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测试: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并且其高度是自身体长度的一百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跳起的高度以适应环境,让每一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继续降低玻璃罩高度,跳蚤在碰壁后也主动降低弹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它仍不会跳,变成“爬蚤”了。它已经习惯了有玻璃罩状态下的生活。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自我设限”。
现在有些家长迫不及待把自己处在学龄前的孩子,送进社会上办的美术班,过早进行美术专业技法训练,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其结果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在美术教学中,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盲目提前教一些非该年龄段所学技法和技巧,不但起不到积极效果,反倒成了限制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玻璃罩”,阻碍了他们潜能的发展。那么,在美术教学中怎样才能避免对学生“设限”呢?那就是要正确认识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在3-6岁年龄段,绘画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在画面安排上,孩子们还不懂得欣赏平面构图的形式美感,因为在此时他们还没有能力认识到一物象与另一物象之间因组合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每一物象在他们的理解中都是独立的,因此他们在描绘物象时,会本能地将所描绘对象都沿着画页的底线一字排开,如:房子旁边是树、花、人物等。这就是他们最自然最习惯的绘画布局了。
二、画人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关注人的头部和五官,所以在画人物时,他们把人的头画得很大,把五官画得很大,眼睛画得很具体,嘴里都要画上牙齿。而画四肢则使用单线,用最精简的方法表现。
三、夸张性地表现他们的内心感觉和感受,夸大他们关注的部位,如一个孩子画他牙痛,就把嘴和那颗牙画得很大。
四、缺乏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使用的是主观空间感觉,也就是这些孩子画出的物体形象,不是从同一角度,观察到的形象,而是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各个局部形象的组合,如画平视的桌子桌面是立着的。也就是把侧对着观者的面都画成正对着观者的面,之所以画出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们画的桌子腿是从侧面平视观察到的结果,画的桌面是从上面俯视观察到的结果,然后把从这两个角度观察到的结果组合到一块。
五、由于对生活常识的认识有限,画面会出现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如让他们画一个装有水的倾斜的杯子,结果会把水面画得同杯底一样也是倾斜的。这是因为他们不懂液体特性,把液体特性简单当成固体特征而画出的形象结果。
六、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赋予其他物体,如小树被折断,凳子摔在地上,一定很疼。
根据以上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这一时期,还无法接受一些相关的构图、造型、透视、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法训练,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不要用那么多的绘画技法上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否则一些他们不懂的绘画技法不但不能帮助他们,反而会让他们变得不敢大胆动手画了,这些绘画技法成了孩子们“起跳”时的“玻璃罩”。那么在指导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绘画时要注意什么呢?具体做法是:
一、引导他们去画身边熟悉的人和物,画感受最深的事,如画我最喜欢的玩具,我和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爸爸带我去郊游等。画他们自己对人或事物理解后的形象,画他们记忆最深的人或物的形象。
二、允许他们边画边自言自语,因为他们此时正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正在和里面的人对话。如在画自画像时,好多同学边画边问自己,想留什么样的头型,想穿什么样的衣服,想带什么样的装饰。因此在这个时候,不要过严地强调纪律,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的空间,也就是要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和自由创作的空间。
三、在一幅作品中,允许他们采用绘画、粘贴、搭建和雕塑等多种形式表现想表达的情景。这样更有利于激起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活力,如我在上《神鸟变树》一课,鼓励同学们就用多种手法和材料表现了神鸟变的漂亮的大树。有些地方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剪出各种漂亮的树叶;有些地方用彩笔画出羽毛漂亮的花纹;有的同学用橡皮泥做树干或用彩纸折成树干,再用彩纸剪贴出各种漂亮的树叶,用各种手法连接在树干上,最后在美丽的树叶上用彩笔画出漂亮的叶脉线。孩子们的想象真是无拘无束精彩无限。
四、在构图方面,不做过高的要求。因为他们还小,还无法接受和欣赏平面构图的形式美感,他们画画是为了历经快乐的情感体验,是为了表现心中美好的想象。
五、在造型方面,也不做任何要求。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关注点不在自己画的物体或人物像不像,并且他们像与不像的标准也同成人眼中的标准不一样。如果这时候让他们去做这种既不理解又达不到要求的事,往往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兴趣。
总之,在这一年龄段,并不是构图知识和造型技法传授得越多越好。不当过多传授一些绘画技法,不但无助他们想象力的培养反而会让他们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只能对他们的潜力发展“设限”。所以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主要是鼓励和引导他们画心中喜欢的想象画,并尝试用各种绘画手段和手工制作材料表现作品。美术老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过程,在历经这些过程时他们的创造能力就自然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昆山市锦华幼儿园
