文字表述如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科研小论文或作品的评价来评定学习的效果。一般应收集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业、文稿、作品进行评价。也可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估或相互评价。
(5)小组讨论。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辩论,相互交流思想,提出建议和意见,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也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表达观点、全面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应成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项内容,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相互辩论、踊跃发言。小组讨论应围绕着课题为中心进行,应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目标。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指导,并让学生记录研讨的过程。
(6)展示与交流。通过学生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展示或相互间的个人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校际交流,可以洞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体会。它既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习惯。展示与交流可以结合口头演讲的方式进行,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展示自己,如何有效地显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同时,又能使其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次契机,迎接挑战,通过研究性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