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认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数学问题; 实际活动; 求知欲
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这其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动力就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执着地去挖掘、去探索教学内容。学习活动中他们才会好学、乐学,进而变为善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强调学生主体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性发展为目的。从而让充满活力的新型小学数学课堂得到构建。本文针对让兴趣成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的调动因素谈谈一些教学建议:
一、让兴趣在具有牵引魅力的数学问题中产生,以起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设置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寻根问底。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这两个概念时,学生容易混淆。为避免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我是这样设置疑难的。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学生左边一位摆,右边一位观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要求: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第二行摆的比第一行多2个。当学生摆完后,问:第二行是怎么摆的?学生便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先摆与第一行同样多的6个三角形,再摆比第一行多的2个三角形。又问:第二行摆了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很容易列出2+6=8。那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同样也让学生用学具摆,同桌右边一位摆,左边一位观察要求: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第二行摆8个三角形,当学生摆完后问: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了几个三角形?怎样求?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出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个三角形。即8-6=2,在教学这两个例题时,适时指导学生直观操作、对比,使学生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正确区别异同。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的可能会提出一些让人非议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并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慢慢体会、慢慢发现、慢慢领悟,解决疑难,达到预期目的。这样既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意识。
二、让兴趣在实践活动得到提高,以构建乐学好动的数学课堂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数学中应重在实用,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学生感到解决问题的愉快,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记得在一次植树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将植树棵数平均分给了六年级三个班,结果人数较少的六年级(2)班则有人议论,我们班人数少,这种分法不合理。我因势利导:“对,我们的同学能大胆正视这种不合理的平均分配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分配才比较客观、公正?”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争先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抓住“火候”继续启发、引导,最后由学生讨论,决定按各班人数比来重新分配,从而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理解。
在教学物体体积时,带领学生亲自去计量沙堆等物体;在课间操时可通过每排人数与排数体会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教学单价、数量、总价间的数量关系时,带领学生到商店亲自去体验……
新教材中的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等,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教材的这些特点,从实践中感悟理论。教学几何形体时,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取知识。我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做体积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摆成各种长方体,从而推导出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如思考题:“一座大桥长240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这道题已知条件比较复杂,数量关系不太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本子上画一座桥,用一个实物做火车,演示出火车走过桥的整个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道题容易解答了。火车从桥头到完全过桥共进行了900×3米,包括了桥长和车身长,从而得出火车为900×3-2400=300(米),总之,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变抽象为具体,降低了知识难度,同时使学生感到身边无处不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乏味,它是那样的生动、有趣、富有魅力。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让兴趣在求知欲下高涨,以使课堂充满活力
好奇是小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善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教学乘法估算时,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新课,山羊大伯开了个自行车店,生意很不错,准备向外招聘一名进货员。小熊和小猴都来报名,山羊大伯要他们每人去购进7辆自行车,每辆的价钱是298元看谁办得最快。小熊赶紧拿起笔算共需要从山羊大伯那里领取多少钱去进货,而小猴灵机一动,马上向山羊大伯预支了2100元钱就去进货,一会儿而小猴的车已购来了,并交上了发票和找回的14元钱。而小熊才忙着从山羊大伯那里领取他算好所需要的2086元钱去买单车。最后山羊大伯录用了办事又对又快的小猴,小猴用什么办法做得又对又快呢?
