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格阔达 刚健婀娜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改琴是从西北的大山里走出来的奇人,能书会画,气格阔达。江南的山水能养人,字画出来秀气灵动;西部的山水也能养人,张改琴的字画,曲曲绕绕的是黄土坡上的大风,挟裹着天地的阴阳晦明,凭虚构象,取物摹形,方圆刚柔,刚健婀娜,在当代的艺坛颇显其重要的位置与实力。
  张改琴的画,基本是陇东陇西无尽的山色沟壑,田垅人家,我能在那朝云出岫、青青苍苍之间听到山的回响。她的山水,有细节,有筋节,也有一个大背景。如果没有到过北方的山峦之间并长久地驻留,没有走进过沟壑夹缝里的人家,绝对体会不到那种内在的激情。她善于造境,善于铺垫。秦陇大地,是她展开的画卷,在绘画上她始终不离故土,缱绻悱恻,缠绵萦绕。书家作画,画中往往带来了很多书法的意味,炫技线条,玩弄摆置,在张改琴这里没有,她的画很纯粹,很实在。我很惊讶她能够把绘画与书法分得很清,书法是书法,绘画是绘画,当然她的绘画里有很有力度的纯粹的线质,但重要的是她从画里所透露出的那种默默的情愫。这种情愫,用冯远先生的话说:“通过一些细小元素所传达出的生活气息和田野乡土之味,……这就是对黄土地上芸芸众生生活状态的赞美,一种对和谐、宁静、安闲生活状态的肯定。”她在画中所题“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山河寸许长。”这是对她绘画作品最好的阐释。
  我曾和张改琴一同坐飞机,这个勤奋的书画家还随身带了一个现代化的设备-IPAD,不过她这个IPAD,既不是看电影,也不是看合影,而是看她所平日里拍摄的普通的山峦。她指着山中的沟壑说,你看这一个地方曲折蜿蜒,有意思。接着,又翻出另外一张照片,说这个山顶起伏,你看一层层的,这是咱北方的特色。我很感慨,这些山在我的眼睛里就是平平常常的,而她就能发现。她有慧眼,随时在发现;她有慧心,随时在思考。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她在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审视自然、审视所能看到的一切。从她拍摄的画面,尤可看出生活的心源化为了艺术的生机与灵感,自然的山水与画面的山水自然地融合成为一种心迹的流露。
  假如把名字盖住看张改琴的行楷书法,一般人都会认为是一个男性所书,大家普遍地感觉女性书家一定要娟秀妩媚,否则在表现的性别上便不分雌雄,但张改琴的书法却呈现出黄土高坡的峻伟刚劲的豪迈气度。西北风域和凛冽叠嶂和北魏书风的浑朴奇逸,使这个女性的书家完全呈现出西北人最本色精神。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南如袁宏之牛渚讽咏,北如斛律金之《敕勒歌》。”“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张改琴书法质朴而有韧度,魄力雄强,点画峻厚,笔法跳跃,精神飞动,完全是北魏一路的纯正与变化。地域造人,时势亦养人,几年之间,张改琴的书风愈加成熟,直抒胸臆,略显狂狷,淋漓秀润,笙箫夹鼓。
  一位老者对张改琴的书法套用刘熙载的话作了总结:“一是其楷书寓动于静;另一是其行草书寓静于动。”当代小楷、中楷能够像张改琴这样把北魏书法融合在一片的宁静自然之中者寥寥,功力不至,难臻其韵;功力具备,不逢其势。她秉承《张黑女墓志》和《张猛龙碑》的纯正功底,又将自己的一腔宿愿和对美的淳朴认知,化为了一个个锦绣文字,让人流连忘返,味之不尽。雄健与端正对一个书法家来说是她的两翼,张改琴的书法体现了作为一个书法家全面的多向性,奇逸、古朴、瘦硬、峻美、峻宕、虚和、圆静、亢夷、丰厚、靡逸……,楷、隶、草、行,样样都写出了自己的风貌。
  和张改琴接触,你会发现她言语不多,理路很清。超常的勤奋与透彻的悟性在她过了甲子年龄之后浑然一体。她居于庆阳多年,孜孜不倦,悉心投入。她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书法学习,在严父的教诲下每日苦练。其父曾买长卷式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她用枣刺扎在土墙上,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由此打下了最初的功底。以后她开始留意书法,不间断地学习积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庆阳油田,得识沈尹默的学生、上海书法家冯骥,颇得启悟,冯老当时也已65岁,对她不吝教诲,使她的书法在境界上得到提升。1986年,她的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后,张改琴当了县文化馆的副馆长,开始从文化的角度构建自己的艺术追求,书法上开始求道求精求质求变;1990年,她在兰州举办了个人书画展,成为当时甘肃第一个到省城举办展览的女书画工作者,同年当选为庆阳市文联副主席,适逢甘肃省书协换届,她当选为副主席;1991年赴中央美院进修;1998年担任庆阳市文联主席;2002年担任甘肃省书协主席;2010年,被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她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基层走进了全国的艺术中心。她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把基层的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从来没有中断创作与学习。她的书画集,沈鹏、冯远为之作序。
  作为西部书法的领头人,她自感自己背负的压力与重托,并为之作了大量的工作。几年之间,她致力于青年才俊的培养,建立自己的奖励基金。在书与画之间,不断地开拓进取,“游弋于造化与心源之间,进行自我思考性的徘徊与反复的体悟”(刘大为语)。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公众的事业之间取得了双重的成果。
  醒者自知,仁者有为。张改琴在艺术上的追求,显示了当代艺术家可贵的自觉与自省,也有自己独特的禅悟与思考。这个从西部大山里出来的书画家这样地说自己:
