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传承与发展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g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器修复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古已有之,经过历代发展已成为集焊接、整形、补配、作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北京派(北派)和苏州派(南派)为代表的两大技术派别。北派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为中心,南派以安徽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为中心。南北两派在修复技法上既有共通之处,也兼有各自特色,涌现出金云松、金润生、金满生、张泰恩等一批青铜器修复大师,在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历史渊源和传承谱系
  青铜器修复与作伪和仿制休戚相关,古文献中,不乏记述。《吕氏春秋·审己篇》和《韩非子·说林》均记载了赝鼎的故事;《汉书·郊祀志》记录了官员作伪器被查办的案例;宋代张世南《宦游记闻》和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都有关于青铜器作伪的记录;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论到“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真赝不辨”;清乾隆年间《苏州府志》载:“上既仿制以崇古,下便伪造以图利。”
  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是由北宋中期青铜器的作伪技术开始出现而产生的,在此之前的仿古作器只是属于日常手工业生产的一个方面,而且“其数不多,在史籍上并未有以仿制古铜器著称的。真正意义上的青铜器修复技术是在传统的青铜器作伪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民国初年,青铜器修复工作者对作锈色工艺进行了改进,一套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立特色的青铜器修复技术正式形成。
  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是源于清末周梅谷作坊的一项传统手艺,现国内所认定的南派创始人金云松,是晚清民国期间苏州有名的“金铜匠”,专事铜器修补及浇铸,精于修复仿制商代青铜器,在铭文和纹饰錾刻方面有独到造诣,其子金润生、金满生不仅深得其技艺真传,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器物造型、风格、纹饰都烂熟于心,成为南派代表人物。
  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建立,馆内大批青铜器急需修复。金润生和金满生应邀赴安徽“支皖”,修复了蔡昭侯墓、蔡声侯墓、蔡元侯墓等墓葬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从那以后,金润生就正式扎根合肥,并将修复技艺代代相传,金满生后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
  如今,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在安徽博物院已有第5代传人,修复青铜文物数千件,其中不乏楚大鼎、龙虎纹鼓座等国之重器。金润生之子金学刚子承父业,退休前任职于安徽省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收靳鹏、曹心阳二人为徒,作为第三代传人,金学刚1985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铜奔马”奖,并于1985~1987年承担了国家文物局委托安徽省博物馆举办的三期全国青铜器修复技术培训班,为全国27个省市博物馆培养了40多名青铜器修复技术人员。第四代传人靳鹏和曹心阳在继承传统修复技艺基础上,不断探索、改进传统工艺,创新性地引入了现代科技保护手段和方法,使传统和科技相融合,更适应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三十多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完成了安徽、山东、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几十项修复项目,修复保护文物数千件,其中不乏国宝级和一级文物,如龙虎纹鼓座、龙虎尊、蔡侯墓莲瓣铜壶等。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五代传人李瑞亮和李立新于2013年5月15日完成拜师仪式,正式加入南派,传承谱系图见图1。
  2 主要价值
  与其他派别一样,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价值
  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是由北宋中期青铜器作伪技术的产生而开始的,到了晚清至民国期间,才在传统的青铜器仿古作伪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不但包含了精巧的技艺,还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粹,凝结了历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2)文化价值
  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是保护和修复中国有形文化遗产一一青铜器的必要手段,是整个文博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经过几千年地下埋藏,经历自然界的腐蚀破坏,出土的青铜器往往是破碎和残缺不全的,因而需作一番修复工作,使之延年益寿,并发掘保护好其身上具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将一件件包含着准确、完整历史信息的文物流传给子孙后代,这是历史赋予青铜器修复工作者的责任。由此可见,青铜器修复技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3)工艺价值
  第一,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复技术。历年来,尤其是安徽省博物馆开馆以来,青铜器修复工作者运用这套传统的修复工艺技术,修补复原了无数的青铜文物,其中属于国家级的珍贵文物计不胜数,如楚大鼎、龙虎纹铜鼓座等。
  第二,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是一种经过长时间考验证明行之有效的技艺。第二代传人金润生和金满生于20世纪50、60年代修复的青铜器,至今仍保存得很好。
  第三,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投入资金少,修复方法更适用于中国文物特性,修复后的青铜器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有特色的修复技术。
  3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熟悉和精通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的人才严重匮乏,这门技艺正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国家文物局先后委托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专门举办了数届为期半年以上的青铜文物修复培训班,其中第三、第四、第五期全国青铜器修复培训班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为全国27个省市博物馆培养了40多名青铜器修复技术人员。这几批老学员经20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有丰富的修复经验,按理说完全可以胜任高难度的青铜器修复工作,是很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但在这批人中,目前仍专门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的已为数不多,这批人员减少的原因,除了正常的退体外,一部分是因历史或工作的原因离开了青铜器修复工作的队伍,另有一部分是受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而离开的。目前,熟悉和精通青铜传统修复技艺的人极少,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亦是如此。
  随着国外文物修复技术方法和理念的引进,部分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者不重视对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的学习、钻研和继承、发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甚至产生了认为中国传统的青铜器修复工艺技术早已落后、必须淘汰的思想,只是追求甚至是滥用所谓时间短、见效快、工艺简单的技术和新材料。如在青铜文物的除锈方面,就曾出现过因不恰当地滥用化学剂来除锈而致文物表面纹饰受到损伤的情况。
  4 保护措施