再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可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教师马上判断出能被几整除或不能整除。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激起了学生探个究竟的心理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让兴趣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下得到涨沸,以驾驭课堂延伸
数学是一门内存联系紧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又无法克服,学习兴趣就会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因此,教学时必须采取措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尽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寓新知识于旧知识之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便能起到突出重点,化难为易的效果,以此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时,先从整数除法导入。
再如,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出示下列算式: ×4 × 6× × ,让学生进行口算,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特征(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都是1),从而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刻,培养了探究精神,而且突出了重点,也分散了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自然也稳定了学习兴趣。
五、让兴趣在恰当的练习下蓬发,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机械单调的重复练习,会使学习乏味,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应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练习的多样性,可在练习的形式上求多样,如考虑口算、板练、操作、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可在练习的题型上求多样,如设计填空、改错、判断、选择、编题等;练习的趣味性可在调动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如“开火车”、“拍手谣”、“找朋友”等数学活动。这样转移学生注意,促使兴趣形成和发展。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善于在教学的各种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使教学有趣、有味、有疑,就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进化《课堂教学中的“趣”、“实”、“活”》2006年第一期
[2] 温建东《兴趣在数学教学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收稿日期:2013-03-21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数学问题; 实际活动; 求知欲
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这其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动力就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执着地去挖掘、去探索教学内容。学习活动中他们才会好学、乐学,进而变为善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强调学生主体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性发展为目的。从而让充满活力的新型小学数学课堂得到构建。本文针对让兴趣成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的调动因素谈谈一些教学建议:
一、让兴趣在具有牵引魅力的数学问题中产生,以起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设置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寻根问底。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这两个概念时,学生容易混淆。为避免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我是这样设置疑难的。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学生左边一位摆,右边一位观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要求: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第二行摆的比第一行多2个。当学生摆完后,问:第二行是怎么摆的?学生便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先摆与第一行同样多的6个三角形,再摆比第一行多的2个三角形。又问:第二行摆了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很容易列出2+6=8。那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同样也让学生用学具摆,同桌右边一位摆,左边一位观察要求: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第二行摆8个三角形,当学生摆完后问: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了几个三角形?怎样求?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出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个三角形。即8-6=2,在教学这两个例题时,适时指导学生直观操作、对比,使学生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正确区别异同。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的可能会提出一些让人非议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并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慢慢体会、慢慢发现、慢慢领悟,解决疑难,达到预期目的。这样既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意识。
二、让兴趣在实践活动得到提高,以构建乐学好动的数学课堂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数学中应重在实用,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学生感到解决问题的愉快,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记得在一次植树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将植树棵数平均分给了六年级三个班,结果人数较少的六年级(2)班则有人议论,我们班人数少,这种分法不合理。我因势利导:“对,我们的同学能大胆正视这种不合理的平均分配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分配才比较客观、公正?”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争先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抓住“火候”继续启发、引导,最后由学生讨论,决定按各班人数比来重新分配,从而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理解。
在教学物体体积时,带领学生亲自去计量沙堆等物体;在课间操时可通过每排人数与排数体会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教学单价、数量、总价间的数量关系时,带领学生到商店亲自去体验……
新教材中的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等,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教材的这些特点,从实践中感悟理论。教学几何形体时,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取知识。我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做体积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摆成各种长方体,从而推导出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如思考题:“一座大桥长240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这道题已知条件比较复杂,数量关系不太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本子上画一座桥,用一个实物做火车,演示出火车走过桥的整个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道题容易解答了。火车从桥头到完全过桥共进行了900×3米,包括了桥长和车身长,从而得出火车为900×3-2400=300(米),总之,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变抽象为具体,降低了知识难度,同时使学生感到身边无处不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乏味,它是那样的生动、有趣、富有魅力。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让兴趣在求知欲下高涨,以使课堂充满活力
好奇是小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善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教学乘法估算时,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新课,山羊大伯开了个自行车店,生意很不错,准备向外招聘一名进货员。小熊和小猴都来报名,山羊大伯要他们每人去购进7辆自行车,每辆的价钱是298元看谁办得最快。小熊赶紧拿起笔算共需要从山羊大伯那里领取多少钱去进货,而小猴灵机一动,马上向山羊大伯预支了2100元钱就去进货,一会儿而小猴的车已购来了,并交上了发票和找回的14元钱。而小熊才忙着从山羊大伯那里领取他算好所需要的2086元钱去买单车。最后山羊大伯录用了办事又对又快的小猴,小猴用什么办法做得又对又快呢?
再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可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教师马上判断出能被几整除或不能整除。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激起了学生探个究竟的心理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让兴趣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下得到涨沸,以驾驭课堂延伸
数学是一门内存联系紧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又无法克服,学习兴趣就会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因此,教学时必须采取措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尽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寓新知识于旧知识之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便能起到突出重点,化难为易的效果,以此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时,先从整数除法导入。
再如,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出示下列算式: ×4 × 6× × ,让学生进行口算,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特征(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都是1),从而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刻,培养了探究精神,而且突出了重点,也分散了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自然也稳定了学习兴趣。
五、让兴趣在恰当的练习下蓬发,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机械单调的重复练习,会使学习乏味,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应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练习的多样性,可在练习的形式上求多样,如考虑口算、板练、操作、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可在练习的题型上求多样,如设计填空、改错、判断、选择、编题等;练习的趣味性可在调动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如“开火车”、“拍手谣”、“找朋友”等数学活动。这样转移学生注意,促使兴趣形成和发展。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善于在教学的各种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使教学有趣、有味、有疑,就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进化《课堂教学中的“趣”、“实”、“活”》2006年第一期
[2] 温建东《兴趣在数学教学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收稿日期:201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