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的常态表演多是对文本的理解与还原,其教学价值常在“热闹”和“语言”之间流失。语用式表演则积极关注语言运用与言语智慧的生成,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内涵。在课堂上,教师要巧用“静”演、“半”演、“全”演等表演教学策略,让学生理解、感悟和运用语言,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语用式表演;常态式表演;言语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21-02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是指师生借助演唱、道具、场景、动作、表情、音乐等来表现和传达文本所描述的情景、情绪、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课文表演,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仅需要想象表演,有的需要语言表演,有的需要动作表演,有的需要全表演。表演的目标都指向儿童言语智慧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堂表演,应从喧闹式、表面式的浅层表演走向创生式、语用式的深层表演。
一、“静”演——让想象活起来
所谓“静”演,即课堂表演中,不借助外在的道具和场景,完全在儿童的朗读或静态的展示中完成表演。这样的表演虽然“虚幻”、没有什么形象支撑,但儿童仍然充满兴趣,在想象中理解、感悟、内化语言。
(一)静态还原中追寻细节
教学《变色龙》一课,教师让学生扮演静态的变色龙。教师让全体学生朗读课文;请一个学生尽力表演变色龙的外形,表现它的外貌、细节,显得情趣盎然。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教师请学生根据各种“俑”的特点,小组合作或单独表演,上台做静态的“平面模特”,以表现出兵马俑的形态和表情。有的小组表演兵车俑,他们找来凳子做兵车,找来笤帚做兵器,还原文中的描写。在表演中,负责导演的学生睁大眼睛去发现文字描写的具体细节,以纠正台上学生的表现;台上表演的学生尽力配合,还原文本的形象。最后,教师结合课文,让学生进行朗读,再度感受、理解和想象兵马俑的形象。这样的静态表演,把学生的注意和理解引到了文本的细微处,使他们充分关注文本的语境。
(二)局部动态中感悟特点
《金蝉脱壳》一课有一段对蝉虫脱壳的精彩、细腻的描写。教学中,借助边读边动、边动边悟的局部表演的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读到蝉虫的一系列脱壳动作时,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让一个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这样,使学生既感受了作者对蝉虫动作的准确描写,又体悟到了文章的描写顺序。教学《变色龙》一课,为感受变色龙“一目能二视”的神奇特点,教师请一个学生上台进行“眼动”实验。先让学生两个眼睛同时看相同的方向,然后要求学生左右眼看不同的方向。学生当然做不到,这使他们觉得有趣。在一片欢乐中,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了变色龙眼睛的神奇。
二、“半”演——让语言活起来
“半”演,就是为还原文本情境的局部表演,或借助部分表演手段,如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还原、表现文本最精彩的部分,它直指儿童言语智慧的形成与发展。
(一)彰显纯语言的游戏精神
王崧舟老师教学《两小儿辩日》时,他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演两个小儿,要求他们在教师的引读后认真地读好课文中的对话。在读完原文中的提示语和对话之后,王老师分别改动原文中的提示语:“(1)一小儿不服曰;(2)一小儿争辩曰;(3)一小儿扯着嗓门曰;(4)一小儿以脚跺地曰;(5)一小儿以手相指曰;(6)一小儿不甘示弱,也以手相指曰。”教师不断设置新的提示语,不断地反复引读,层层递进。教师以层递的方式不断地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反复辩斗,情缘境生。教师善于以情激情、以境激情、以言激情,实现了一种纯语言的游戏表演,促进了从品读、演读到美读境界的升华。
(二)凸显文本人物的性格
在教材中的课文,作者常会采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简单还原文本的表演,只是处于表演的第一层次,即源于文本。如果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进行即时的创生性表演,人物的性格特点将更加突出;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生发智慧的契机。薛法根老师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他自己表演汤姆,让学生表演爸爸。在表演中,薛老师即时补进文本中没有的对话:“为什么要放掉?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爸爸,这儿也没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鱼就不用放了。”在这样的对话表演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与言语的创生,可谓相当精彩。
三、“全”演——让情智活起来
所谓“全”演,就是调动学生的全部身心,运用多种表演方法进行的表演。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全”演的方式。如果运用不当,只是简单地根据文本来进行表演,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兴趣并不高,这样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多进行创造,让学生的情感真正活起来,让表演产生应有的作用。
(一)反演文本:在对比中体会
