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莲影(外一题)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88413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重叠在那一片苍茫的莲花洋上。
  几千年前的马秦山,与粼粼波光一起跃动。
  盛夏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整片洋面,此刻,站立于大青山顶峰,俯瞰着广袤的大海,目光所及,尽是一片蔚蓝。天空蓝得透彻、澄净,而在阳光和蓝天折射下的大海更是湛蓝、清澈。
  连绵青山、十里金沙、礁石峭壁、乌石砾滩、古老渔村、禅林佛光……这些细节连缀拼接起来,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印象派画作,它的名字就叫“朱家尖”。
  中国东海之滨,朱家尖,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第五大岛。宋元时期,朱家尖称马秦山,明朝时始称朱家尖。孤悬在东海万顷碧波中的马秦山,千万年来,如同漂泊的舟楫,在潮涨潮落间,默默守望在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海域,直至朱家尖大桥的贯通,将对大陆的向往,化成一次次迁移、融合,直至相连。
  “至今何处说朱家,剩有山尖水一涯。秀削生成峰独秀,攀藤直欲伴云霞”,这首《题朱家尖》诗里,描绘的不就是大青山风景吗?或许,我们伫立的牛头山观景平台恰是古代文人墨客登高览胜、吟诗作画之处呢。
  相传自秦以来,文人墨客便钟情于大青山,他们或结庐隐遁,或探幽觅胜,为大青山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诗文画作、传说故事。据宋《乾道四明图经》载:马秦山有安期洞,耆老相传安期生学道炼丹隐于此洞。“马秦山在昌国东,气候调淑清温融。大海回绝路不到,紫恋青嶂盘元空……”来自《题马秦山图》中的这一记载,它透出的信息,与大青山的自然之美有关。而自古以来,让文人墨客留下诗文佳作的,不也正是让他们一见倾心的山海美景吗?除了青山、大海、礁岩……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修行。
  与海天佛国普陀山一水之隔的朱家尖,从她为人知悉开始,便浸染了佛法的气息与灵韵。古时又称佛渡岛,相传观音大士是由佛渡岛跳至普陀山,至今在山顶还留有一个硕大的脚印。虽是神幻的传说,却也能给世人一个玄想的空间。在遥远的前世,朱家尖岛和普陀山島在对峙之中,日久生情,渐成为一对俩俩相望的恋人,但终未能修成正果,到了今生,只能借助莲花洋绵延起伏的海浪,来倾诉彼此无尽的思念。
  不过,朱家尖和普陀山从古至今便是唇齿相依,不可分离。朱家尖历史上为普陀山的庙宇地,也是普陀僧侣的供给基地。两座岛,朝夕相见,却守望千年。无怪乎,文人隐士选择在大青山峰顶修行,伫立在山顶,遥望青山碧海,佛影禅林,莲花洋上吹来的海风,为他们洗彻尘埃,纵然只是凡夫俗子,灵魂亦可洁净如莲。
  山峦群峰有灵气,鱼虫鸟兽懂慈悲,似乎大青山上的万物皆有不可言说的佛性。元《大德昌国州志》载:“莲花峰与马秦山碧云庵对峙,三石层出如莲花……”莲花峰,为大青山最高峰,海拔在378米以上。古人以莲花名之,除其状若莲,更因莲乃佛之花,对佛的虔诚,宛如对生命之敬畏。
  “马秦山,昔有碧云庵,马耆禅师修道于此,曾与黄龟年等联句刻诸石。”此行大青山,为探寻碧云庵遗址而来,沿着山林石径前行,繁茂的草木几乎掩埋了通向遗址的路。据当地老人介绍,山间尚存庵基,“大跃进”年代,丛林中还留有残垣断壁,以及水缸、陶器、石槽等遗物。在密林深处,我们发现了残存的石围墙,还有一处平阔的山间谷地,或许,碧云庵旧址便落于此吧。
  遥想,大青山深处的碧云庵,曾给予了多少文人隐士、天涯倦客一个宁静的归宿。禅林古刹,何尝不是他们心中的桃花源呢?
  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位隐居马秦山近十年的人物,他便是黄龟年,其人其事,与碧云庵有何渊源?
