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应与教育实践高度相关。教师行走在“教育的田野”中,要充分利用“田野”中的第一手资料,研究的课题应该源于学校生活。
应具有教育价值。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具有明晰的教育立场。它更多源自个人教育实践中的“遭遇”,对相关的个体产生了某种“触动”。对这一过程进行描述的过程就是教育他人或自我教育的过程。
应关注社会现状。有意义的问题应该与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现实或区域文化密切关联。从社会、教育的新旧事物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冲突”入手,发现“弄虚作假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要有与众不同的视角。就问题的提出而言,可表现为“新问题老视角”“老问题新视角”等。
问题要小而实。“小题大做”是一种研究智慧。“小”问题可以使研究更深入。借助丰富的证据,使得研究结果有血有肉,便于有效揭示因果关系、内在特征。
要多关注“学”的问题。“如何教”的研究不少,但对于“如何学”则关注较少。教师只有关注“学”的问题,才能引导教师备“学”,帮“学”,为学生的理解而教。
(《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谢 翌/文)
孩子被弄坏的逻辑判断力
2000年,有好事者在中国和欧洲国家小学三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在正规考试环境下出了一道题,题目是:“河里有一条船,船上有25只鸭子,15只鹅。请问:划船的人多大岁数?”
欧洲国家孩子的答案无一例外的是“不知道”。中国孩子回答不知道的占20%,有80%的孩子回答是“40岁”或“10岁”。
运用加减法把鸭子和鹅的只数变成划船人的岁数,显然是逻辑不通的。不过,犯下逻辑错误的孩子绝对不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而是他们的思维习惯出了问题。测验结束后,问答错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答?回答是:老师不会出错题,或老师出题总有自己的道理。
相信老师而不相信自己,甚至相信老师到了不顾逻辑对错的地步,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问题的原因就在这里。
一个西方人在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逻辑推理无法解释事物成因的时候,只能归因于上帝,如牛顿的第一推动力说。在中国孩子的眼中,老师就是上帝。从孩子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所有的教育都是要听话,听话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什么被教育者要听话呢?因为教育者永远是正确的。最流行的经典就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样的话,孩子还敢相信自己的逻辑判断吗?
当率真的孩子都在“现实生活逻辑”的调教下丢弃了“客观自然逻辑”的时候,你能憧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新京报》2009年11月14日 王亦农/文)
世界上最有名的教育原则
1.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其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可以长到一尺长。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要想孩子健康强壮地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2.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它们不会将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秘、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会不断地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孩子的父母和教师,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要容忍其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提高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4.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1966年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未经测试,随机挑选了一些人作为“最有前途者”,并将名单交给了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其中的秘诀很简单——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
(《吉林教育》2009年第10期)
“逆耳忠言”并非总是“利于行”
应该什么时候鼓励孩子,什么时候批评孩子?华东师范大学学者潘晓红通过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由于人脑对不同反馈呈现不同的偏好,一般来说,家长和教师应该多用积极的评价反馈形式;但在学习情境下,家长和教师则应该把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神经科学快讯》上。潘晓红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通常积极反馈总是受人欢迎的,消极的否定的反馈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心理学家根据反馈的内容将反馈分为评价性反馈和绩效反馈,人脑对这两种反馈有不同的偏好。
潘晓红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2名学生进行了观察和实验。结果发现,在听到别人的正面评价的时候,人们非常关注自我。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和教师多夸奖和表扬孩子,将会十分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那么,家长、教师怎样才能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信息反馈呢?
潘晓红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日常情况下,家长、教师应该多用积极的评价反馈形式,以利于孩子的成长,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不要用绩效反馈式的信息传递形式。在工作和学习情境下,家长、教师要实事求是,把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如果仍然一味夸奖和表扬,就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从任务转向自我,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
(《新闻晚报》2010年1月14日 李 征/文)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心理因素、情绪状态既可治病,也可得病。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并排解心理障碍。
一、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的、头脑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如果有好友听你诉说苦闷,那么压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缓解或减轻,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遇到较大的刺激或挫折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环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
三、当情感遇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做一件你喜欢做的事,如画画、听音乐等,从而将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等情感转移。
四、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强求别人一定要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改过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兼容万事之物,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健康咨询报》2010年1月18日 丁 香/文)
美国幼儿园里的拍卖会
前段时间,应居住在美国的朋友之邀,我去了趟美国。10天左右的美国之行,让我近距离了解了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美国幼儿园里举办的拍卖会。
一天,我无意间发现朋友家客厅的墙上多了一幅画。那是一幅剪贴画,大约50厘米宽、90厘米高。看着拼凑得很牵强的剪贴画,我不禁问朋友:“这幅画在哪儿买的?几乎没有一点儿美感,还不如不挂呢,显得有点儿不伦不类。”朋友笑着说,这是前天晚上她在儿子就读的幼儿园举办的拍卖会上买的。看着我疑惑的眼神,朋友说:“并非孩子们的画有多好。幼儿园搞拍卖主要是为了扶贫,家长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向幼儿园捐钱,很多美国人愿意这样捐钱。”
为了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件事,朋友带我参加了一次她儿子幼儿园举办的拍卖会。拍卖会上,我看到不少家长竞相购买自己孩子心仪的东西,当然也有家长主动奉献“爱心”。某饭店向幼儿园捐了一张价值100美元的餐券,允许10个人一起去饭店就餐。这张餐券最后以300美元的价格成交。买下这张餐券的家长说,他要请亲戚们到那家饭店吃饭。
朋友说,幼儿园举办一次拍卖会,收入约五六万美元。朋友儿子的幼儿园每年都举办拍卖会,这一活动已有10多年的历史。
(《青年参考》2009年11月21日 郑素静/文)
应与教育实践高度相关。教师行走在“教育的田野”中,要充分利用“田野”中的第一手资料,研究的课题应该源于学校生活。
应具有教育价值。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具有明晰的教育立场。它更多源自个人教育实践中的“遭遇”,对相关的个体产生了某种“触动”。对这一过程进行描述的过程就是教育他人或自我教育的过程。
应关注社会现状。有意义的问题应该与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现实或区域文化密切关联。从社会、教育的新旧事物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冲突”入手,发现“弄虚作假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要有与众不同的视角。就问题的提出而言,可表现为“新问题老视角”“老问题新视角”等。
问题要小而实。“小题大做”是一种研究智慧。“小”问题可以使研究更深入。借助丰富的证据,使得研究结果有血有肉,便于有效揭示因果关系、内在特征。
要多关注“学”的问题。“如何教”的研究不少,但对于“如何学”则关注较少。教师只有关注“学”的问题,才能引导教师备“学”,帮“学”,为学生的理解而教。
(《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谢 翌/文)
孩子被弄坏的逻辑判断力
2000年,有好事者在中国和欧洲国家小学三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在正规考试环境下出了一道题,题目是:“河里有一条船,船上有25只鸭子,15只鹅。请问:划船的人多大岁数?”
