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写作决然离不开立意,抓住第一认知,由瞬间闪现的经历发散开来,以“賦形”的思维方式,构建起行文的蓝图,切实将抽象的立意变成具体可操作的笔法。但是,必须注意,发散而来的认知必须回归命题和认知原点,才会产生生机,提炼出自我的立意。
【关键词】
立意 第一认知 审题 赋形 发散
作文教学贵在方法引领,但是,写作方法决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经验机械传递,“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写作实际,针对学生的关注点、能力水平创造出新的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
写作是一种输出,输出前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至关重要。立意、结构、写法、材料、语言风格全都在思维世界里活动,将其清晰化就是运筹构思的具体过程。指导学生先做通盘的考虑必须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操作范式。抽象的思维固然能够完成复杂的构思过程,但是,学生在产生具体的写作行为时必须拥有看得见的行文图纸,以便于照此执行,按照预设完成写作任务,而赋形思维即刻派上用场。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抽象的立意具体化、可视化。
所谓“立意”即确立主题和构思体现的思维活动。利用赋形思维,就是要把立意变成行文的路线图,体现主题展现的轨迹和实现的方式。“赋形思维主要通过‘重复’与‘对比’(‘渲染’与‘衬托’)两种基本操作模型,对文章的主体、论点进行渲染造势,从而达到强化、深化文章主题的目的。”自然,文章的立意也就随之体现出来。
一、捕捉第一认知
人的感知器官首次触及观察对象时,某种信息总是在第一时间跃出脑海,即使思维暂时处于停顿状态,也会在放松或者适当延迟时间后,对作文的题目、相关的提示材料和要求等做出一定的反应,我们姑且称之为“瞬间认知”。有时它可能以一种模糊的场景、事件、人物或者情感、思想的形式出现,有时它可能以灵感的形式出现,无论哪种形式,都会对他们的写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时,我们必须提醒学生,应当及时分析瞬间认知,抓住初步立意的基点、参考点,由此发端,继续思考行文的动机、目的和主题倾向以及具体的体现。
二、再审命题信息
学生的第一认知尚未经过严密的论证过程,暂时不能确定是否适合命题要求,是否创生了恰当的立意,所以,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再次审读命题信息,比照第一认知,继续思考。
以下以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为例说明。
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立意指导:
1.教会学生准确解读,学会条分缕析。一般而言,每一道作文命题,尤其是带有提示语或者辅助材料的题目,更要认真解读,把握整个命题的结构,确切了解题目和材料的含义。该题目,一读判断该次高考题目属材料作文;二读材料,初步了解材料,明白主要体现关于“车”和生活的关系的话题;三读材料的内部结构,抽象提炼出材料蕴含的实际意义组块(生活与车密不可分;各种各样的车,体现出一种美或者折射时代的变化;与车相关的故事、人情和人生哲理)。
2.教会学生比照第一认知,学会搜索、筛选和确立立意。初读和深读所形成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判断、甄别,确保确立符合题目要求的立意,进而探索创新。教师的指导主要在进一步思考的方向上下功夫。如:
预防(社会层面思考,如何避免事故)
三、施展发散思维
两次审读命题和反思立意后,学生必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经历思维的发散和聚焦的过程,找到“重复”“比照”(“渲染”“衬托”)点,将立意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主题,即“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二至五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也就是完成整个构思,如何将立意变成文章的雏形。
曾经亲历一场两车相撞的惨痛事件的学生,看到这个命题,他必然会第一时间联想到,而当时的切身体会即刻苏醒。那么,这个命题对于他来说,第一印象便是“惨痛”,第一认知或许是:开车不小心,引发关于交通安全,进而思考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安全问题等,挖掘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性问题,或许是人的生命很脆弱,进而思考人性、人命、人伦等哲理性问题,或者更多。
可见,一个立意可以站在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同的时空,通过追溯、假设、推测,或者正反比照等等多角、立体地变成实际的文章架构,描绘出行文的蓝图。
其实,立意不仅和思维有关,而且还与人的心理、阅历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直接关联,立意是表面的行为,我们还需要从根本上寻找指导的突围之策,不断研究学生,研究写作机制,进一步探索立意的规律和技巧,切实将立意指导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吉娴.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探究【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06)
【2】崔颖,涂胜新.运用赋形思维模型,探求高考作文之道【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7(05)
【3】陆如东.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06)