在文學理论中,接受心境是指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主要有欣悦、抑郁和虚静。欣悦,是指阅读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具有的振奋、欢快和乐观的情绪状态。借助表演,能把读者的接受心境激发至“欣悦”的状态,便能取得教学的成功。根据文本的情境,设置与文本相反的情境,进行“反演文本”,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诚实与信任》一课,在朗读完文中人物打电话的几段话后,教师设置反面的情境:“如果当时作者后悔了、抵赖了,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同桌合作,演一演。”这样的反向表演,使学生进入了阅读与对话的“欣悦”状态,深刻体会到文中人物的诚实与信任。
(二)幽默表演:于童心中徜徉
已故大师于永正谆谆教诲我们:“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吧!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吧!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吧!放下架子,走下讲坛,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吧!”他一生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他风趣、幽默的教学给“学生留下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在教学中,他经常采用幽默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中,他表演的“喷雾器大夫”,令人难忘。在教《歇后语编故事》中,他演“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里的“鸡大妈”给人印象深刻。他包上头巾,臂挎竹篮,惟妙惟肖,那种情境、语境给了学生无与伦比的快乐,情智激发可谓一绝!他的教学始终让学生徜徉在童心童乐之中。他说,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这给我们启迪。
(三)创生表演:在语境中觅义
意义与语境是语用的两个基本概念。学习语言、内化语言、表达语言、创生语言、形成智慧应是每一个语用环节设计的基本要求。创生文本、续演故事的策略就符合这样的逻辑。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后,教师安排学生续写、续演:“管家回府以后,把公仪休拒收礼物一事禀报了他家大人。他家大人会怎样想、怎么做呢?如果那位大人想亲自送礼,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续写剧本,然后合作表演。”这样续写,不仅延续了文章的故事逻辑,更是让学生按照戏剧的形式创生了新的语境,生发出新的意义。
语用式表演提升了常态表演的语用价值,让表演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使儿童的感官变得敏锐、思维变得敏捷,提高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陶继新.智慧·教法·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 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语用式表演;常态式表演;言语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21-02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是指师生借助演唱、道具、场景、动作、表情、音乐等来表现和传达文本所描述的情景、情绪、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课文表演,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仅需要想象表演,有的需要语言表演,有的需要动作表演,有的需要全表演。表演的目标都指向儿童言语智慧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堂表演,应从喧闹式、表面式的浅层表演走向创生式、语用式的深层表演。
一、“静”演——让想象活起来
所谓“静”演,即课堂表演中,不借助外在的道具和场景,完全在儿童的朗读或静态的展示中完成表演。这样的表演虽然“虚幻”、没有什么形象支撑,但儿童仍然充满兴趣,在想象中理解、感悟、内化语言。
(一)静态还原中追寻细节
教学《变色龙》一课,教师让学生扮演静态的变色龙。教师让全体学生朗读课文;请一个学生尽力表演变色龙的外形,表现它的外貌、细节,显得情趣盎然。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教师请学生根据各种“俑”的特点,小组合作或单独表演,上台做静态的“平面模特”,以表现出兵马俑的形态和表情。有的小组表演兵车俑,他们找来凳子做兵车,找来笤帚做兵器,还原文中的描写。在表演中,负责导演的学生睁大眼睛去发现文字描写的具体细节,以纠正台上学生的表现;台上表演的学生尽力配合,还原文本的形象。最后,教师结合课文,让学生进行朗读,再度感受、理解和想象兵马俑的形象。这样的静态表演,把学生的注意和理解引到了文本的细微处,使他们充分关注文本的语境。
(二)局部动态中感悟特点
《金蝉脱壳》一课有一段对蝉虫脱壳的精彩、细腻的描写。教学中,借助边读边动、边动边悟的局部表演的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读到蝉虫的一系列脱壳动作时,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让一个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这样,使学生既感受了作者对蝉虫动作的准确描写,又体悟到了文章的描写顺序。教学《变色龙》一课,为感受变色龙“一目能二视”的神奇特点,教师请一个学生上台进行“眼动”实验。先让学生两个眼睛同时看相同的方向,然后要求学生左右眼看不同的方向。学生当然做不到,这使他们觉得有趣。在一片欢乐中,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了变色龙眼睛的神奇。
二、“半”演——让语言活起来
