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走多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alisa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能走多远?”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着。答案总像这眼前的雾,暧昧,看不真切,但却真实。
  是否真实的东西都不真切?我不知道。在这个初春的早上,浓雾笼罩下的我,心情湿漉漉的。我几乎只能朦胧地看见前后相距不足10米的范围,甚至就是这10米,也是模糊的,无法确认的。尽管我已将车速放到最慢,尽管我是紧挨路边,但一旦听见汽车、摩托的喇叭声,仍免不了毛骨悚然。我们这些雾中之物,总有太多的欲望,清脆、响亮、清新、秀丽……我们都在追求,但我们的视力决定着我们追求的有限性,上帝在允许我们观看的同时,为我们设置了一道道障碍,遮盖着我们的视线。
  这障碍就是雾。
  ……几只麻雀从雾中从我头顶上空一掠而过,我没有也无法看清它们的形象。事实上,我并没有努力去看。我一方面急于赶路,一方面要注意来往的车辆。我相信,这几只麻雀也同样没有看清楚我。在它们的下面行走的我之于它,只能是稍纵即逝。世上有多少事不是擦肩而过,而失之交臂?
  这条路我已来回走了近四年,每日两趟,我几乎是围绕着这条路而生活。来也匆忙,去也匆忙,匆忙之间,只有茫然与无所适从。一条16里的柏油路规定着我的一切。我不知道这是谁事先为我设计好的。我只知道我必须服从,服从是我的全部。否则,不是伤了筋,就是崴了脚,甚至头破血流。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它理直气壮地要求你接受一切,我甚至不知道是否世上还有第二道路可走。
  雾似乎淡了些,但还不允许我加快速度,我只能隐约地看见路边的那棵老树,在风中摇晃着,嫩绿的枝丫有点像问号又有点像感叹号似的隐约伸向空中,我也只能凭着记忆隐约看见路边那一茬茬庄稼,低低地摇曳,浅浅地吟唱。宛如人的零零碎碎的朝向四面八方的脚步声。其实人也只是摇晃着,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摇晃,而不是走动,正如我只能在这16里的范围内如钟摆般重复自己。这便是生活的意义,也是生活着的无奈。
  “一头雾水。”这句前几天写下的诗句,还是把我的头发染湿了。此刻,我只有不断地按响自行车的车铃,以提醒在我前面或者后面突然出现的车辆与人群。这似乎是一件与我们的生命毫无关联的东西,但它却在某种意义上暗示并决定我们的一切。我不得不固执地认为,生命的存在与否往往与生命本身无关。小时候,喜欢捉弄蚂蚁,喜欢将那些柔弱的生命放到一只半透明的墨水瓶里,让它们在那个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左冲右突,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恐慌。至今,我还能清楚地看见那些无助的生命临终时逼视我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也被囚禁在一只半透明的墨水瓶里苦苦挣扎,或许上帝正顽童一样,握着那只无限加大了的墨水瓶站在那里,傻笑着欣赏我们。
  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孩子们总喜欢玩弄蚂蚁?这并非因了时代的物质匮乏。我的孩子就曾经写下几十篇观察蚂蚁的日记,赞叹蚂蚁毅力无比地搬弄大于它身体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食物。我无法看到蚂蚁的伟大,一群只知道整天寻找着事物又搬运着事物的卑微的小生命!
  孩子无法看清这一点。我看清这一点时已开始在40岁门槛前徘徊了。我知道我走了四年甚至是四十年的路,卻仍在起点。前进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象征,一个混沌中夹着些许清晰,远距离地站在人的前方的参照物,我固执地相信这个从未谋面过的参照物,并有滋有味地用它解释一切,乐不思蜀也不过如此。这似乎是生存的需要,是继续生存下去的必须,“我能走多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不应该背着这过于沉重的行囊兀自纳闷。
  但我的确做不到这一点。无论怎么努力,引导着我在这条16里的路上来回摇晃的仍是朝夕相处、春肥秋瘦的那条小溪、那株小草,甚至是刚与我擦身而过的路旁那户人家堆放的石料,它们是否有走动的梦想,走动意味着消失,抑或消亡,即便是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的麻雀也不过比我多走了16里、26里而已,最终它仍然被它的那个闪闪发光的小巢所照耀、所左右。“英雄穷途末路”。这是我对比我多走16里的麻雀的结论,更是对我自己的结论。
  太阳终于露出了一点轮廓,雾又淡了,也仅仅是又淡了一些。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我女儿在念高中的时候,跟大多数同年龄段的孩子一样,成了英国作家J·K·罗琳的忠实的粉丝,狂热地爱上了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每一集新书刚出版,她就叫我给她买。  有一天,我亲眼看见有同村的一個也在念高中的女同学来到我家,向女儿借最新的哈6,没想到女儿竟然一口回绝:“不借!”等那个女同学走后,我责问女儿:“这本书你不是看完了吗?同学向你借,你怎么可以不借给她呢?”  “我又不认识她,干嘛要借