  “作为一个出生并生长在西部黄土塬上的书画工作者,我不可能回避和漠视自己身边稔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不可能割断家乡亲情的滋养。所以,在我的美术创作生涯中,我始终将笔墨的表现对象定位在黄土塬上,并努力去探求和叩问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以及它的当代的美学意义。”
其他文献
刘艺先生是当今书坛的泰斗,但在当今浮躁的书法界,刘艺先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完全被人所了解和认知,为此,走近大师、重新认识刘艺先生的书法艺术乃是当今书坛的需要。  入古出古、博采众长  刘艺先生擅行、楷、隶诸体,尤精于今草和章草。宋代大书家米芾说,学书须入晋人格,即是说,学书要取法乎上,从”二王”的晋人法帖学起。刘艺先生的书法艺术即从传统中来。他对历代书家作品都有过精深的研究,尤其是对王羲之的《十七帖》
期刊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常见急症,以老年人多见,因骨质疏松,轻微暴力即可引起骨折。此类病人病情急,并发症多,除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外,护理工作亦十分重要,其护理质量与疾病愈合关系密切。我科2000年1~10月共收治股骨颈骨折32例,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9岁,手术32例;其中股骨头置换术20例,空心钉
期刊
刘艺  原名王平,别署实子,1931年生,原籍台湾台中。中国书协顾问。刘艺自幼受家庭熏陶,七岁起开始练习书法,至今习书七十余年。刘艺少年时开始接受党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8年穿过封锁线进入华北解放区,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习,后分配到太行老区任中学老师。1955年奉调赴越南接办华侨中学,任教导主任。1958年回国,任中央侨委《侨务报》主编。1975年调国家地震局,任地
期刊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 胎盘滞留 护理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5年元月~2005年12月共收治产后出血病人60例。其中经产妇28例,初产妇31例,年龄22~43岁;职工3人,农民53人,其他4人。转入我院病人6人。出血量400~1000ml 29例,1000~1500ml 25例,1500ml以上者6例。60例产后出血患者通过临床抢救治疗与精心护理,60例患者痊愈出院,其中1例基本痊愈出
期刊
《翰墨天下》:您对当代的书法现象关注的面很宽,同时见解也很独到。比如说1989年第四届国展综述的时候其实您就提到过关于设计化明显,急功近利等问题,现在这些问题还在延续,中国书协也在展览评选中对此现象有所纠正,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艺:我认为引导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多数作者并不能准确把握书坛动向,所以作者往往通过模仿获奖作品的方式来投稿。问题在于获奖作品是否分量够足,这是个问题。五颜六色的拼接形式
期刊
一、秦始皇东巡首刻  古人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所说的东山即指峄山,与泰山南北对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被誉为“岱南奇观”。  峄山,古代也作绎山,群山连绵、络绎不绝的意思,现统称为峄山。峄山不高,海拔不足600米,但由于它距离儒家圣地仅30公里,所以在《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对峄山的记载,并在秦汉时期著称于世。在历史上,峄山以它独特的灵秀引来了许多帝王,诸如秦始
期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书法家协会决定与各团体会员联合举办中国书法公益流动大讲堂,选派专家到各地巡讲,弘扬传统,传导书法文化,提升书法艺术发展的正能量,推动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高雅、健康、积极向上而多彩多姿的书法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  各团体会员分设大讲堂,授课时间一般为两天,第一天由中国书协选派专家主讲,上午为“书法与文化”,下午为“创作评论”;第二天由
期刊
探幽寻微钩深致远  4月22日上午9时,作为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重头大戏,也是本届兰亭奖活动最大亮点的“兰亭论坛”在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开讲。为提升本届兰亭奖的学术含量,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向书法创作领域的转换,本届兰亭奖特别增设了此次“兰亭论坛”,作为国内外书学专家学者、青年才俊共同搭建的书学研究学术平台。  本次“兰亭论坛”的主题是“王羲之的真相”,五位来自国内外王学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应邀在论坛上
期刊
在一个多元时代讨论国画之正脉,虽然有点纯粹化,但绝非保守。  曩岁黄宾虹先生感慨时人之画远离宋元笔墨之正脉,时至今日。人们早已无此“忧患”,不正是以多元的藉口而渐渐地“道法自然”了吗?  我说的国画确实有“纯粹”的意思,一如国剧,必持正念,定有传承,不守“原真理”遑论“原创性”,自然会走腔滑板,不伦不类,当然,你说有新意也罢,但已非京剧。一如国画,宋元笔墨之精神丧失,中西合璧也罢,博采众长也好,就
期刊
老周为我找到一封平襟亚写给郑逸梅的信,说字好品相好,我见了一定开心得不得了。老周知道我老早喜欢周鋉霞,电话里故意摆谱说信里提到了她的名字。我听了真的高兴,天天念、时时盼,终于等来他的挂号邮件。  “逸梅兄:连朝阴雨,忽放阳光,红日高照,天朗气清,甚觉快慰!今晨老友陈子谦兄来访,以好久未见澹安兄觉得不快,因与他约定在后天三月十八日星期天邀请澹安兄来秋斋叙谈。小弟已去函邀请他在星期天上午十时左右来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