  黄龟年(1083~1145年),字德邵,号竹溪先生,福州永福人。南宋初年,其任殿中侍御史,因四次弹劾秦桧而名震朝野,后终敌不过秦桧势力,被罢职。为免遭秦桧报复杀害,他与兄岳年隐居马秦山。
  据传,隐居大青山的黄龟年经常与碧云庵的马耆禅师、张光等好友,聚会、谈天、赋诗。一次,由马耆禅师出句:“团团深锁碧烟笼”,黄龟年接曰:“安隐禅居瑞气中”。张光继之:“万倾沧浪终月夜”,黄岳年续以:“更于何处觅天宫”。一人一句,联成七绝一首,刻于碧云庵旁的石碑上。当我们穿行于林间曲径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处耸立的石块,表面平坦光滑,似有石刻印痕,莫非这是当年黄龟年等刻有诗文的石碑吗?岁月的风雨或能残损碑石、模糊记忆,却不能湮没碑文中氤氲的历史味道。既有遗存的诗作,又有天然的石块,那么何不在此重新树碑,以示纪念呢?如果可以,不妨重修通往碧云庵的古道,沿途旖旎的山海风景,恍若沉浸在海上仙境中。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意境,不正是大青山的真实写照吗?黄龟年等文人隐士从世俗的红尘里走出来,跋涉万水千山,不正是祈盼在浩瀚佛法中修身、修心吗?从黄龟年所作《宝陀山观音赞》诗“朝发东秦岸,须臾达莲宫”,不难发现,他经常穿行于朱家尖与普陀山,或许,只为赶赴一场禅佛的约定;或许,只为伫立于莲花峰顶,遥望远处观音的身影;又或许,只为在丛林深处的此岸,丈量彼岸莲开的时光。
  循着大青山西面山坡往下走,在太阳落下的方向,望见了一座座朴拙的渔家屋舍,这里就是被称为“普陀第一古渔村”的筲箕湾,因其山湾酷似渔家淘米用的筲箕而得名。远处,落日余晖下的黛色山脉,透过层层叠叠的云朵,渗透出一抹绚丽的霞光。近处,各种大小渔船整齐地停靠着,船舷倒映于粼粼的波光中,如此静谧的海湾,如此舒缓的气息,提醒着我们,时光从来都是不慌不忙的。一座古老的渔村被搁浅在岸上,海湾上裸露的滩涂,和散落在山坡的黑瓦石墙,编织起渔村的原始风景,连接着渔村的前世和今生。
  曾几何时,筲箕湾因濒临古老的乌沙门水道,而孕育了渔村早期的文明,从秦汉至明清,乌沙门水道便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因其紧临洋鞍渔场,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渔港,成为朱家尖最早的渔业生产基地。筲箕湾渔村曾经的热闹与繁盛,自不必再赘述,因为远去的背影早已成为历史。无论走远的是岁月还是当下,现在的筲箕湾已然成了一个旅游怀旧地,对于来来往往的过客而言,这一切似乎都不太重要,他们更喜欢漫步于长长巷弄里的石板路上,倾听海浪涌起的声音,静赏落日余霞渲染的天空,浸淫在渔村隔世般缓慢的节奏里,面朝大海,心怀安宁。   沿着原路拾阶而上,我们将在筲箕湾一家渔乡客栈的露天院子里用餐。渔家客栈有两层,经过了一些简单的修缮和装饰,朝南向,阳光一年四季倾洒。临海而居,占的是地利,推开门窗,一眼望见的便是波光潋滟的海湾。宽敞的院落被拾掇得整洁、清爽,石头垒砌的矮墙上放置着一盆盆绿植花卉;一张缀满五彩浮球的废旧渔网垂落于屋檐下;一幅幅绘着彩色鱼虾的渔民画挂在屋内四周白墙上,一张船木茶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紫砂盆里的一叶莲,正含苞待放……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是客栈主人的精心布置。可以想见,这客栈主人定是一位贴心而文艺的女子。果然,迎面走来一位穿着素衣、面容清丽、身材娇小的年轻女子,趁着用餐前间隙,她邀请我们坐下来闲聊,与我们谈了一会儿文学,然后为我们泡茶。
  一壶鹅黄色的莲花茶是递给我们一行人的温暖问候。她说,酷爱莲花茶。她的朋友在朱家尖香莲村种植了大片的莲花,鲜莲花晒干后制作成了莲花茶,便是岛上闻名的观音莲花茶。
  莲心向佛,度化了岁月的光阴。我想起几年前第一次见莲茶时的情景:取一朵莲花放入玻璃壶中,以沸水泡之,莲花在壶中绽放,茶汤金黄透亮,犹如佛光。呷一口茶,初入微苦,余味清香绵长。品茶亦如修行,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也许这就是禅的境界吧。
  时光如莲,柔软、慈悲。回想起此次朱家尖之行,莲的影子始终萦绕在我的周身。想起大青山上远望的五沙连环,我更愿把这五个沙滩想象成巨大的莲的花瓣,五个莲瓣连缀起来,不正是观音大士的莲座吗?