写作决然离不开立意,抓住第一认知,由瞬间闪现的经历发散开来,以“賦形”的思维方式,构建起行文的蓝图,切实将抽象的立意变成具体可操作的笔法。但是,必须注意,发散而来的认知必须回归命题和认知原点,才会产生生机,提炼出自我的立意。
【关键词】
立意 第一认知 审题 赋形 发散
作文教学贵在方法引领,但是,写作方法决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经验机械传递,“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写作实际,针对学生的关注点、能力水平创造出新的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
写作是一种输出,输出前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至关重要。立意、结构、写法、材料、语言风格全都在思维世界里活动,将其清晰化就是运筹构思的具体过程。指导学生先做通盘的考虑必须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操作范式。抽象的思维固然能够完成复杂的构思过程,但是,学生在产生具体的写作行为时必须拥有看得见的行文图纸,以便于照此执行,按照预设完成写作任务,而赋形思维即刻派上用场。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抽象的立意具体化、可视化。
所谓“立意”即确立主题和构思体现的思维活动。利用赋形思维,就是要把立意变成行文的路线图,体现主题展现的轨迹和实现的方式。“赋形思维主要通过‘重复’与‘对比’(‘渲染’与‘衬托’)两种基本操作模型,对文章的主体、论点进行渲染造势,从而达到强化、深化文章主题的目的。”自然,文章的立意也就随之体现出来。
一、捕捉第一认知
人的感知器官首次触及观察对象时,某种信息总是在第一时间跃出脑海,即使思维暂时处于停顿状态,也会在放松或者适当延迟时间后,对作文的题目、相关的提示材料和要求等做出一定的反应,我们姑且称之为“瞬间认知”。有时它可能以一种模糊的场景、事件、人物或者情感、思想的形式出现,有时它可能以灵感的形式出现,无论哪种形式,都会对他们的写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时,我们必须提醒学生,应当及时分析瞬间认知,抓住初步立意的基点、参考点,由此发端,继续思考行文的动机、目的和主题倾向以及具体的体现。
二、再审命题信息
学生的第一认知尚未经过严密的论证过程,暂时不能确定是否适合命题要求,是否创生了恰当的立意,所以,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再次审读命题信息,比照第一认知,继续思考。
以下以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为例说明。
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立意指导:
1.教会学生准确解读,学会条分缕析。一般而言,每一道作文命题,尤其是带有提示语或者辅助材料的题目,更要认真解读,把握整个命题的结构,确切了解题目和材料的含义。该题目,一读判断该次高考题目属材料作文;二读材料,初步了解材料,明白主要体现关于“车”和生活的关系的话题;三读材料的内部结构,抽象提炼出材料蕴含的实际意义组块(生活与车密不可分;各种各样的车,体现出一种美或者折射时代的变化;与车相关的故事、人情和人生哲理)。
2.教会学生比照第一认知,学会搜索、筛选和确立立意。初读和深读所形成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判断、甄别,确保确立符合题目要求的立意,进而探索创新。教师的指导主要在进一步思考的方向上下功夫。如:
预防(社会层面思考,如何避免事故)
三、施展发散思维
两次审读命题和反思立意后,学生必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经历思维的发散和聚焦的过程,找到“重复”“比照”(“渲染”“衬托”)点,将立意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主题,即“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二至五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也就是完成整个构思,如何将立意变成文章的雏形。
曾经亲历一场两车相撞的惨痛事件的学生,看到这个命题,他必然会第一时间联想到,而当时的切身体会即刻苏醒。那么,这个命题对于他来说,第一印象便是“惨痛”,第一认知或许是:开车不小心,引发关于交通安全,进而思考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安全问题等,挖掘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性问题,或许是人的生命很脆弱,进而思考人性、人命、人伦等哲理性问题,或者更多。
可见,一个立意可以站在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同的时空,通过追溯、假设、推测,或者正反比照等等多角、立体地变成实际的文章架构,描绘出行文的蓝图。
其实,立意不仅和思维有关,而且还与人的心理、阅历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直接关联,立意是表面的行为,我们还需要从根本上寻找指导的突围之策,不断研究学生,研究写作机制,进一步探索立意的规律和技巧,切实将立意指导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吉娴.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探究【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06)
【2】崔颖,涂胜新.运用赋形思维模型,探求高考作文之道【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7(05)
【3】陆如东.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