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倡导有效教学,即在教师有目的的置疑中让学生自觉解疑,从而获取知识并形成多种能力。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是每个任课教师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现将我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有效提问的针对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要体现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如果在教学中提问失去针对性,学生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无法在解疑中发展各种能力。首先,针对课时的知识要点多进行分析。教师要明确每节课将要学习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在实际生活或数学领域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在每年中招考试中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等。在充分把握课时知识要点的前提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其次,围绕教学目标做文章。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标尺,一般要有翔实的三维目标:知识性和数学思想目标,基本技能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便是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比如:在教学垂直于弦的直径时,针对学生会利用垂径定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圆形水管,水面恰好经过水管的中心,用一根长10厘米的木棒沿水管的垂直截面斜插入水中,两头触到管壁。木棒与水面的夹角是120度,露出水面的木棒长是3厘米。求圆形水管的内径长。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分析、画出图形,然后探讨交流,寻找出解决的方法。问题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变式,对问题进行再创造,使之延伸拓展。这样,不但完成了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再创造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最后,针对课时的重难点作强调说明,使学生在解答问题后,不但掌握了本节的重点,而且有利于消化不易掌握的难点知识。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运算方法和符号处理的技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运算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有效提问的层次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不但要体现针对性,而且要体现因人施教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兼顾高、中、低,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首先是照顾低层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每位基础差的学生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提出一些要求较低、较简易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时设置一些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回答,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满足他们的自尊心理。同时,让他们在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是重点培养中层次。一个班级,中等层次的学生占大多数,是教学过程中提问的重点。所以,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重点把握这部分学生的动态,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和知识掌握的度和量。在胸有成竹的前提下,精挑细选符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又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保证中等生的发展后劲。再次是做到兼顾优等生。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教师要考虑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更要保证优等生吃得饱。为此,在设置提问时要充分考虑优等生的学习状态、内在潜能、发展方向、思维品质、技能技巧的把握程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利于优生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时提出一些选拔性、挑战性、多变性、创新性、拓展性、开放性、发散性等问题。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优生的思维积极性,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优等生的思维积极性也会感染低、中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这种活动,成为低、中层次学生的课堂延续,达到意料之中的最佳效果。
三、有效提问的阶梯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些问题一定要具有明显的梯次性。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及相互关系,精选那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且环环相扣的具有明显梯次性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时,提出一些既体现知识链,又符合学生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的问题序列。经过这样系统的训练,他们获取的知识才会是有序的、系统的,而且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会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四、有效提问的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每门学科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所以,每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科学性原则。为此,教师在设置提问时必须对每一个将要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细心辨析,避免出现知识性、现实性、推理性等错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和不知所措。同时,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语言叙述准确、精炼,做到词“能”达意,而且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有效提问的原则,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付出精神,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甘做人梯的高贵品质。只有精神、责任、品质的完美统一,才能打造出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的高效课堂。
一、有效提问的针对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要体现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如果在教学中提问失去针对性,学生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无法在解疑中发展各种能力。首先,针对课时的知识要点多进行分析。教师要明确每节课将要学习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在实际生活或数学领域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在每年中招考试中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等。在充分把握课时知识要点的前提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其次,围绕教学目标做文章。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标尺,一般要有翔实的三维目标:知识性和数学思想目标,基本技能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便是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比如:在教学垂直于弦的直径时,针对学生会利用垂径定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圆形水管,水面恰好经过水管的中心,用一根长10厘米的木棒沿水管的垂直截面斜插入水中,两头触到管壁。木棒与水面的夹角是120度,露出水面的木棒长是3厘米。求圆形水管的内径长。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分析、画出图形,然后探讨交流,寻找出解决的方法。问题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变式,对问题进行再创造,使之延伸拓展。这样,不但完成了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再创造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最后,针对课时的重难点作强调说明,使学生在解答问题后,不但掌握了本节的重点,而且有利于消化不易掌握的难点知识。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运算方法和符号处理的技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运算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有效提问的层次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不但要体现针对性,而且要体现因人施教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兼顾高、中、低,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首先是照顾低层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每位基础差的学生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提出一些要求较低、较简易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时设置一些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回答,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满足他们的自尊心理。同时,让他们在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是重点培养中层次。一个班级,中等层次的学生占大多数,是教学过程中提问的重点。所以,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重点把握这部分学生的动态,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和知识掌握的度和量。在胸有成竹的前提下,精挑细选符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又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保证中等生的发展后劲。再次是做到兼顾优等生。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教师要考虑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更要保证优等生吃得饱。为此,在设置提问时要充分考虑优等生的学习状态、内在潜能、发展方向、思维品质、技能技巧的把握程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利于优生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时提出一些选拔性、挑战性、多变性、创新性、拓展性、开放性、发散性等问题。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优生的思维积极性,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优等生的思维积极性也会感染低、中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这种活动,成为低、中层次学生的课堂延续,达到意料之中的最佳效果。
三、有效提问的阶梯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些问题一定要具有明显的梯次性。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及相互关系,精选那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且环环相扣的具有明显梯次性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时,提出一些既体现知识链,又符合学生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的问题序列。经过这样系统的训练,他们获取的知识才会是有序的、系统的,而且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会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四、有效提问的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每门学科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所以,每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科学性原则。为此,教师在设置提问时必须对每一个将要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细心辨析,避免出现知识性、现实性、推理性等错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和不知所措。同时,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语言叙述准确、精炼,做到词“能”达意,而且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有效提问的原则,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付出精神,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甘做人梯的高贵品质。只有精神、责任、品质的完美统一,才能打造出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