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创新”是相对“传统”而言,是在金融领域中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一种全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效率,通常包括在金融体系中和金融市场上形成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新的金融组合形式以及新的管理方法等。据此,笔者分析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措施。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这些手段可以直接影响和调节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
1、对存款准备金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通过这种对货币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以对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进行控制,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但是,当金融创新进一步发展,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就会逐步减弱。在目前金融创新中,大部分金融创新都使证券化加强。创新产品证券化的加强必然会引起资金由原来的存款机构流向非存款机构,从而改变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比例,使存款在负债中的比例下降,非存款负债的比例上升,因而使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减少存款准备金的提缴基数降低。此外,金融创新破坏了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理,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和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倍数来收缩或扩张创造的能力受到削弱,形成流动性陷阱。
2、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扩大或缩小商业银行的贷款量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的一种政策措施。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可以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如果降低再贴现率,可以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制定票据申请贴现的资格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金融创新首先削弱了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力。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率的依赖性减弱。由于创新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出售证券、贷款证券化、票据发行便利、在国际上金融机构等多种途径来满足对资金的流动性的需求,于是通过再贴现来弥补资金的流动性比率相应下降。这样,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再贴现率的作用就会减弱。其次,金融创新使中央银行对再贴现票据要求放松,“真实票据说”影响逐渐削弱。创新使各种新型的票据都符合中央银行对票据贴现的规定,从而使中央银行有关合格票据的规定失效。
3、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货物或卖出有价证券的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供应量。当金融市场上缺少资金时,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直接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或使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则卖出有价证券,使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金融创新的旺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1、金融创新对利率的作用的影响。在金融创新出现之前,大多数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或者改变信用的可获得性传递到经济中去的。前者主要是规定利率的上限,后者主要是对某种形式的信用实行数量限制。金融创新可以绕过中央银行对利率上限的规定,并使可获得信用数量限制的作用减弱。许多过去只能利用有限的融资渠道和信用形式的经济实体,现在可以利用金融创新的金融工具来获取信用替代。这就使得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对利率的控制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设置各种限制压缩信用总供给量的扩张的有效性被抵消。创新使市场信息的传递十分灵敏和充分。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界限十分模糊。利率的决定性因素复杂多变,例如确定一个利率的上限主要是为了抑制需求,但经济运行中的内部机制却把利率推向了这一高度。于是,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混在一块,使中央银行无法确定货币政策是否凑效,即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可控性减弱。此外,创新所带来的储蓄和投资影响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控制了利率,电未必能控制货币量和信用总量,实现最终目标。
2、创新对汇率作用的影响。一些实行开放经济的小国,常常将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本国货币同另一个较强国家货币的汇率联系起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盯住这一水平。
汇率的变动常常是与国际资本的流动联系在一起的。当资本处于国际流动的时候,货币政策通过引导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来影响经济。随着资本的国际流动程度的上升,汇率渠道变得相对重要,而利率的重要性则相对削弱。金融创新,尤其是诸如货币利率互换、票据发行便利等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借贷双方越来越容易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系列信用替代形式,从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性加剧。而较高程度的资本流动除了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外,还对汇率的未来走势的预期产生影响,并且二者产生互动。例如,假定资本市场的大多数参与者预期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汇率颤抖声最终影响的话,那么货币政策的变化在一开始就会导致汇率的大幅度上升,偏汇率的均衡价值。当市场的参与者无法预期汇率的均衡水平,则货币政策的初始变化将会导致汇率的一定水平下降;当汇率的预期和汇率的实际变动相反时,中央银行试图以货币扩张来降低国内利率将会使汇率同时下降,并且汇率会以自身的特性发生波动,迅速反映在国内价格上,妨碍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可见资本的国际性流动的影响是外部经济部门对独立的货币政策实施的一种制约,在价格和汇率预期变化不定的情况下,实施一种独立的货币政策将会付出较高的代价。
金融创新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
金融创新部分地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传统的传导机制受阻。首先是金融市场的创新(如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使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例如一国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却可以通过欧洲的货币市场筹集资金,达到信用规模,这就抵消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效应;当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国内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将资金转移到欧洲市场,回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其次,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大幅度的下降,这就使得中央银行通过增减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量来控制信贷规模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力下降,使运用准备金率传导机制失效,货币政策的力度减弱。第三,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的主体形成多元化,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能力减弱。中央银行传统的控制货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是金融创新使得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其经营业务的范围越来越广,大量的活期存款涌人这些机构,创造出大量的派生存款,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降低。