“半”演,就是为还原文本情境的局部表演,或借助部分表演手段,如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还原、表现文本最精彩的部分,它直指儿童言语智慧的形成与发展。
(一)彰显纯语言的游戏精神
王崧舟老师教学《两小儿辩日》时,他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演两个小儿,要求他们在教师的引读后认真地读好课文中的对话。在读完原文中的提示语和对话之后,王老师分别改动原文中的提示语:“(1)一小儿不服曰;(2)一小儿争辩曰;(3)一小儿扯着嗓门曰;(4)一小儿以脚跺地曰;(5)一小儿以手相指曰;(6)一小儿不甘示弱,也以手相指曰。”教师不断设置新的提示语,不断地反复引读,层层递进。教师以层递的方式不断地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反复辩斗,情缘境生。教师善于以情激情、以境激情、以言激情,实现了一种纯语言的游戏表演,促进了从品读、演读到美读境界的升华。
(二)凸显文本人物的性格
在教材中的课文,作者常会采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简单还原文本的表演,只是处于表演的第一层次,即源于文本。如果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进行即时的创生性表演,人物的性格特点将更加突出;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生发智慧的契机。薛法根老师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他自己表演汤姆,让学生表演爸爸。在表演中,薛老师即时补进文本中没有的对话:“为什么要放掉?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爸爸,这儿也没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鱼就不用放了。”在这样的对话表演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与言语的创生,可谓相当精彩。
三、“全”演——让情智活起来
所谓“全”演,就是调动学生的全部身心,运用多种表演方法进行的表演。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全”演的方式。如果运用不当,只是简单地根据文本来进行表演,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兴趣并不高,这样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多进行创造,让学生的情感真正活起来,让表演产生应有的作用。
(一)反演文本:在对比中体会
在文學理论中,接受心境是指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主要有欣悦、抑郁和虚静。欣悦,是指阅读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具有的振奋、欢快和乐观的情绪状态。借助表演,能把读者的接受心境激发至“欣悦”的状态,便能取得教学的成功。根据文本的情境,设置与文本相反的情境,进行“反演文本”,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诚实与信任》一课,在朗读完文中人物打电话的几段话后,教师设置反面的情境:“如果当时作者后悔了、抵赖了,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同桌合作,演一演。”这样的反向表演,使学生进入了阅读与对话的“欣悦”状态,深刻体会到文中人物的诚实与信任。
(二)幽默表演:于童心中徜徉
已故大师于永正谆谆教诲我们:“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吧!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吧!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吧!放下架子,走下讲坛,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吧!”他一生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他风趣、幽默的教学给“学生留下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在教学中,他经常采用幽默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中,他表演的“喷雾器大夫”,令人难忘。在教《歇后语编故事》中,他演“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里的“鸡大妈”给人印象深刻。他包上头巾,臂挎竹篮,惟妙惟肖,那种情境、语境给了学生无与伦比的快乐,情智激发可谓一绝!他的教学始终让学生徜徉在童心童乐之中。他说,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这给我们启迪。
(三)创生表演:在语境中觅义
意义与语境是语用的两个基本概念。学习语言、内化语言、表达语言、创生语言、形成智慧应是每一个语用环节设计的基本要求。创生文本、续演故事的策略就符合这样的逻辑。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后,教师安排学生续写、续演:“管家回府以后,把公仪休拒收礼物一事禀报了他家大人。他家大人会怎样想、怎么做呢?如果那位大人想亲自送礼,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续写剧本,然后合作表演。”这样续写,不仅延续了文章的故事逻辑,更是让学生按照戏剧的形式创生了新的语境,生发出新的意义。
语用式表演提升了常态表演的语用价值,让表演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使儿童的感官变得敏锐、思维变得敏捷,提高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陶继新.智慧·教法·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 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