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改琴是从西北的大山里走出来的奇人,能书会画,气格阔达。江南的山水能养人,字画出来秀气灵动;西部的山水也能养人,张改琴的字画,曲曲绕绕的是黄土坡上的大风,挟裹着天地的阴阳晦明,凭虚构象,取物摹形,方圆刚柔,刚健婀娜,在当代的艺坛颇显其重要的位置与实力。
张改琴的画,基本是陇东陇西无尽的山色沟壑,田垅人家,我能在那朝云出岫、青青苍苍之间听到山的回响。她的山水,有细节,有筋节,也有一个大背景。如果没有到过北方的山峦之间并长久地驻留,没有走进过沟壑夹缝里的人家,绝对体会不到那种内在的激情。她善于造境,善于铺垫。秦陇大地,是她展开的画卷,在绘画上她始终不离故土,缱绻悱恻,缠绵萦绕。书家作画,画中往往带来了很多书法的意味,炫技线条,玩弄摆置,在张改琴这里没有,她的画很纯粹,很实在。我很惊讶她能够把绘画与书法分得很清,书法是书法,绘画是绘画,当然她的绘画里有很有力度的纯粹的线质,但重要的是她从画里所透露出的那种默默的情愫。这种情愫,用冯远先生的话说:“通过一些细小元素所传达出的生活气息和田野乡土之味,……这就是对黄土地上芸芸众生生活状态的赞美,一种对和谐、宁静、安闲生活状态的肯定。”她在画中所题“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山河寸许长。”这是对她绘画作品最好的阐释。
我曾和张改琴一同坐飞机,这个勤奋的书画家还随身带了一个现代化的设备-IPAD,不过她这个IPAD,既不是看电影,也不是看合影,而是看她所平日里拍摄的普通的山峦。她指着山中的沟壑说,你看这一个地方曲折蜿蜒,有意思。接着,又翻出另外一张照片,说这个山顶起伏,你看一层层的,这是咱北方的特色。我很感慨,这些山在我的眼睛里就是平平常常的,而她就能发现。她有慧眼,随时在发现;她有慧心,随时在思考。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她在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审视自然、审视所能看到的一切。从她拍摄的画面,尤可看出生活的心源化为了艺术的生机与灵感,自然的山水与画面的山水自然地融合成为一种心迹的流露。
假如把名字盖住看张改琴的行楷书法,一般人都会认为是一个男性所书,大家普遍地感觉女性书家一定要娟秀妩媚,否则在表现的性别上便不分雌雄,但张改琴的书法却呈现出黄土高坡的峻伟刚劲的豪迈气度。西北风域和凛冽叠嶂和北魏书风的浑朴奇逸,使这个女性的书家完全呈现出西北人最本色精神。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南如袁宏之牛渚讽咏,北如斛律金之《敕勒歌》。”“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张改琴书法质朴而有韧度,魄力雄强,点画峻厚,笔法跳跃,精神飞动,完全是北魏一路的纯正与变化。地域造人,时势亦养人,几年之间,张改琴的书风愈加成熟,直抒胸臆,略显狂狷,淋漓秀润,笙箫夹鼓。
一位老者对张改琴的书法套用刘熙载的话作了总结:“一是其楷书寓动于静;另一是其行草书寓静于动。”当代小楷、中楷能够像张改琴这样把北魏书法融合在一片的宁静自然之中者寥寥,功力不至,难臻其韵;功力具备,不逢其势。她秉承《张黑女墓志》和《张猛龙碑》的纯正功底,又将自己的一腔宿愿和对美的淳朴认知,化为了一个个锦绣文字,让人流连忘返,味之不尽。雄健与端正对一个书法家来说是她的两翼,张改琴的书法体现了作为一个书法家全面的多向性,奇逸、古朴、瘦硬、峻美、峻宕、虚和、圆静、亢夷、丰厚、靡逸……,楷、隶、草、行,样样都写出了自己的风貌。
和张改琴接触,你会发现她言语不多,理路很清。超常的勤奋与透彻的悟性在她过了甲子年龄之后浑然一体。她居于庆阳多年,孜孜不倦,悉心投入。她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书法学习,在严父的教诲下每日苦练。其父曾买长卷式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她用枣刺扎在土墙上,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由此打下了最初的功底。以后她开始留意书法,不间断地学习积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庆阳油田,得识沈尹默的学生、上海书法家冯骥,颇得启悟,冯老当时也已65岁,对她不吝教诲,使她的书法在境界上得到提升。1986年,她的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后,张改琴当了县文化馆的副馆长,开始从文化的角度构建自己的艺术追求,书法上开始求道求精求质求变;1990年,她在兰州举办了个人书画展,成为当时甘肃第一个到省城举办展览的女书画工作者,同年当选为庆阳市文联副主席,适逢甘肃省书协换届,她当选为副主席;1991年赴中央美院进修;1998年担任庆阳市文联主席;2002年担任甘肃省书协主席;2010年,被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她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基层走进了全国的艺术中心。她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把基层的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从来没有中断创作与学习。她的书画集,沈鹏、冯远为之作序。
作为西部书法的领头人,她自感自己背负的压力与重托,并为之作了大量的工作。几年之间,她致力于青年才俊的培养,建立自己的奖励基金。在书与画之间,不断地开拓进取,“游弋于造化与心源之间,进行自我思考性的徘徊与反复的体悟”(刘大为语)。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公众的事业之间取得了双重的成果。
醒者自知,仁者有为。张改琴在艺术上的追求,显示了当代艺术家可贵的自觉与自省,也有自己独特的禅悟与思考。这个从西部大山里出来的书画家这样地说自己:
“作为一个出生并生长在西部黄土塬上的书画工作者,我不可能回避和漠视自己身边稔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不可能割断家乡亲情的滋养。所以,在我的美术创作生涯中,我始终将笔墨的表现对象定位在黄土塬上,并努力去探求和叩问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以及它的当代的美学意义。”