  莲,本是佛前清净之莲,而朱家尖岛恰似汪洋里的一朵莲。那一朵莲,盛放如初开,始终保持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
  如果岛屿是亘古的时光,莲影是海洋的变迁,只有将莲的美绽放在自在的空间里,才能深悟,诗与远方在哪里。
  
  在青海,我看见了大海
  光阴是灵动的,只需登上时光的梯子,便可穿越千山暮雪,飞度万里云层,去赶赴一场与青海湖的约会。
  青海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间的地壳断层陷落而成。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大约五亿多年前,青海湖是一片海洋。那浩荡湖水,是岁月遗落在雪域高原的清澈记忆。所以,与青海湖的约会,其实是与另一个大海的约会。
  人类的生命,由大海孕育。大海是圣洁的,所以青海湖也是圣洁的。多少人披星戴月,跋山涉水,行走于茫茫风沙里,是为了一睹澄澈之湖的容颜,也是為了舀一罐青海湖这一古老大海的圣水。一路上,看到藏民穿着简陋的衣衫,不远万里,跪拜匍匐前行,眼神中带着不可动摇的坚定,他们以这种虔诚的方式,朝圣而来。所有从他们身边走过的人,都会肃然起敬,感动于心。
  如果青海湖是心灵的故乡,那么湛蓝的湖水,就是思念的泪滴。一千三百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途经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四野苍凉,便拿出唐王赐予她的能照见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果然,她看到了久违的家乡长安,顿时泪如泉涌,她思念的眼泪,汇成了倒淌河。然公主深知自己肩负的和亲使命,决然将日月宝镜扔弃,没想到宝镜碎落成一面明净的湖水,于是就有了青海湖的美丽传说。听着这段唯美的传说走进青海湖,内心更是多了一份柔软。
  如今,伫立在日月山下的文成公主像,留存了这位大唐公主的一湖乡愁。时光的车轮碾过,历史的碎片已无从找寻,而不曾改变的是文成公主那大海般的胸怀。
  当我们深情凝望这一汪碧空下的湖水,会忍不住思索,那清澈的蓝,与大海一样的蓝,是文成公主回望长安时流下的泪滴?还是仓央嘉措行至此处失踪的叹息?后者是在青海湖遗落的另一个故事,它也被收藏在青海湖的记忆里。
  三百年前,仓央嘉措被康熙派去的使者和拉藏汗的军队押解至北京,经青海湖,从此消失,不知所终。在青海湖边,到底发生过什么?有许多民间传说,因为虚幻,而更加迷离。那些传闻,如同仓央嘉措的情诗,可以翻译成上百种不同的版本,我们只需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便好。唯有一种,没人愿意相信,仓央嘉措的人生,会在青海湖终结落幕。《清史稿》曾载,青海湖是仓央嘉措的埋骨之地。至京途中,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六世达赖,病逝于青海湖,将生命托付给了湛蓝的湖水。可是那么草草的几笔,又怎能让众人信服?此后的民间,对于仓央嘉措的下落,却是众说纷纭,他的生死之谜,永远留在了青海那圣洁的湖水里。
  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宗教人物。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无论是生是死,他的最后归宿与青海湖相连,总是最好的结局。只有那如大海般幽深的青海湖,才能容得下他那颗不羁的心灵。
  青海湖,你到底是文成公主的思念,还是仓央嘉措离别的泪珠?如大海般的湖水,依然无语,唯有那咸咸的味道,悠远绵长。是泪滴,是思念,无论什么,都是这样的味道。
  咸,那是盐的味道。青海湖,是一个大盐湖,但却不产盐。沿着青海湖,一路向西,远方蓝天下有片银光闪亮,是云?是雪?不,是盐,我的脑海里条件反射般跳出一粒“盐”的身姿。对于从小生长在海边的我来说,家门口的海太熟悉了;那银白的晶体,也太熟悉了。此时此地的这粒“盐”,不仅只是咸的化身,更是一种亲近和温暖。
