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书法修为探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修为,广而言之指的是每一个人的素质内涵,对藝术家而言,修为的高低深浅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内在质量。
  书法,作为一种形象艺术,读者通过对线条的视觉而产生审美意识,线条的产生来源于作者创造,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创作意识,创作理念以及感觉情绪等融入于作品之中,进而完成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来。因此,能够达到书法家的称谓,并不是能够将字写的工整,一丝不苟,如同“馆阁体”一样,字中没有创造,没有思维,没有内涵,仅仅是一个工匠字而已。中国书法,作为能夠代表东方艺术的独具魅力线条艺术,不仅仅是用简单的几何线条可以诠释的,真正的书法家就是能在这简单的线条中意蕴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内涵与底蕴。
  在这一点上,宋代苏轼是这样理解的,书法无论学习古人还是自我创作,其成效的大小,格调的高低都与本人的学识修养密切相关,自我完善是解决继承与创新问题的前提。苏轼说到:“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强调多读书,勤作字外功夫,“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1)(《中国书法史》206页)苏轼对于书法中的修为问题认识是很深的,也十分到位,历代的书法家或认识深,或认识浅,尤其是有了一定的修为,又如何通神问题是书法家关键之处,这一点上并不是每个书法家能够做到十分完美。
  四川山水灵秀,历代人才辈出,在艺术史上能够书上一笔的四川书画家不乏其人。从五代时期的黄荃父子,宋代苏氏兄弟、文同,明代杨慎,到清代张问陶、龚晴皋、包弼臣,近现代谢无量、张大千、蒋兆和等等,都在书画艺术上有着精深的造诣及深远的影响。
  详细分析这些书画大师,除了在书画上颇具成就外,几乎无一例外地又同是文学家、理论家和诗人,这种普遍的现象在四川历代书画界已成为了一大特色。在历代的四川还较少有所谓的纯粹书画家,一种类似工匠式的书画家出现,这或许就是有别于其他地方书画界的独特之处。
  主要生活于清代乾、嘉时期的张问陶,为四川遂宁人,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最为著名的诗人与学者,尤其在诗文上极具名声,是清代中期极负盛名的诗人,在书画艺术上,绘画名气超过书法之名,绘画以画猴而名震的大江南北,唯有在书法上,名气稍有逊色。
  在历代很多关于张问陶研究文论中,大多都是涉及张问陶诗、诗论以及绘画的研究与探讨,对于张问陶的书法研究则少之又少,常常是一语而过忽略之。
  关于张问陶书法的研究很少,流传于世的张问陶书法作品也是不多的,因此,张问陶的书法作品是非常珍贵的。四川泸州市博物馆大量的书画藏品中,有幸藏有张问陶书法原件1幅,为行书对联,纸本,横28.2厘米,纵124.5厘米。其内容为:“袖手寻诗红烛里;卷廉听雨绿阴中。”款识为“雪高大兄 船山张问陶”,钤白文印“张问陶印”,朱文印“船山”各一方。
  张问陶书法取法于“二王”、“赵董”,在用笔上,张问陶具有坚实的楷书功底。这可以从这幅行书的用笔上体现出来,在行书中的横竖折的笔划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横折转角时,明显有着唐代欧阳询楷书中方圆互用,在横划与弯钩的收笔处存有隶意的特征。当然,在整体的用笔上,张问陶大多融入了赵孟頫、董其昌之笔意,笔划园劲、秀逸、平淡古朴。可以这样认为,张问陶基本上吸取了赵孟頫、董其昌遗风,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所谓文人之气。对于清代早中期书法的评价,有碑、帖两大门派,清代早中期从总体上说,依旧是以帖学占据上风,此时,所谓文人书风仍然是这一时期大多追求的模式,尽管清代早中期有不少书法家打破其模式,崇尚碑学,以碑刻为本,力求个性之展现。但是对于张问陶,一个在仕途上相对平顺的诗人、诗评家来说,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上原则上是不可能有更多的创新、创意之动力,尤其对于在书法作品中张扬个性,创立自我书风上,张问陶没有那种刻骨郁闷的经历,仕途的平顺,一般都会导致历代文人大多在所谓儒雅上一展风采。因此,在研究、探讨张问陶书法艺术时,更多只能从张问陶秀逸的书风中,寻找到一个清代中期学者的文人儒雅之风范。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貌似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因违背上官意志,辞官居吴县(今苏州)虎邱。晚年遨游大江南北,病卒于客舍。
  张问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导下,与兄张问安、弟张问莱发愤攻读。张问陶自小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少年时即崭露才华,有“青莲再世”之誉。十五岁时写《壮志》一诗抒怀:“……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充分展示了张问陶少年才智与雄心。虽家中生活较为窘困,仍顽强坚持学习,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张问陶年二十岁,在京与四川涪陵周兴岱(号东屏,时任赞善官)之长女结婚。次年八月,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亲,十月在途中生一女,周夫人因病乃与小女留涪陵娘家。张问陶回遂宁写诗甚多。是年秋,张问陶与兄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因张问陶所写诗歌传抄者众,诗名大噪,成都盐茶道林儁(号西厓)爱慕其文才,将其女林韵徵(名颀,号佩环)许配予他,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在盐茶道署成婚,其家里因此出现了世界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即张问陶及其兄张问安、弟张问莱、嫂陈慧姝、妻林韵徵、弟媳杨古雪均是诗人。
  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之冠”,诗著5000余首,今存3500余首,表现了他独特的思想个性和艺术风格。对于诗歌创作,他主张抒写性情,强调独创,反对摹拟。书法师米芾,笔意沉郁空灵,骨力内蕴,饶有意趣。工花卉,纵逸近于徐渭,尤善画猿、马、鹰、鸟等。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芍药》扇等。杨守敬说其:“乾嘉间之书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迹,惟张船山,宋芷湾绝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独高,故不师古而无不合于古”。
  纵观张问陶一生经历,除为官外,多与诗书画为伍,尤其在诗、诗评上,具有极深的修养与造诣。这种修养与造诣,对于张问陶的书法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体现在书法上,在秀逸、平淡古朴的字里行间,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儒雅之气。张问陶在仕途上,虽谈不上平步青云,但还算是较为顺利,可谓波澜不惊。究其人品、官品,清正廉明、体恤民情,著书立学,儒雅一生。其书法亦如张问陶人品、官品一样,波澜不惊,在淡淡的线条之中,同样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儒家风范。