张改琴的画,基本是陇东陇西无尽的山色沟壑,田垅人家,我能在那朝云出岫、青青苍苍之间听到山的回响。她的山水,有细节,有筋节,也有一个大背景。如果没有到过北方的山峦之间并长久地驻留,没有走进过沟壑夹缝里的人家,绝对体会不到那种内在的激情。她善于造境,善于铺垫。秦陇大地,是她展开的画卷,在绘画上她始终不离故土,缱绻悱恻,缠绵萦绕。书家作画,画中往往带来了很多书法的意味,炫技线条,玩弄摆置,在张改琴这里没有,她的画很纯粹,很实在。我很惊讶她能够把绘画与书法分得很清,书法是书法,绘画是绘画,当然她的绘画里有很有力度的纯粹的线质,但重要的是她从画里所透露出的那种默默的情愫。这种情愫,用冯远先生的话说:“通过一些细小元素所传达出的生活气息和田野乡土之味,……这就是对黄土地上芸芸众生生活状态的赞美,一种对和谐、宁静、安闲生活状态的肯定。”她在画中所题“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山河寸许长。”这是对她绘画作品最好的阐释。
我曾和张改琴一同坐飞机,这个勤奋的书画家还随身带了一个现代化的设备-IPAD,不过她这个IPAD,既不是看电影,也不是看合影,而是看她所平日里拍摄的普通的山峦。她指着山中的沟壑说,你看这一个地方曲折蜿蜒,有意思。接着,又翻出另外一张照片,说这个山顶起伏,你看一层层的,这是咱北方的特色。我很感慨,这些山在我的眼睛里就是平平常常的,而她就能发现。她有慧眼,随时在发现;她有慧心,随时在思考。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她在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审视自然、审视所能看到的一切。从她拍摄的画面,尤可看出生活的心源化为了艺术的生机与灵感,自然的山水与画面的山水自然地融合成为一种心迹的流露。
假如把名字盖住看张改琴的行楷书法,一般人都会认为是一个男性所书,大家普遍地感觉女性书家一定要娟秀妩媚,否则在表现的性别上便不分雌雄,但张改琴的书法却呈现出黄土高坡的峻伟刚劲的豪迈气度。西北风域和凛冽叠嶂和北魏书风的浑朴奇逸,使这个女性的书家完全呈现出西北人最本色精神。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南如袁宏之牛渚讽咏,北如斛律金之《敕勒歌》。”“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张改琴书法质朴而有韧度,魄力雄强,点画峻厚,笔法跳跃,精神飞动,完全是北魏一路的纯正与变化。地域造人,时势亦养人,几年之间,张改琴的书风愈加成熟,直抒胸臆,略显狂狷,淋漓秀润,笙箫夹鼓。
一位老者对张改琴的书法套用刘熙载的话作了总结:“一是其楷书寓动于静;另一是其行草书寓静于动。”当代小楷、中楷能够像张改琴这样把北魏书法融合在一片的宁静自然之中者寥寥,功力不至,难臻其韵;功力具备,不逢其势。她秉承《张黑女墓志》和《张猛龙碑》的纯正功底,又将自己的一腔宿愿和对美的淳朴认知,化为了一个个锦绣文字,让人流连忘返,味之不尽。雄健与端正对一个书法家来说是她的两翼,张改琴的书法体现了作为一个书法家全面的多向性,奇逸、古朴、瘦硬、峻美、峻宕、虚和、圆静、亢夷、丰厚、靡逸……,楷、隶、草、行,样样都写出了自己的风貌。
和张改琴接触,你会发现她言语不多,理路很清。超常的勤奋与透彻的悟性在她过了甲子年龄之后浑然一体。她居于庆阳多年,孜孜不倦,悉心投入。她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书法学习,在严父的教诲下每日苦练。其父曾买长卷式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她用枣刺扎在土墙上,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由此打下了最初的功底。以后她开始留意书法,不间断地学习积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庆阳油田,得识沈尹默的学生、上海书法家冯骥,颇得启悟,冯老当时也已65岁,对她不吝教诲,使她的书法在境界上得到提升。1986年,她的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后,张改琴当了县文化馆的副馆长,开始从文化的角度构建自己的艺术追求,书法上开始求道求精求质求变;1990年,她在兰州举办了个人书画展,成为当时甘肃第一个到省城举办展览的女书画工作者,同年当选为庆阳市文联副主席,适逢甘肃省书协换届,她当选为副主席;1991年赴中央美院进修;1998年担任庆阳市文联主席;2002年担任甘肃省书协主席;2010年,被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她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基层走进了全国的艺术中心。她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把基层的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从来没有中断创作与学习。她的书画集,沈鹏、冯远为之作序。
作为西部书法的领头人,她自感自己背负的压力与重托,并为之作了大量的工作。几年之间,她致力于青年才俊的培养,建立自己的奖励基金。在书与画之间,不断地开拓进取,“游弋于造化与心源之间,进行自我思考性的徘徊与反复的体悟”(刘大为语)。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公众的事业之间取得了双重的成果。
醒者自知,仁者有为。张改琴在艺术上的追求,显示了当代艺术家可贵的自觉与自省,也有自己独特的禅悟与思考。这个从西部大山里出来的书画家这样地说自己:
“作为一个出生并生长在西部黄土塬上的书画工作者,我不可能回避和漠视自己身边稔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不可能割断家乡亲情的滋养。所以,在我的美术创作生涯中,我始终将笔墨的表现对象定位在黄土塬上,并努力去探求和叩问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以及它的当代的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