  前面就是青海的又一个盐湖——茶卡盐湖,茶卡,藏语,为盐池之意,即青海的盐。盐湖,有着大海的肌骨与姿容,但产盐的方法,又不同于海盐。海盐是晒制而成,海水经过日照、蒸发、结晶成盐;而青盐是开采的,盐湖中直接结晶的盐,沉在湖底或在湖面形成盐壳,只要你随意掀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捞取天然盐块。
  在盐湖,你需要拓展传统的审美,才会有更多的发现。湖岸垒起一层层洁白的盐晶,一粒粒结晶体塑成了满目的盐花,而一朵朵盐花又能雕出千姿百态的盐塑,如此耀眼的盐塑,很少能见到。若是大风骤起,卷来戈壁沙尘,那一切都将变色。大自然总像一位魔术师,在任何时候都能抖出万千奇妙。
  此刻,一望无际的茶卡盐湖,白茫茫一片,没有一棵草,没有一棵树,没有一只飞鸟,云朵遮挡了初升的太阳,只有水天一色。这是一片寂静而凝固的世界。若是阳光照射下的茶卡盐湖,天地间则是一片纯净的蓝与白,宛如天空之镜,美轮美奂。可惜,没能亲眼目睹这一梦幻仙境,只能留下遗憾了。临别时,望了一眼守护大海的女神——西王母的盐塑,她圆润慈悲的眉眼,让我想起了普陀山上的南海观音,一念起,心里便开了一朵莲花。
  其实,面对盐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咸。酸甜苦辣咸五味中,盐为“百味之王”,没有了盐,世界就没有了滋味,盐的重要,如同空气、阳光和水。翻开历史,你会发现,在那蛮荒时代,谁占有了盐,谁就占有了财富。盐,渗透着历史长河中的那份咸。盐,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资。而茶卡也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上的要冲,不管是远行到西域,还是到西藏,往来的商旅都要经过茶卡,漫漫长路上所需的盐就需要在这里补给。历史上,由于交通的阻隔,运送盐的历程,让人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一队队驮着青盐的骆驼,历经风霜雨雪,翻越戈壁荒原;迎着漫天风沙,艰难地行走于大漠深处,这样的画面,已永远定格在千秋丝路上。
  晶莹、透明、咸涩的盐湖,是有生命的,它经历诞生、成长、壮大的过程,直至消亡。干涸了,盐湖的生命就消失了,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消亡”。盐湖源于大海,最终归于大海,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大海终是灵魂的归处。
  回望青海湖,回望盐湖,都是那么辽阔静谧,许多人在这里找到了远离尘嚣的心灵故乡。而我,却在这里看到了另一个大海,不过它依然是我的心灵故乡。
其他文献
凝视运河  我用我的记忆凝视运河  六十六年的陪伴,水波一样无穷无尽的  恩恩怨怨,冷冷暖暖  我用我的好奇凝视运河  它每一天都在展示不同的风情  它总有新的秘密让我和大地都惊叫起来  我用我的任性凝视运河  每当我凝视它,我感到自己也是一条河  照着它的姿势流啊流  我在阳光下凝视运河  看着阳光和水波的融合呈现无限奇迹  我感觉到自己也成了奇迹的一部分  我在雨中凝视运河  水与水的拥抱  
期刊
古柏赋  Ⅰ  古柏延年,它何时  流下过独处之泪?中堂画已泛黄  古柏鳞叶蓬勃,白鹤轻唳  穿红兜肚的童子,还捧着玫红多汁的寿桃  从没人回答我,画里的松柏  呼应了门外哪一棵乌桕。从更高的枝头  一只飞入斜阳的乌鸦  是否带走了我童年的疾病和厄运?  眼前绿荫如云,虬曲的树身  如怒目金刚捶打着身体里凝固的波涛  ——我担心它的回声溢出来  瞬间淹没了绵延的庙宇,惊动更多古柏  以你看不见的方
期刊
我又梦见了父亲。不过这一次,在梦里我是他。在梦里过另一种人生并不是难事。我变成过忍者,在连绵起伏的屋脊上俯身跳跃。也梦见变成女人,与其他男人或女人在梦里暧昧甚至亲热。甚至变成动物,有狗、牛、鹦鹉和壁虎,在梦里爬行、摇尾、用被修剪过的舌头发音。这些我都能自圆其说。比如,我整天玩电子游戏,又看古龙小说,才会变成决战紫禁城之巅的忍者。我喜欢班里的女同学又迟迟不敢表白,才在夢里变成了她的朋友,两人躺在一张