期刊
夜色幽藍,月光朦胧,纺织娘的歌声柔美动听。  今夜,深锁千年的重门次第开启,沉默如石的灵魂轻轻吟唱。沙滩太长了,该不该留下足迹?书本太厚了,该不该翻开扉页?玫瑰太娇弱了,该不该绽放在风雨之中?  千年有约。守候的目光被时光的金线牵引到哪一方注定要魂牵梦绕的家园?千年一瞬。是谁的灵魂之箭洞穿千年的风尘刺痛我坚守的心扉?风尘的碎片纷纷坠落,如雨后的花瓣灿烂一瞬。丘比特之神箭啊,那锃亮的箭头上,真实的疼
期刊
一切日子都远去了,我要告别——  那些飘飞的蝴蝶啊,你们那穿越时空而来永不停歇的婀娜,在水波之上,七彩斑斓,熠熠生辉。你那永远不息的蹁跹,扑闪而出的灵动,如同无比绚丽的仙子,飞啊飞,高回低就,盘旋起掠,忽近忽远,忽明忽暗,在一席山水画的倒影中若隐若现。我惊喜得差不多都要跳起来,可是我却要告别这条河流,告别你,从此远去,浪迹天涯。  那些憨直的蜻蜓哦,你们那晶莹的羽翅,突突地来,突突地去,或是蓦然来
期刊
父亲去世那年,我只有14岁,弟弟小我三岁。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如此痛哭,是那种泣不成声的悲伤。弟弟一脸凄惶,扯着母亲的衣角呜咽。刚刚放学的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门口,完全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是真的。  尽管父亲卧病已快十年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彻底离开我们。死亡对于我和弟弟,还是一个很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听到别人家有人死了,只是意识到那是一个老人必然的归宿,却没有想到,它会突然之间蛮不讲理地闯入我
期刊
江西第一名山石拱禅寺的“斋饭”很有名,吃一顿“斋饭”,不管大人、小孩夜里走路都不会担惊受怕。但要每月初一、十五常来禅寺烧香的世人,老住持才会留他们在寺中吃“斋饭”。  老住持是一位盲人和尚,人称“瞑眼和尚”。过去常有世人去请教老住持一些难解的事,老人都一一作答,百问不厌。听完老住持的话,世人来到“斋堂”,堂中齐齐排着两行十六张旧时方桌,每张桌围了四把长凳。简朴的“斋堂”使人心肠变得干净起来。大伙落
期刊
晨练后常去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买菜,由于县城小且集中,在那里碰见熟人是常事。一天,正在专心挑选菠菜时,忽听有人喊我的名字。一看是位中年妇女,不认识;再看,觉得有点眼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看出我对她已没有印象,就说,咱俩是一个村的,并自报了姓名。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家邻居的二姑娘。  小时候我几乎天天去她家挑水,对她自然是熟悉的。记得她比我小一两岁,在她母亲的授意下,还曾帮我抬过几次水。后来我当了兵,
期刊
站在高出院墙的钢筋水泥碎砖等建筑垃圾堆积层上,我的眼睛死死地盯住院子的东南角,巴望着自己的眼睛能穿透这垃圾堆积层,看看被压在底层那红豆杉树的状况。我不止一次独自站在这垃圾堆积层上犯傻:倘若我是一名地震抢险专家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扒开那七零八落的钢筋水泥碎砖等建筑垃圾,小心翼翼地将小红豆杉树连根带土挖走。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当初,我把小红豆杉请到我家小院来,天天浇水,适时施肥,有草拔草,
期刊
小时候,我总错觉,在四个兄弟姐妹中,只有祖母最疼我,她在世时,时常当众人面前,亲着我的一面光滑的脸庞,说她只疼这一张没受伤的脸。  父亲从来不打骂我们,常给我们带来山上的野味,比如雨天捉到一只受淋的鸽子,农场分的野猪肉等等。母亲忙着里里外外,分不出力气要来关心哪个才好,后来,有件事改变我对母亲的偏见。可能与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有关,性格有点柔弱,受一点委屈,一个人背地里偷偷地哭。  那一天,不知是做错
期刊
初识振忠先生,缘于少年时。  那个年头,照相尚是件奢侈的事情,照相馆对于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个极具吸引力的所在;而我们小鱼儿一样在那个不大的空间里游来游去,现在想来也真是麻烦,好在里面的师傅是很和气的,即使正在工作,他也从不粗鲁地驱赶我们。这个师傅就是张振忠。  他很年轻,戴眼镜,留分头,不论接待什么样的顾客都很有礼貌。与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相比,总透着些不同,可能是长期艺术性的工作实践涵养而成的一种
期刊
老街靠海,很长。长到一个人想它的时候,总觉得没有尽头。三分水路、两分塞满了渔船,没有风帆旗杆的古雅,来人寥寥,都淹没在长长的老街和长长屋里去了。  夜晚,海風柔柔地吹。咸鲜,泥浆糊,不可消散的汽油味就来统领这一带。找个石礅坐下,你即使不闻不问,都会被潜移默化为一种海的韵味。会遇见从海平面移来的人影。点,线,线点。走近了才发现是人影。一顶锥形的草帽盖住了大半个人脸,一肩担子挑起两个箩筐或者是尼龙网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