  作者简介:周敬江(1970—),男 , 四川泸州人, 助理馆员。
其他文献
【摘要】:“首饰”究其定义和文化内涵在面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冲击下,在面对中国当代首饰艺术缺乏本体性的特征的事实下,究竟如何更好的摆脱对西方艺术首饰形式和理念的模仿,或许可以从不以佩戴性为主的“首饰”这一领域出发,探讨不以佩戴为主的意义及相关艺术首饰本质,将其当做一种现象去认识,来试图摸清形成此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佩戴性;艺术首饰;艺术观念  一、不以佩戴性为主的“首饰”处于当代文化的场
期刊
【摘要】:中国经济的三十年巨变,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形成了一个庞杂的艺术生态圈。80、90后艺术家是艺术界的新生力量,80后已三十而立,而90后还处在努力奋斗、蓬勃向上阶段,他们必将书写21世纪之初重要一笔。本文通过对当代艺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思考90后艺术个体在当下应有的艺术思维。  【关键词】:90后个体;反思;表达  一、当下艺术现状的分析  文革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
期刊
素可泰王朝,泰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也标志在13 世纪以前这遍土地上的泰国社会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这一时期采取的统治手法是类似“父亲管制儿子”的非常具有血亲关系的统治方法。权力的至高者是普通百姓的父亲,同时普通人又像爱戴自己的父亲一样尊敬和爱戴着自己国家王和王权。加之长期受佛教文化尤其是这一时期受印度教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服装也受外来文化较深。尤其是参加一些佛教节日和出席盛大的典礼
期刊
【摘要】:绘画与书法均是由对于事物的外形简单勾勒而产生,具有相同的起源,虽然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发展历程,但其本质上仍具有诸多相通的美学价值,本文从传统绘画与书法的关系出发,阐述了绘画与书法的发展历史,针对绘画与书法美学价值相通之处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绘画;书法;美学价值;互现  1.传统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  对于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我国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书画同源”的说法,所谓书画同源
期刊
【摘要】:仅仅通过传统的正式学习空间来培养人才的模式已满足不了当前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設计非正式学习的空间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焦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改善学习氛围为目的,为高校师生的校园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学习空间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逐渐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将各种技术灵活运用到
期刊
【摘要】: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海与船一直是艺术家所热衷的题材。海与船是自然界中善于变化的事物。海水、阳光、周围的景物之间的绘画关系缤纷复杂。印象主义绘画中关于海与船的表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本文以几幅作品分析简单地阐述下。  【关键词】:印象主义;海与船;创作技巧  一.西方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  印象主义画派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在油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派。它追求通过观察光
期刊
【摘要】:在西方哲学家眼中艺术是宗教的根基,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艺术家将禅宗美学精神看成是艺术的灵魂。魏晋时人们沉迷在佛教的宗教性内容里,领悟不到钟声作为诗的意象内涵。而到了唐代,诗人们领悟了佛教的“空”的本质,从“钟声“中领悟到其真义。禅宗哲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带有浓厚的美学色彩,特别是在唐诗中禅宗美学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此,作者以涉“钟声”的唐诗为例,浅析唐代诗人是如何将钟声带入诗中,召唤人
期刊
【摘要】:安妮·普鲁并非生态文学家,但她的创作中仍融合了独特的生态意识观念,儿时耳濡目染母亲的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观念,成年后又受“土地回归”运动的影响,加之长期身居偏僻的荒野之地,她对自然的感受更胜常人,《船讯》中不仅有对自然环境力透纸背的描写,而且有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详尽刻画。尽管目前国内外评论界对《船讯》的解读还很少涉及生态文学的角度,但是安妮·普鲁独特的生态价值观念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期刊
【摘要】:在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对色彩的选择与应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许多艺术家认为,色彩既是油画的语言,是作者将情感抒发于画中的具体变现形式。故而当前在注重情感表达的油画创作中,通过色彩来进行作者之情感传达、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阐述近现代油画艺术中对色彩的运用及其情感变现形式,总结油画创作中利用色彩进行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近现代;油画艺术;色彩;情感表现  
期刊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墙体广告的数目在迅速激增,其广告的重心从政治宣传到商业推广,整体的风格从原来的冷酷严肃变得具有人文关怀,样式也有了多样化的呈现。墙体是一种“类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大众传播的某些特征,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介还是有区别的,具有自身的媒介特点。  1农村墙体广告的传播要素与视觉传播性  要实现信息的传播,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即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传者。三者相互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