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能走多远?”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着。答案总像这眼前的雾,暧昧,看不真切,但却真实。
是否真实的东西都不真切?我不知道。在这个初春的早上,浓雾笼罩下的我,心情湿漉漉的。我几乎只能朦胧地看见前后相距不足10米的范围,甚至就是这10米,也是模糊的,无法确认的。尽管我已将车速放到最慢,尽管我是紧挨路边,但一旦听见汽车、摩托的喇叭声,仍免不了毛骨悚然。我们这些雾中之物,总有太多的欲望,清脆、响亮、清新、秀丽……我们都在追求,但我们的视力决定着我们追求的有限性,上帝在允许我们观看的同时,为我们设置了一道道障碍,遮盖着我们的视线。
这障碍就是雾。
……几只麻雀从雾中从我头顶上空一掠而过,我没有也无法看清它们的形象。事实上,我并没有努力去看。我一方面急于赶路,一方面要注意来往的车辆。我相信,这几只麻雀也同样没有看清楚我。在它们的下面行走的我之于它,只能是稍纵即逝。世上有多少事不是擦肩而过,而失之交臂?
这条路我已来回走了近四年,每日两趟,我几乎是围绕着这条路而生活。来也匆忙,去也匆忙,匆忙之间,只有茫然与无所适从。一条16里的柏油路规定着我的一切。我不知道这是谁事先为我设计好的。我只知道我必须服从,服从是我的全部。否则,不是伤了筋,就是崴了脚,甚至头破血流。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它理直气壮地要求你接受一切,我甚至不知道是否世上还有第二道路可走。
雾似乎淡了些,但还不允许我加快速度,我只能隐约地看见路边的那棵老树,在风中摇晃着,嫩绿的枝丫有点像问号又有点像感叹号似的隐约伸向空中,我也只能凭着记忆隐约看见路边那一茬茬庄稼,低低地摇曳,浅浅地吟唱。宛如人的零零碎碎的朝向四面八方的脚步声。其实人也只是摇晃着,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摇晃,而不是走动,正如我只能在这16里的范围内如钟摆般重复自己。这便是生活的意义,也是生活着的无奈。
“一头雾水。”这句前几天写下的诗句,还是把我的头发染湿了。此刻,我只有不断地按响自行车的车铃,以提醒在我前面或者后面突然出现的车辆与人群。这似乎是一件与我们的生命毫无关联的东西,但它却在某种意义上暗示并决定我们的一切。我不得不固执地认为,生命的存在与否往往与生命本身无关。小时候,喜欢捉弄蚂蚁,喜欢将那些柔弱的生命放到一只半透明的墨水瓶里,让它们在那个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左冲右突,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恐慌。至今,我还能清楚地看见那些无助的生命临终时逼视我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也被囚禁在一只半透明的墨水瓶里苦苦挣扎,或许上帝正顽童一样,握着那只无限加大了的墨水瓶站在那里,傻笑着欣赏我们。
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孩子们总喜欢玩弄蚂蚁?这并非因了时代的物质匮乏。我的孩子就曾经写下几十篇观察蚂蚁的日记,赞叹蚂蚁毅力无比地搬弄大于它身体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食物。我无法看到蚂蚁的伟大,一群只知道整天寻找着事物又搬运着事物的卑微的小生命!
孩子无法看清这一点。我看清这一点时已开始在40岁门槛前徘徊了。我知道我走了四年甚至是四十年的路,卻仍在起点。前进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象征,一个混沌中夹着些许清晰,远距离地站在人的前方的参照物,我固执地相信这个从未谋面过的参照物,并有滋有味地用它解释一切,乐不思蜀也不过如此。这似乎是生存的需要,是继续生存下去的必须,“我能走多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不应该背着这过于沉重的行囊兀自纳闷。
但我的确做不到这一点。无论怎么努力,引导着我在这条16里的路上来回摇晃的仍是朝夕相处、春肥秋瘦的那条小溪、那株小草,甚至是刚与我擦身而过的路旁那户人家堆放的石料,它们是否有走动的梦想,走动意味着消失,抑或消亡,即便是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的麻雀也不过比我多走了16里、26里而已,最终它仍然被它的那个闪闪发光的小巢所照耀、所左右。“英雄穷途末路”。这是我对比我多走16里的麻雀的结论,更是对我自己的结论。
太阳终于露出了一点轮廓,雾又淡了,也仅仅是又淡了一些。
责任编辑:青芒果
是否真实的东西都不真切?我不知道。在这个初春的早上,浓雾笼罩下的我,心情湿漉漉的。我几乎只能朦胧地看见前后相距不足10米的范围,甚至就是这10米,也是模糊的,无法确认的。尽管我已将车速放到最慢,尽管我是紧挨路边,但一旦听见汽车、摩托的喇叭声,仍免不了毛骨悚然。我们这些雾中之物,总有太多的欲望,清脆、响亮、清新、秀丽……我们都在追求,但我们的视力决定着我们追求的有限性,上帝在允许我们观看的同时,为我们设置了一道道障碍,遮盖着我们的视线。
这障碍就是雾。
……几只麻雀从雾中从我头顶上空一掠而过,我没有也无法看清它们的形象。事实上,我并没有努力去看。我一方面急于赶路,一方面要注意来往的车辆。我相信,这几只麻雀也同样没有看清楚我。在它们的下面行走的我之于它,只能是稍纵即逝。世上有多少事不是擦肩而过,而失之交臂?