面对金融创新货币政策调整的应有对策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工具、中间目标、传导机制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求能在创新浪潮推动下的金融升级型发展中,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政策操作方面,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高政策操作的市场化程度。适应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充分重视对社会公众市场反映的程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色彩。具体如面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工具效力的减弱,提高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政策工具的地位,规范政策操作,提高决策的透明性,更多重视货币政策操作对社会公众导向性影响。通过调整社会公众的预期,在尽可能取得社会公众行为的配合的情况下,实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2、政策目标的选择方面,锁定单一的最终目标,灵活调整中间目标。金融创新最为深刻的影响便在于极大的提升了经济体系运行的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这既表现在西方国家为规避金融管制而进行的创新,电表现在我国整个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内生性的加强,货币政策的多重目标间的矛盾变得相当突出。作为货币政策,首要而根本的目标应当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为切实实现这一目标,防止其它目标的干扰和冲击,必须实现最终目标的单一化。在锁定这一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的经济环境,根据“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等要求灵活选择中间目标。在传统既有的条件下,我们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中介目标。但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渐减弱。为保证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应当及时调整,适当考虑选择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
3、政策体系方面,建立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和动态的自我调整机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对既有货币供求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只是意味着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失败,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本身的失效。如果说金融创新是市场本身力量的自发显示,而货币政策则是政府运用货币手段对市场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方面的失灵和缺陷,进行人为的调整和补救。只要这些方面的市场缺陷存在,货币政策就有存在的必要,两者的冲击与调整的对比和较量便会持续下去。但是,由于不断的创新使整个市场货币供求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所可以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将随之不断变动,货币资金运行中的失灵和波动的表现形式也将因之不同,需要运用不同的政策方式、借助不同的政策工具进行灵活的调控。因此,从长远发展需要看,必须在明确目标条件下,在政策目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本身与时俱进的动态调整,必须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这些手段可以直接影响和调节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
1、对存款准备金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通过这种对货币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以对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进行控制,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但是,当金融创新进一步发展,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就会逐步减弱。在目前金融创新中,大部分金融创新都使证券化加强。创新产品证券化的加强必然会引起资金由原来的存款机构流向非存款机构,从而改变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比例,使存款在负债中的比例下降,非存款负债的比例上升,因而使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减少存款准备金的提缴基数降低。此外,金融创新破坏了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理,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和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倍数来收缩或扩张创造的能力受到削弱,形成流动性陷阱。
2、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扩大或缩小商业银行的贷款量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的一种政策措施。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可以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如果降低再贴现率,可以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制定票据申请贴现的资格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金融创新首先削弱了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力。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率的依赖性减弱。由于创新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出售证券、贷款证券化、票据发行便利、在国际上金融机构等多种途径来满足对资金的流动性的需求,于是通过再贴现来弥补资金的流动性比率相应下降。这样,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再贴现率的作用就会减弱。其次,金融创新使中央银行对再贴现票据要求放松,“真实票据说”影响逐渐削弱。创新使各种新型的票据都符合中央银行对票据贴现的规定,从而使中央银行有关合格票据的规定失效。
3、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货物或卖出有价证券的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供应量。当金融市场上缺少资金时,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直接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或使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则卖出有价证券,使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金融创新的旺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1、金融创新对利率的作用的影响。在金融创新出现之前,大多数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或者改变信用的可获得性传递到经济中去的。前者主要是规定利率的上限,后者主要是对某种形式的信用实行数量限制。金融创新可以绕过中央银行对利率上限的规定,并使可获得信用数量限制的作用减弱。许多过去只能利用有限的融资渠道和信用形式的经济实体,现在可以利用金融创新的金融工具来获取信用替代。这就使得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对利率的控制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设置各种限制压缩信用总供给量的扩张的有效性被抵消。创新使市场信息的传递十分灵敏和充分。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界限十分模糊。利率的决定性因素复杂多变,例如确定一个利率的上限主要是为了抑制需求,但经济运行中的内部机制却把利率推向了这一高度。于是,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混在一块,使中央银行无法确定货币政策是否凑效,即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可控性减弱。此外,创新所带来的储蓄和投资影响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控制了利率,电未必能控制货币量和信用总量,实现最终目标。