  (1)为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建档。保护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其目的不仅仅在于留住过去,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未来。文字、多媒体的记录固不可少,但传统工艺的精髓在于其技术,因此,下一步有必要对工艺流程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记录,对技术内涵进行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依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是保护和修复青铜器的必要手段,是整个文博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功入选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计划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有利于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对于传承问题,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主要通过“师承制”的途径,通过口传手授的方式传承和延续。2013年5月15日,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举办了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拜师仪式,靳鹏和曹心阳收了两位徒弟李瑞亮和李立新,这两位80后学徒均为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为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4)扩大培训范围。今后一段时期内,计划举办青铜器修复培训班,建设高素质的青铜器修复队伍。走进大学课堂,2011年靳鹏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聘为研究生指导教师,为文博专业研究生讲授青铜器保护修复理论和实践课。这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青铜器修复这片热土,从而扩大这门技艺的传承内涵,使其发扬光大。
  本文梳理了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的源流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将对这门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充分发掘其技术内涵,使其永续发展,以保护和修复更多的文物。
  本文得到安徽省社科联2014年课题“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发展与传承研究”(立项号:A2014060)的资助。
其他文献
摘 要: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充实自身展览内容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开阔民众的视野、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进一步完善博物馆为公众提供知识的功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应做好临时展览工作,让京津冀的展览资源得到共享,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的携手发展。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临时展览;唐山博物馆  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京津
期刊
摘 要:时代飞速向前发展,伴随而来的是高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普遍运用。人类生活已经无法脱离高科技产品,博物馆亦是如此。各类电子设备的运用成为了博物馆设计工作者们在陈列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电子设备的运用让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创新,推动了博物馆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 纪念馆;高科技;电子设备运用;人机交换;陈列设计  当今博物馆类型大体可划分为三大类:综合类博物馆、社会科学类博物馆以及自然科学
期刊
摘 要:近几十年来,教育在博物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博物馆发展经历着“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深刻转变[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因此,博物馆如何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自身教育特色,把社会教育的功能最大化,始终是国内外博物馆最关注的议题之一,也是文章探讨的核心。  关键词:“以人为本”;博物馆教
期刊
摘 要:古建筑类文物在我国的文物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对古建筑类文物进行利用,相关主题的历史文化展示是首选的利用方式,如名人故居纪念馆、各种专题博物馆等,既可以对文物建筑进行合理利用,还可以减少文物建筑的病虫害和方便对文物建筑进行日常维护管养。文章以深圳大鹏所城赖恩爵振威将军第为例,进行文物建筑类博物馆策展布展讨论,探究博物馆陈列设计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找实现博物馆展陈效果与文物保护双赢的途径
期刊
摘 要:民俗文物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承者。在我们都不了解这个时代时,民俗文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价值,更是精神层面的认知。但当今对于民俗文物保护的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俗文物对于当前产生意义。因此,博物馆对于民俗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就具有了跨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 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利用;开发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遗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民俗文物。这些民俗文物可以让我们探究到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作为一个多职能的文化综合体,随着数字交互技术的不断应用,其展示陈列内容变得多元、生动。数字交互技术成了“创意展示”的有利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探索博物馆展示设计、数字交互技术与人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博物馆;人文关怀;数字交互展示;体验   博物馆展示设计指在设定好的时间、空间环境里,利用多种信息传递手段将信息直观地传达出去,调动参与者产生积极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并以此获
期刊
摘 要: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珍贵的历史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及审美追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此同时,文物遗址遗迹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强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意义深远。文章以3号院抢险保护为例,浅谈刘青霞故居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  关键词:文物保护;开发;利用;价值  开封市刘青霞故居位于顺河回族区北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墓壁画为中心,尤以墓主、部曲和人物服饰为重点研究对象,尝试分析壁画所反映的墓葬文化因素结构。通过研究发现该壁画文化面貌以汉族文化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南地区夷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南中大姓普遍具有“夷化”的趋势,霍承嗣墓葬也具有这种“夷化”趋向。  关键词: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墓葬;壁画;文化因素  1963年在云南昭通地区发现一座东晋太元年间的壁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经历了起步时期、发展时期、开放与改革时期三个不同时期,并早已成长为全球知名博物馆。时至今日,在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博物馆在下一个十年里将迎来自身的大发展时期。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更需要思考进入新时期的发展道路,以推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秦始皇帝陵
期刊
2006年,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动工,为配合该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六安市文物局联合组队对铁路沿线进行考古钻探,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就是在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发现的。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双墩一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确定了墓主人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任国王刘庆,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具和500多件(套)精美文物,这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