期刊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最初几个年头,这座江南小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域。一条街从老城东门的太平桥至下水门,沿城墙根,一半有店一半没有,叫做半爿街。城墙内称里半爿街,城墙外叫外半爿街。里半爿街旧有碗店、照相馆、酱园店、南货店、剃头店等十几家店铺。外半爿街,由于临江之便利,有一家豆腐店,一家肉店,还有一个终日市声嘈杂的菜市场。许多年后,那段明代就有的城墙拆除了,只留下叫“中水门”的城楼孤寂地站在那里,淡看春去秋
期刊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现代杰出诗人卞之琳先生那一首脍炙人口的《断章》。但正所谓“诗无达诂”,尤其是如同《断章》这样一首内在思想含蕴异常丰富的诗歌来说,到底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一种情感或者意思,长期以来一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在其中隐含着某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相对主义或者说互为主体的意味,乃是无可否认的一种文本
期刊
乳房  再次见到解兰的时候,我没想到她已经变得这样老。  那天我正带着儿子在华润万家超市里买东西。面粉、酱油、白醋、纸巾……我看着手机备忘录里的清单,一手拽着儿子的胳膊,一手推着车,低着头匆匆忙忙在超市的货架间穿梭。儿子总是磨磨蹭蹭的,每一排货架上似乎都能找到令他感兴趣的东西。“放下。”我一次次盯着他的手斥责道。但是等我走出一段路,又发现购物车里已经放了不该买的东西,我只好推着车又绕回去把东西放好
期刊
周日下午,他坐地铁来到东堂广场,看见一位穿红色风衣的女人坐在他常坐的石椅上。突然,一个胖女孩儿从他身边跑过,把他的目光往远处引,让他看到了那幅熟悉的画面:教堂门前的空地上聚集了十来个滑旱冰的孩子,年龄大一些的男孩经验老道,雏鹰一样跃跃欲试,绕着教堂飞驰;另外一些孩子年纪小,身体也不协调,扭捏地俯身谨慎前进,并纷纷摔跤;家长们坐在空地旁的石椅上,眯着眼睛,像是一群垂头丧气的犯人;他看见一位中年妇女手
期刊
在杭州这个南方城市,落雨是件稀疏平常的事,甚至有时过于不切时宜而令人头痛。季节不同,雨的声音气味皆不一样。《雨夜》的故事发生在“潮湿的四月”,悄然入春的好时节。但显然,对于李桃、马纳们来说,这场雨更像冬日的剔骨刀,一把扎进婚姻的肺泡。  丈夫马纳在雨夜遭遇突如其来的车祸。在医院等待“判决”的第七日,李桃等来了丈夫的情人。就此,她不得不捡起早已卷边的婚姻手册,不得不面对已知的背叛与伤害,不得不在命运
期刊
一  格外炎热的阴天,暗色的云絮形成压抑的盖子,让人觉得透不过气,想要在哪里钻出一个小孔来呼吸。空旷的台球厅内,两个少年一边喝啤酒一边打球,偌大的场地上只有这两个逃课的学生。周围其他的球桌旁空荡荡的,天花板上挂式电风扇嗡嗡响,沿着同一个方向旋转,产生的震动偶尔会让上面的漆皮掉落下来。一只流浪猫从一张球桌跳下,再到另一张球桌上,吓走了落在上面的飞鸟。两个少年站其中一张损坏不算严重的球桌两旁,其中一条
期刊
华胜菜贩  周末,照例去菜市,那股热情不亚于年轻时踩着7寸细跟逛解放中街,不同的是,后跟不见了,砍价的嗓门也懒了些,许是担心那一来二去的讨论会生生多出皱纹来吧,那便不划算了。但市场中那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气息总是吸引着我。  离我家最近的华胜菜市,是以夫妻档为主的小型菜场。一进大门,便可听到卖鱼声,虽然那个鱼摊离大门最远,但老板的嗓门够大,听说年轻时曾当过海军,大致是那活儿面朝大海练就的罢。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