2、创新对汇率作用的影响。一些实行开放经济的小国,常常将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本国货币同另一个较强国家货币的汇率联系起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盯住这一水平。
汇率的变动常常是与国际资本的流动联系在一起的。当资本处于国际流动的时候,货币政策通过引导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来影响经济。随着资本的国际流动程度的上升,汇率渠道变得相对重要,而利率的重要性则相对削弱。金融创新,尤其是诸如货币利率互换、票据发行便利等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借贷双方越来越容易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系列信用替代形式,从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性加剧。而较高程度的资本流动除了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外,还对汇率的未来走势的预期产生影响,并且二者产生互动。例如,假定资本市场的大多数参与者预期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汇率颤抖声最终影响的话,那么货币政策的变化在一开始就会导致汇率的大幅度上升,偏汇率的均衡价值。当市场的参与者无法预期汇率的均衡水平,则货币政策的初始变化将会导致汇率的一定水平下降;当汇率的预期和汇率的实际变动相反时,中央银行试图以货币扩张来降低国内利率将会使汇率同时下降,并且汇率会以自身的特性发生波动,迅速反映在国内价格上,妨碍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可见资本的国际性流动的影响是外部经济部门对独立的货币政策实施的一种制约,在价格和汇率预期变化不定的情况下,实施一种独立的货币政策将会付出较高的代价。
金融创新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
金融创新部分地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传统的传导机制受阻。首先是金融市场的创新(如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使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例如一国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却可以通过欧洲的货币市场筹集资金,达到信用规模,这就抵消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效应;当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国内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将资金转移到欧洲市场,回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其次,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大幅度的下降,这就使得中央银行通过增减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量来控制信贷规模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力下降,使运用准备金率传导机制失效,货币政策的力度减弱。第三,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的主体形成多元化,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能力减弱。中央银行传统的控制货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是金融创新使得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其经营业务的范围越来越广,大量的活期存款涌人这些机构,创造出大量的派生存款,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降低。
面对金融创新货币政策调整的应有对策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工具、中间目标、传导机制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求能在创新浪潮推动下的金融升级型发展中,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政策操作方面,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高政策操作的市场化程度。适应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充分重视对社会公众市场反映的程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色彩。具体如面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工具效力的减弱,提高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政策工具的地位,规范政策操作,提高决策的透明性,更多重视货币政策操作对社会公众导向性影响。通过调整社会公众的预期,在尽可能取得社会公众行为的配合的情况下,实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2、政策目标的选择方面,锁定单一的最终目标,灵活调整中间目标。金融创新最为深刻的影响便在于极大的提升了经济体系运行的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这既表现在西方国家为规避金融管制而进行的创新,电表现在我国整个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内生性的加强,货币政策的多重目标间的矛盾变得相当突出。作为货币政策,首要而根本的目标应当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为切实实现这一目标,防止其它目标的干扰和冲击,必须实现最终目标的单一化。在锁定这一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的经济环境,根据“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等要求灵活选择中间目标。在传统既有的条件下,我们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中介目标。但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渐减弱。为保证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应当及时调整,适当考虑选择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
3、政策体系方面,建立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和动态的自我调整机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对既有货币供求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只是意味着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失败,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本身的失效。如果说金融创新是市场本身力量的自发显示,而货币政策则是政府运用货币手段对市场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方面的失灵和缺陷,进行人为的调整和补救。只要这些方面的市场缺陷存在,货币政策就有存在的必要,两者的冲击与调整的对比和较量便会持续下去。但是,由于不断的创新使整个市场货币供求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所可以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将随之不断变动,货币资金运行中的失灵和波动的表现形式也将因之不同,需要运用不同的政策方式、借助不同的政策工具进行灵活的调控。因此,从长远发展需要看,必须在明确目标条件下,在政策目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本身与时俱进的动态调整,必须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