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完满的活动,但教师行为中的三个“但”反映了教师的“吝啬”:教师看到了俊俊的情况,但没有作任何回应:教师发现俊俊很不愿意离开桌子,但还是要求他回到小椅子上坐好;教师看到俊俊把杯子藏在了身后,但仍坚持要求他把杯子展示出来。我们不妨进行如下设想:
假如孩子遇到困难,他一定希望老师鼓励他:再试试?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换个办法试试?
假如孩子不遵守规则,他一定是有原因的,并希望老师了解他的情绪与想法,问一问:怎么了?为什么不回到座位上?你是不是还想……
假如孩子活动后还对未成功的实验耿耿于怀,他一定希望老师不仅安慰他,而且支持他在区角活动中继续尝试与探索。
面对成长中的个体,老师,请不要吝啬。俊俊需要您停下脚步,需要您给他善意理解的微笑,需要您亲切关怀的话语,需要您调整预设,接过他抛来的“球”。
教师的引导要有层次
夏方
对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性观察是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所以教师要逐步增加材料的种类,有层次地促进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就拿这个活动来说,教师可以先让幼儿猜一猪糖、奶粉等放到水里会怎么样,然后让幼儿通过操作去验证。在幼儿报告自己的发现后,教师可以及时总结:糖、奶粉放到水里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化”。接下来,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生活中还见过什么东西放到水里也会溶化(咖啡、果珍等),以帮助幼儿理解、巩固刚学的“溶化”概念。如果想拓展“不是所有东西放到水里都会溶化”这一概念,可以增加橘子、小石子、豆子等材料供幼儿进一步探究。假如俊俊想搅出橘子汁,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供相关工具,但必须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让他明白这种现象不叫“溶化”。
两个建议
柯玲
首先,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无疑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事实上,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渴望成为一个成功的魔术师。俊俊也是如此,他以为今天的魔术就是把杯子里的东西变没。当他搅了半天没看到变化时,就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榨果汁。由于活动中教师使用了暗示性、情景性的引导语,以至于俊俊把关注点转移到了怎么把橘子变没。而忘记了活动的真正目的:看看哪些东西能溶于水。哪些东西不能。建议教师用“水宝宝做客”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边操作边发现“水宝宝”碰到不同的“主人”会出现什么状况。
其次,教师奖给俊俊小红花,同时把所谓的目标融入表扬,实质上这仍然是教师本位的表现。对于幼儿来说,他只知其“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并不能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更别说获得成功的体验。建议教师不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而针对当时的情况,结合幼儿自身的体验给予鼓励,如:“今天俊俊很认真地用自己的方法‘榨’出了橘子汁,还发现橘子汁在水里也溶化了,对吗?来,老师跟会想办法的俊俊拥抱一下吧!”
在充分的探索交流中获得发展
孙琴干
值得肯定的是,本案例中的教师在幼儿探索过程中没有横加干涉,不足之处是没能让幼儿充分交流、讨论。我认为,教师的提问不应局限于“你有没有变出魔术”“魔术变得怎么样”等,而应以“你有什么发现”“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等问题,引导幼儿自由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当仔细倾听幼儿的表述,从而对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过程、认知方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以及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
因势利导
袁新新
我们发现在探索过程中。俊俊是有认知上的冲突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把握好这个契机,有些操之过急,比较在意知识点的传授和预设的步骤,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生成的问题。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处理:首先,面对俊俊的疑问,我可以暂时不作回应,给予俊俊充分探索的时间。其次,如果俊俊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不成功的魔术,我不会强迫他。再次,在俊俊说出自己的结果和困惑的基础上,我可以给他继续探索的机会,以帮助他获得新的认识。
三言两语
向晓燕等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常常将关注点放在幼儿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在案例中,教师不仅没有察觉俊俊的沮丧情绪并给予引导。反而“心中窃喜”,借着他的实验结果引出知识点。其实,俊俊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小红花,而是继续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关注的不是实验的成败,而是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发现。尤其是对表面上“失败”的幼儿,教师更要给予关注、支持和鼓励,以满足其继续探索的需要,帮助他在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经验。
(江苏南京 向晓燕)