欧洲国家孩子的答案无一例外的是“不知道”。中国孩子回答不知道的占20%,有80%的孩子回答是“40岁”或“10岁”。
运用加减法把鸭子和鹅的只数变成划船人的岁数,显然是逻辑不通的。不过,犯下逻辑错误的孩子绝对不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而是他们的思维习惯出了问题。测验结束后,问答错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答?回答是:老师不会出错题,或老师出题总有自己的道理。
相信老师而不相信自己,甚至相信老师到了不顾逻辑对错的地步,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问题的原因就在这里。
一个西方人在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逻辑推理无法解释事物成因的时候,只能归因于上帝,如牛顿的第一推动力说。在中国孩子的眼中,老师就是上帝。从孩子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所有的教育都是要听话,听话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什么被教育者要听话呢?因为教育者永远是正确的。最流行的经典就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样的话,孩子还敢相信自己的逻辑判断吗?
当率真的孩子都在“现实生活逻辑”的调教下丢弃了“客观自然逻辑”的时候,你能憧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新京报》2009年11月14日 王亦农/文)
世界上最有名的教育原则
1.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其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可以长到一尺长。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要想孩子健康强壮地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2.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它们不会将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秘、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会不断地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孩子的父母和教师,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要容忍其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提高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4.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1966年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未经测试,随机挑选了一些人作为“最有前途者”,并将名单交给了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其中的秘诀很简单——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
(《吉林教育》2009年第10期)
“逆耳忠言”并非总是“利于行”
应该什么时候鼓励孩子,什么时候批评孩子?华东师范大学学者潘晓红通过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由于人脑对不同反馈呈现不同的偏好,一般来说,家长和教师应该多用积极的评价反馈形式;但在学习情境下,家长和教师则应该把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神经科学快讯》上。潘晓红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通常积极反馈总是受人欢迎的,消极的否定的反馈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心理学家根据反馈的内容将反馈分为评价性反馈和绩效反馈,人脑对这两种反馈有不同的偏好。
潘晓红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2名学生进行了观察和实验。结果发现,在听到别人的正面评价的时候,人们非常关注自我。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和教师多夸奖和表扬孩子,将会十分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那么,家长、教师怎样才能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信息反馈呢?
潘晓红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日常情况下,家长、教师应该多用积极的评价反馈形式,以利于孩子的成长,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不要用绩效反馈式的信息传递形式。在工作和学习情境下,家长、教师要实事求是,把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如果仍然一味夸奖和表扬,就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从任务转向自我,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
(《新闻晚报》2010年1月14日 李 征/文)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心理因素、情绪状态既可治病,也可得病。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并排解心理障碍。
一、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的、头脑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如果有好友听你诉说苦闷,那么压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缓解或减轻,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遇到较大的刺激或挫折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环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
三、当情感遇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做一件你喜欢做的事,如画画、听音乐等,从而将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等情感转移。
四、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强求别人一定要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改过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兼容万事之物,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健康咨询报》2010年1月18日 丁 香/文)
美国幼儿园里的拍卖会
前段时间,应居住在美国的朋友之邀,我去了趟美国。10天左右的美国之行,让我近距离了解了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美国幼儿园里举办的拍卖会。
一天,我无意间发现朋友家客厅的墙上多了一幅画。那是一幅剪贴画,大约50厘米宽、90厘米高。看着拼凑得很牵强的剪贴画,我不禁问朋友:“这幅画在哪儿买的?几乎没有一点儿美感,还不如不挂呢,显得有点儿不伦不类。”朋友笑着说,这是前天晚上她在儿子就读的幼儿园举办的拍卖会上买的。看着我疑惑的眼神,朋友说:“并非孩子们的画有多好。幼儿园搞拍卖主要是为了扶贫,家长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向幼儿园捐钱,很多美国人愿意这样捐钱。”
为了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件事,朋友带我参加了一次她儿子幼儿园举办的拍卖会。拍卖会上,我看到不少家长竞相购买自己孩子心仪的东西,当然也有家长主动奉献“爱心”。某饭店向幼儿园捐了一张价值100美元的餐券,允许10个人一起去饭店就餐。这张餐券最后以300美元的价格成交。买下这张餐券的家长说,他要请亲戚们到那家饭店吃饭。
朋友说,幼儿园举办一次拍卖会,收入约五六万美元。朋友儿子的幼儿园每年都举办拍卖会,这一活动已有10多年的历史。
(《青年参考》2009年11月21日 郑素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