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这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到的基本功,使他们对新课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打好定向注意的基础,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时期的摸索,我总结归纳出了“一审(审题)、二查(查字、词典)、三分(分段、归纳段意)、四结(总结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七疑(质疑)”的“七步”预习法,运用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审文题,探思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凝聚着文意之精华,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窗口。通过审文题,可以揣测到全篇的基本内容,探明作者的写作思路及课文的中心。预习时,在没有接触课文内容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根据体裁、凭借文题,猜想文章会写些什么,初步设想了文章的思路。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神经,形成了阅读的渴求心态。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探索的精神,为进一步学好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期坚持如此训练,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探索的精神,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2 查字(词)典,掌握生字、词。预习中,在带问题初读课文的同时。我还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然后,查字(词)典弄懂每个汉字的音(音序、音节)、形(部首,除部首外再查几画、总笔画、掌握字形结构)、义(在字典里的解释及课文中的意思,并用不同的意思组词),对文中的生字、词,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和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有些引申义较深的词,可作为疑难问题,上课时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或老师的讲解来解决。
3 分段、归纳段意,分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是学习一篇文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它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理清结构层次,便于我们在写作时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结构。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细读全文,分清段落,归纳段意,
然后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交流分段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或“反对”、或“补充”,但必须有理有据。教师要根据情况及时予以肯定和引导。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掌握每一类文章的分段方法,理清层次结构,为今后在写作时有条理地叙述内容、合理地安排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总结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学生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段意合并法”(将各段段意连起来)、“抓重点段法”(抓重点段段意,再作适当的补充)、“课题扩展法”(扩展课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方法来归纳主要内容,
5 答课后问题。课后问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最能全现文章的重点。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答题时,可分五个步骤进行:①用心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要求;②细心阅读。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⑧在段落中勾画出与问题的答案相关的句子;④用心分析理解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⑤检查答案是否有遗漏,进一步修改。力求准确。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而严密地答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找写作特点。这是预习中较难的一步,要灵活运用,低中年级学生可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去总结。高年级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布局谋篇方面去总结。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中汲取美词佳句,并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将积累储存的语言材料吸收内化,再运用到新的语言环境中,以利于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7 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有些问题不懂或似懂非懂,这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可以对文章的题目、开头和结尾质疑,也可以对文中的重点词及含义较深的句子提出问题。然后将所提出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让学生人人动脑思考,个个竞相发言,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从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形成“学生讲学生听,学生讲老师听。老师讲学生听”的生动活泼局面。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交流使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达到消除疑点、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理解特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以上“七步法”,也要因课而异,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有所侧重,适当变化,不可“千篇一律”。
1 审文题,探思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凝聚着文意之精华,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窗口。通过审文题,可以揣测到全篇的基本内容,探明作者的写作思路及课文的中心。预习时,在没有接触课文内容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根据体裁、凭借文题,猜想文章会写些什么,初步设想了文章的思路。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神经,形成了阅读的渴求心态。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探索的精神,为进一步学好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期坚持如此训练,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探索的精神,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2 查字(词)典,掌握生字、词。预习中,在带问题初读课文的同时。我还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然后,查字(词)典弄懂每个汉字的音(音序、音节)、形(部首,除部首外再查几画、总笔画、掌握字形结构)、义(在字典里的解释及课文中的意思,并用不同的意思组词),对文中的生字、词,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和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有些引申义较深的词,可作为疑难问题,上课时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或老师的讲解来解决。
3 分段、归纳段意,分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是学习一篇文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它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理清结构层次,便于我们在写作时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结构。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细读全文,分清段落,归纳段意,
然后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交流分段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或“反对”、或“补充”,但必须有理有据。教师要根据情况及时予以肯定和引导。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掌握每一类文章的分段方法,理清层次结构,为今后在写作时有条理地叙述内容、合理地安排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总结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学生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段意合并法”(将各段段意连起来)、“抓重点段法”(抓重点段段意,再作适当的补充)、“课题扩展法”(扩展课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方法来归纳主要内容,
5 答课后问题。课后问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最能全现文章的重点。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答题时,可分五个步骤进行:①用心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要求;②细心阅读。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⑧在段落中勾画出与问题的答案相关的句子;④用心分析理解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⑤检查答案是否有遗漏,进一步修改。力求准确。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而严密地答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找写作特点。这是预习中较难的一步,要灵活运用,低中年级学生可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去总结。高年级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布局谋篇方面去总结。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中汲取美词佳句,并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将积累储存的语言材料吸收内化,再运用到新的语言环境中,以利于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7 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有些问题不懂或似懂非懂,这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可以对文章的题目、开头和结尾质疑,也可以对文中的重点词及含义较深的句子提出问题。然后将所提出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让学生人人动脑思考,个个竞相发言,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从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形成“学生讲学生听,学生讲老师听。老师讲学生听”的生动活泼局面。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交流使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达到消除疑点、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理解特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以上“七步法”,也要因课而异,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有所侧重,适当变化,不可“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