蒙台梭利说过:“成长源于活动而不是知性的理解。”在科学教育中,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真知的最佳途径和根本方法,教师要注重幼儿科学活动的实践过程。正确对待幼儿的实践结果。不要因为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得出结论,就认为活动没有成功;不要自得于幼儿的操作结果出现了自己预想的错误答案,而忽略了对幼儿的兴趣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江苏江阴 董新伟)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更多关注如何让幼儿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给一个答案:橘子是不能溶化在水里的,更何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皮亚杰曾提出:“每当过早地教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幼儿自主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引导幼儿乐于观察、思考,主动发现、探讨,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切忌形成因为简单引导、机械操作而让科学教育活动停留在形式上的现象。
(江苏大丰 卞冬艳)
我们常常看到某些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冷漠地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探究活动。我曾在我园好多班级做过调查,得知:遇到失败时,95%的幼儿会觉得很难过,很不开心。85%的幼儿希望老师在他们还没有完成操作任务的时候,能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有的幼儿还说,希望老师可以温柔地对待那些没有完成作品的幼儿。如果我们能多留一些时间给幼儿,让幼儿在“不追赶”的环境中生活,有充分的时间探索万物,相信幼儿的感受力会逐渐增强,他们的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江苏扬州 佟彩华)
在这个案例中,事实上俊俊已形成了另外一个探究主题,即如何把不能溶于水的东西进行分解,但教师只注重预设内容,忽视了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导致幼儿探究中断。我认为,教师应该及时捕捉俊俊的操作情况,并对俊俊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可以引导俊俊尝试搅拌其他物品,然后观察发现有的东西能溶化,有的东西不能溶化:也可按照俊俊的意图帮助他把橘子捣碎,让他获得相应的体验,发现有的物品兼具可溶化和不可溶化的特点,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上海 李卫东)
如果真正从幼儿的角度考虑,教师就不会以牺牲幼儿的探究兴趣来传递知识了。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不妨把俊俊的发现视为一个有价值的亮点,引发幼儿已有经验和现有问题之间的认知冲突,鼓励俊俊说说以前是怎么榨出橘子汁的,或者有条件的话和幼儿一起榨一榨橘子汁,再在以后的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五彩的蔬果汁”的探索,等等。
(江苏盐城 徐静)
从原方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教师将溶化现象与融化现象混淆了。融化是指因温度变化引发的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溶化是指某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中扩散的过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橘子的投放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橘子汁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我认为组织此次活动只需投放可溶解且现象明显的糖、盐、奶粉和不可溶解的豆子、小石子即可。
(福建德化 郑安娜)
假如孩子遇到困难,他一定希望老师鼓励他:再试试?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换个办法试试?
假如孩子不遵守规则,他一定是有原因的,并希望老师了解他的情绪与想法,问一问:怎么了?为什么不回到座位上?你是不是还想……
假如孩子活动后还对未成功的实验耿耿于怀,他一定希望老师不仅安慰他,而且支持他在区角活动中继续尝试与探索。
面对成长中的个体,老师,请不要吝啬。俊俊需要您停下脚步,需要您给他善意理解的微笑,需要您亲切关怀的话语,需要您调整预设,接过他抛来的“球”。
教师的引导要有层次
夏方
对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性观察是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所以教师要逐步增加材料的种类,有层次地促进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就拿这个活动来说,教师可以先让幼儿猜一猪糖、奶粉等放到水里会怎么样,然后让幼儿通过操作去验证。在幼儿报告自己的发现后,教师可以及时总结:糖、奶粉放到水里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化”。接下来,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生活中还见过什么东西放到水里也会溶化(咖啡、果珍等),以帮助幼儿理解、巩固刚学的“溶化”概念。如果想拓展“不是所有东西放到水里都会溶化”这一概念,可以增加橘子、小石子、豆子等材料供幼儿进一步探究。假如俊俊想搅出橘子汁,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供相关工具,但必须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让他明白这种现象不叫“溶化”。
两个建议
柯玲
首先,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无疑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事实上,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渴望成为一个成功的魔术师。俊俊也是如此,他以为今天的魔术就是把杯子里的东西变没。当他搅了半天没看到变化时,就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榨果汁。由于活动中教师使用了暗示性、情景性的引导语,以至于俊俊把关注点转移到了怎么把橘子变没。而忘记了活动的真正目的:看看哪些东西能溶于水。哪些东西不能。建议教师用“水宝宝做客”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边操作边发现“水宝宝”碰到不同的“主人”会出现什么状况。
其次,教师奖给俊俊小红花,同时把所谓的目标融入表扬,实质上这仍然是教师本位的表现。对于幼儿来说,他只知其“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并不能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更别说获得成功的体验。建议教师不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而针对当时的情况,结合幼儿自身的体验给予鼓励,如:“今天俊俊很认真地用自己的方法‘榨’出了橘子汁,还发现橘子汁在水里也溶化了,对吗?来,老师跟会想办法的俊俊拥抱一下吧!”
