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旧建筑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这在全国一些古城和风景城市的建设中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保护,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的几大功能等方面探讨怎样处理历史文化街区内潜在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白塔寺;南锣鼓巷;保护
一、白塔寺和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比性概述
在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历史文物建筑被作为保护单位加以保护之外,旧城中大量的井市住宅、街道胡同等正经历着更新改造。由于旧城更新导致大量的历史文化街区遭到毁灭性破坏,这也促使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公众关注。关于“旧城改造与利用” “城市翻修”、“社区再生”等也成了热门话题,白塔寺和南锣鼓巷地段是北京市第一批颁布的25片历史街区之一,也是北京旧城中最具特色“胡同风貌”街区,两者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曾多次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修缮与保护,其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两者兼具历史文化功能:白塔寺地区是元大都的初始时期的重要城市地段,元世祖忽必烈把诸多的寺院和社稷坛建在此地;而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也是与元大都同时建成,是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城市格局中“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因元代曾汇集着许多经营锣鼓的商人而得名,是繁华的商业街,史称“昭回靖恭坊”,这两处文化街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都为北京市第一批颁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内的胡同风貌各具特色。
其次在保护方面有相当多的可比性,第一两者的社会功能不一样,其保护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为民居性功能的街区,相比于南锣鼓巷其商业性功能低,而南锣古巷的商业性功能大于其他社会功能,对于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侧重点在于对街道系统的调整与“胡同风貌”的保护等;而南锣鼓巷作为北京著名的历史街区,它具有双重的历史文化功能和商业功能,由于商业区的过度开发与繁荣,其商业功能越发凸显,历史文化功能被淡化,过度开发导致两种功能性质的不平衡发展,怎样健全道路系统与减少人口密度、如何权衡该街区的历史文化功能与商业功能是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点。
(二)保护与规划
第一、首先在改建规划中对新建筑形式和风格的设计应尽量使用旧城区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大量运用传统建筑形制或构件,使改建的建筑在风格上对原有建筑有一个承接和延续的功能。为保留原有胡同的风貌,必须降低沿街的建筑高度,在视觉上保留传统胡同的整体风貌。
第二、对现有的胡同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保留原来主要胡同的位置及方向,可以使城市文脉获得最基本的延续。并进行适当的交通管制,将对在街道上非法占地的建筑进行拆迁,从而在保护胡同风貌的同时确保地区内的交通也能顺畅,加强整体风貌保护,优化街区环境品质。
第三、四合院体系是北京旧城的基本肌理,这种肌理目前在白塔寺地区和南锣鼓巷地区仍得到基本保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白塔寺及南锣鼓巷周围现有的四合院大都质量较差,大多需要拆除重建。对此,权威专家指出城市规划中对重建的内容可以考虑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公共建筑,这些新建建筑必须遵循不向高层发展的要求,而是以“院落式”的方式给组织起来,且建造风格与材料的使用应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建筑的建筑相协调。
第四、适度开发,减少过度商业开发带来的破环,提升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特色街的发展,加强文化主题活动和商业街区结合,实现由特色商业街向文化休闲街区的转变,形成集民俗文化体验、创意设计、文化演艺、旅游休闲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笔者将以上观点进行归纳:
(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先要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了改建的原则。
(2)改建后的新建设,应该充分烘托原有地段的环境美。所以城市规划者不仅不能破坏原有的景观,还应当利用改建来改善环境,增加和创造新的景观,为环境增色。
(3)应通过改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之间的联系,保持旧城历史风貌的整体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与改建,必须考虑到沿街的所有标志性景观,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
(4)应尽可能保留旧城原有的小而多样化的城市绿地、开敞空间和步行道路等系統。如要增加新的建筑,在确定规模时应当考虑交通要求,舒缓道路系统。
(5)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说到底仍然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谋发展,而不是相反。
(6)限制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过于自发性的商业行为,商业开发不能损毁历史街区的风貌,不能妨碍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功能的发挥,要帮助历史街区更好地实现其旅游功能和商业功能为前提。
参考文献
[1]汤志平,董鉴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01:90.
[2]王玲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
[3]吴大维.古建筑周边的现代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4]吴良镛,方可,张悦.从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用城市设计的手段看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与发展——以北京白塔寺街区的整治与改建为例[J].华中建筑,1998,03:94-99.
[5]吕斌.南锣鼓巷基于社区的可持续再生实践——一种旧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模式[J].北京规划建设,2012,No.14706:14-20.