这条路我已来回走了近四年,每日两趟,我几乎是围绕着这条路而生活。来也匆忙,去也匆忙,匆忙之间,只有茫然与无所适从。一条16里的柏油路规定着我的一切。我不知道这是谁事先为我设计好的。我只知道我必须服从,服从是我的全部。否则,不是伤了筋,就是崴了脚,甚至头破血流。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它理直气壮地要求你接受一切,我甚至不知道是否世上还有第二道路可走。
雾似乎淡了些,但还不允许我加快速度,我只能隐约地看见路边的那棵老树,在风中摇晃着,嫩绿的枝丫有点像问号又有点像感叹号似的隐约伸向空中,我也只能凭着记忆隐约看见路边那一茬茬庄稼,低低地摇曳,浅浅地吟唱。宛如人的零零碎碎的朝向四面八方的脚步声。其实人也只是摇晃着,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摇晃,而不是走动,正如我只能在这16里的范围内如钟摆般重复自己。这便是生活的意义,也是生活着的无奈。
“一头雾水。”这句前几天写下的诗句,还是把我的头发染湿了。此刻,我只有不断地按响自行车的车铃,以提醒在我前面或者后面突然出现的车辆与人群。这似乎是一件与我们的生命毫无关联的东西,但它却在某种意义上暗示并决定我们的一切。我不得不固执地认为,生命的存在与否往往与生命本身无关。小时候,喜欢捉弄蚂蚁,喜欢将那些柔弱的生命放到一只半透明的墨水瓶里,让它们在那个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左冲右突,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恐慌。至今,我还能清楚地看见那些无助的生命临终时逼视我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也被囚禁在一只半透明的墨水瓶里苦苦挣扎,或许上帝正顽童一样,握着那只无限加大了的墨水瓶站在那里,傻笑着欣赏我们。
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孩子们总喜欢玩弄蚂蚁?这并非因了时代的物质匮乏。我的孩子就曾经写下几十篇观察蚂蚁的日记,赞叹蚂蚁毅力无比地搬弄大于它身体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食物。我无法看到蚂蚁的伟大,一群只知道整天寻找着事物又搬运着事物的卑微的小生命!
孩子无法看清这一点。我看清这一点时已开始在40岁门槛前徘徊了。我知道我走了四年甚至是四十年的路,卻仍在起点。前进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象征,一个混沌中夹着些许清晰,远距离地站在人的前方的参照物,我固执地相信这个从未谋面过的参照物,并有滋有味地用它解释一切,乐不思蜀也不过如此。这似乎是生存的需要,是继续生存下去的必须,“我能走多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不应该背着这过于沉重的行囊兀自纳闷。
但我的确做不到这一点。无论怎么努力,引导着我在这条16里的路上来回摇晃的仍是朝夕相处、春肥秋瘦的那条小溪、那株小草,甚至是刚与我擦身而过的路旁那户人家堆放的石料,它们是否有走动的梦想,走动意味着消失,抑或消亡,即便是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的麻雀也不过比我多走了16里、26里而已,最终它仍然被它的那个闪闪发光的小巢所照耀、所左右。“英雄穷途末路”。这是我对比我多走16里的麻雀的结论,更是对我自己的结论。
太阳终于露出了一点轮廓,雾又淡了,也仅仅是又淡了一些。
责任编辑: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