在充分的探索交流中获得发展
孙琴干
值得肯定的是,本案例中的教师在幼儿探索过程中没有横加干涉,不足之处是没能让幼儿充分交流、讨论。我认为,教师的提问不应局限于“你有没有变出魔术”“魔术变得怎么样”等,而应以“你有什么发现”“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等问题,引导幼儿自由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当仔细倾听幼儿的表述,从而对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过程、认知方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以及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
因势利导
袁新新
我们发现在探索过程中。俊俊是有认知上的冲突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把握好这个契机,有些操之过急,比较在意知识点的传授和预设的步骤,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生成的问题。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处理:首先,面对俊俊的疑问,我可以暂时不作回应,给予俊俊充分探索的时间。其次,如果俊俊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不成功的魔术,我不会强迫他。再次,在俊俊说出自己的结果和困惑的基础上,我可以给他继续探索的机会,以帮助他获得新的认识。
三言两语
向晓燕等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常常将关注点放在幼儿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在案例中,教师不仅没有察觉俊俊的沮丧情绪并给予引导。反而“心中窃喜”,借着他的实验结果引出知识点。其实,俊俊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小红花,而是继续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关注的不是实验的成败,而是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发现。尤其是对表面上“失败”的幼儿,教师更要给予关注、支持和鼓励,以满足其继续探索的需要,帮助他在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经验。
(江苏南京 向晓燕)
蒙台梭利说过:“成长源于活动而不是知性的理解。”在科学教育中,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真知的最佳途径和根本方法,教师要注重幼儿科学活动的实践过程。正确对待幼儿的实践结果。不要因为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得出结论,就认为活动没有成功;不要自得于幼儿的操作结果出现了自己预想的错误答案,而忽略了对幼儿的兴趣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江苏江阴 董新伟)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更多关注如何让幼儿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给一个答案:橘子是不能溶化在水里的,更何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皮亚杰曾提出:“每当过早地教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幼儿自主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引导幼儿乐于观察、思考,主动发现、探讨,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切忌形成因为简单引导、机械操作而让科学教育活动停留在形式上的现象。
(江苏大丰 卞冬艳)
我们常常看到某些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冷漠地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探究活动。我曾在我园好多班级做过调查,得知:遇到失败时,95%的幼儿会觉得很难过,很不开心。85%的幼儿希望老师在他们还没有完成操作任务的时候,能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有的幼儿还说,希望老师可以温柔地对待那些没有完成作品的幼儿。如果我们能多留一些时间给幼儿,让幼儿在“不追赶”的环境中生活,有充分的时间探索万物,相信幼儿的感受力会逐渐增强,他们的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江苏扬州 佟彩华)
在这个案例中,事实上俊俊已形成了另外一个探究主题,即如何把不能溶于水的东西进行分解,但教师只注重预设内容,忽视了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导致幼儿探究中断。我认为,教师应该及时捕捉俊俊的操作情况,并对俊俊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可以引导俊俊尝试搅拌其他物品,然后观察发现有的东西能溶化,有的东西不能溶化:也可按照俊俊的意图帮助他把橘子捣碎,让他获得相应的体验,发现有的物品兼具可溶化和不可溶化的特点,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上海 李卫东)
如果真正从幼儿的角度考虑,教师就不会以牺牲幼儿的探究兴趣来传递知识了。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不妨把俊俊的发现视为一个有价值的亮点,引发幼儿已有经验和现有问题之间的认知冲突,鼓励俊俊说说以前是怎么榨出橘子汁的,或者有条件的话和幼儿一起榨一榨橘子汁,再在以后的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五彩的蔬果汁”的探索,等等。
(江苏盐城 徐静)
从原方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教师将溶化现象与融化现象混淆了。融化是指因温度变化引发的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溶化是指某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中扩散的过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橘子的投放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橘子汁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我认为组织此次活动只需投放可溶解且现象明显的糖、盐、奶粉和不可溶解的豆子、小石子即可。
(福建德化 郑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