作者简介
益西曲珍(1996—),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白塔寺;南锣鼓巷;保护
一、白塔寺和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比性概述
在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历史文物建筑被作为保护单位加以保护之外,旧城中大量的井市住宅、街道胡同等正经历着更新改造。由于旧城更新导致大量的历史文化街区遭到毁灭性破坏,这也促使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公众关注。关于“旧城改造与利用” “城市翻修”、“社区再生”等也成了热门话题,白塔寺和南锣鼓巷地段是北京市第一批颁布的25片历史街区之一,也是北京旧城中最具特色“胡同风貌”街区,两者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曾多次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修缮与保护,其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两者兼具历史文化功能:白塔寺地区是元大都的初始时期的重要城市地段,元世祖忽必烈把诸多的寺院和社稷坛建在此地;而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也是与元大都同时建成,是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城市格局中“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因元代曾汇集着许多经营锣鼓的商人而得名,是繁华的商业街,史称“昭回靖恭坊”,这两处文化街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都为北京市第一批颁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内的胡同风貌各具特色。
其次在保护方面有相当多的可比性,第一两者的社会功能不一样,其保护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为民居性功能的街区,相比于南锣鼓巷其商业性功能低,而南锣古巷的商业性功能大于其他社会功能,对于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侧重点在于对街道系统的调整与“胡同风貌”的保护等;而南锣鼓巷作为北京著名的历史街区,它具有双重的历史文化功能和商业功能,由于商业区的过度开发与繁荣,其商业功能越发凸显,历史文化功能被淡化,过度开发导致两种功能性质的不平衡发展,怎样健全道路系统与减少人口密度、如何权衡该街区的历史文化功能与商业功能是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点。
(二)保护与规划
第一、首先在改建规划中对新建筑形式和风格的设计应尽量使用旧城区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大量运用传统建筑形制或构件,使改建的建筑在风格上对原有建筑有一个承接和延续的功能。为保留原有胡同的风貌,必须降低沿街的建筑高度,在视觉上保留传统胡同的整体风貌。
第二、对现有的胡同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保留原来主要胡同的位置及方向,可以使城市文脉获得最基本的延续。并进行适当的交通管制,将对在街道上非法占地的建筑进行拆迁,从而在保护胡同风貌的同时确保地区内的交通也能顺畅,加强整体风貌保护,优化街区环境品质。
第三、四合院体系是北京旧城的基本肌理,这种肌理目前在白塔寺地区和南锣鼓巷地区仍得到基本保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白塔寺及南锣鼓巷周围现有的四合院大都质量较差,大多需要拆除重建。对此,权威专家指出城市规划中对重建的内容可以考虑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公共建筑,这些新建建筑必须遵循不向高层发展的要求,而是以“院落式”的方式给组织起来,且建造风格与材料的使用应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建筑的建筑相协调。
第四、适度开发,减少过度商业开发带来的破环,提升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特色街的发展,加强文化主题活动和商业街区结合,实现由特色商业街向文化休闲街区的转变,形成集民俗文化体验、创意设计、文化演艺、旅游休闲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笔者将以上观点进行归纳:
(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先要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了改建的原则。
(2)改建后的新建设,应该充分烘托原有地段的环境美。所以城市规划者不仅不能破坏原有的景观,还应当利用改建来改善环境,增加和创造新的景观,为环境增色。
(3)应通过改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之间的联系,保持旧城历史风貌的整体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与改建,必须考虑到沿街的所有标志性景观,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
(4)应尽可能保留旧城原有的小而多样化的城市绿地、开敞空间和步行道路等系統。如要增加新的建筑,在确定规模时应当考虑交通要求,舒缓道路系统。
(5)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说到底仍然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谋发展,而不是相反。
(6)限制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过于自发性的商业行为,商业开发不能损毁历史街区的风貌,不能妨碍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功能的发挥,要帮助历史街区更好地实现其旅游功能和商业功能为前提。
参考文献
[1]汤志平,董鉴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01:90.
[2]王玲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
[3]吴大维.古建筑周边的现代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4]吴良镛,方可,张悦.从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用城市设计的手段看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与发展——以北京白塔寺街区的整治与改建为例[J].华中建筑,1998,03:94-99.
[5]吕斌.南锣鼓巷基于社区的可持续再生实践——一种旧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模式[J].北京规划建设,2012,No.14706:14-20.
作者简介
益西曲珍(1996—),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