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通过活动课能训练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语文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使学生的个性、心理、特长、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活动课;问题;素质教育
一、活动课的产因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各种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癥结。正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开展语文活动课应注意的问题
(1)活动课从内容到形式上应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以激励手段,以游戏竞赛形式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中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2)活动课中应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竞争意识,勇于进行创造性尝试,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
(3)活动课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设活动课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合格+特长”人才的需要。由于活动课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得轻松,深受学生喜爱。切实上好活动课,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正视活动课,这对于培养一合格加特长的跨世纪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活动课的作用
小学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小学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小学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如何开展活动课
(一)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参考文献:
[1]苏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4
[2]邢永富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6.
作者简介:黄振(1968—),男,汉族,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活动课;问题;素质教育
一、活动课的产因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各种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癥结。正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开展语文活动课应注意的问题
(1)活动课从内容到形式上应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以激励手段,以游戏竞赛形式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中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2)活动课中应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竞争意识,勇于进行创造性尝试,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
(3)活动课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设活动课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合格+特长”人才的需要。由于活动课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得轻松,深受学生喜爱。切实上好活动课,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正视活动课,这对于培养一合格加特长的跨世纪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活动课的作用
小学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小学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小学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如何开展活动课
(一)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参考文献:
[1]苏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4
[2]邢永富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6.
作者简介:黄振(1968—),男,汉族,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