现在有些家长迫不及待把自己处在学龄前的孩子,送进社会上办的美术班,过早进行美术专业技法训练,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其结果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在美术教学中,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盲目提前教一些非该年龄段所学技法和技巧,不但起不到积极效果,反倒成了限制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玻璃罩”,阻碍了他们潜能的发展。那么,在美术教学中怎样才能避免对学生“设限”呢?那就是要正确认识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在3-6岁年龄段,绘画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在画面安排上,孩子们还不懂得欣赏平面构图的形式美感,因为在此时他们还没有能力认识到一物象与另一物象之间因组合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每一物象在他们的理解中都是独立的,因此他们在描绘物象时,会本能地将所描绘对象都沿着画页的底线一字排开,如:房子旁边是树、花、人物等。这就是他们最自然最习惯的绘画布局了。
二、画人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关注人的头部和五官,所以在画人物时,他们把人的头画得很大,把五官画得很大,眼睛画得很具体,嘴里都要画上牙齿。而画四肢则使用单线,用最精简的方法表现。
三、夸张性地表现他们的内心感觉和感受,夸大他们关注的部位,如一个孩子画他牙痛,就把嘴和那颗牙画得很大。
四、缺乏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使用的是主观空间感觉,也就是这些孩子画出的物体形象,不是从同一角度,观察到的形象,而是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各个局部形象的组合,如画平视的桌子桌面是立着的。也就是把侧对着观者的面都画成正对着观者的面,之所以画出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们画的桌子腿是从侧面平视观察到的结果,画的桌面是从上面俯视观察到的结果,然后把从这两个角度观察到的结果组合到一块。
五、由于对生活常识的认识有限,画面会出现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如让他们画一个装有水的倾斜的杯子,结果会把水面画得同杯底一样也是倾斜的。这是因为他们不懂液体特性,把液体特性简单当成固体特征而画出的形象结果。
六、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赋予其他物体,如小树被折断,凳子摔在地上,一定很疼。
根据以上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这一时期,还无法接受一些相关的构图、造型、透视、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法训练,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不要用那么多的绘画技法上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否则一些他们不懂的绘画技法不但不能帮助他们,反而会让他们变得不敢大胆动手画了,这些绘画技法成了孩子们“起跳”时的“玻璃罩”。那么在指导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绘画时要注意什么呢?具体做法是:
一、引导他们去画身边熟悉的人和物,画感受最深的事,如画我最喜欢的玩具,我和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爸爸带我去郊游等。画他们自己对人或事物理解后的形象,画他们记忆最深的人或物的形象。
二、允许他们边画边自言自语,因为他们此时正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正在和里面的人对话。如在画自画像时,好多同学边画边问自己,想留什么样的头型,想穿什么样的衣服,想带什么样的装饰。因此在这个时候,不要过严地强调纪律,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的空间,也就是要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和自由创作的空间。
三、在一幅作品中,允许他们采用绘画、粘贴、搭建和雕塑等多种形式表现想表达的情景。这样更有利于激起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活力,如我在上《神鸟变树》一课,鼓励同学们就用多种手法和材料表现了神鸟变的漂亮的大树。有些地方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剪出各种漂亮的树叶;有些地方用彩笔画出羽毛漂亮的花纹;有的同学用橡皮泥做树干或用彩纸折成树干,再用彩纸剪贴出各种漂亮的树叶,用各种手法连接在树干上,最后在美丽的树叶上用彩笔画出漂亮的叶脉线。孩子们的想象真是无拘无束精彩无限。
四、在构图方面,不做过高的要求。因为他们还小,还无法接受和欣赏平面构图的形式美感,他们画画是为了历经快乐的情感体验,是为了表现心中美好的想象。
五、在造型方面,也不做任何要求。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关注点不在自己画的物体或人物像不像,并且他们像与不像的标准也同成人眼中的标准不一样。如果这时候让他们去做这种既不理解又达不到要求的事,往往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兴趣。
总之,在这一年龄段,并不是构图知识和造型技法传授得越多越好。不当过多传授一些绘画技法,不但无助他们想象力的培养反而会让他们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只能对他们的潜力发展“设限”。所以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主要是鼓励和引导他们画心中喜欢的想象画,并尝试用各种绘画手段和手工制作材料表现作品。美术老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过程,在历经这些过程时他们的创造能力就自然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昆山市锦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