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14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基础教育评估所所长胡方莅临广州学品公司,分享了重庆十年特色学校建设的心得体会,并探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重庆十年特色学校建设经验是什么?
“政策驱动,学术引领,学校主动发展。"
“2006年,重庆市教委分管领导在全市组织参与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那时候,关于学校特色建设或学校品牌建设的概念很少,我几乎没有资料可查,论文、专著稀少。现在回头看当年写的课题方案,感觉十分稚嫩、不成熟。”胡方坦言,当年执笔时她不大了解什么是特色学校。那么,为什么她会一直选择这个方向去做呢?
“当年我做教育科研,做课题管理,一开始提出的题目是‘科研特色学校’,因为每所学校的科研选题和资源都不一样,所选择的路径也不一样。当时有个初步想法,可不可以做‘科研特色学校’,我把这个名词一抛出来,领导把脉,最后敲定做‘特色学校’。虽然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建成特色学校。”
同时,胡方表示,在特色学校建设当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告诉别人: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究竟有什么地方比人家优秀,即清楚地说出“我究竟好在哪里”,这就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关键词。
回顾重庆十年特色学校建设之路,胡方如此总结: 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专家的力量永远属于外力,是作为参谋,而非救世主,只有学校自身才是真正的动力。
整体优化的传统名校能做特色吗?
“特色不是项目或活动,而是整体育人风貌不一样”
胡方介绍,刚启动项目时,许多校长打来电话。有人问,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能建成特色学校吗?还有人问,我们学校的师资队伍不行,能不能建特色学校?我们的校舍还不行,能做出特色吗?“大家心里都没底。”
经筛选,重庆市首批选定180所学校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项目试点校。筛选过程遵循多样化的原则,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学校或知名学校,也有农村学校,还有一些是具有一定特色发展基础的学校。“特色学校不等于传统名校。”胡方说。
有一个话题值得探讨。一些传统名校的校长经常说:“你要做特色学校,我就没法做。你看,有的学校整体一般,但可能足球不错,或书法不错,所以就做成了特色学校。而我们学校的足球队不比人家差,书法也不差,哪样都不差,我的学校就是一个整体优化的学校,还需要做什么特色呢?”
“当时很多人以为做特色学校就是做某一些项目或活动。”基于校长们的这些问题,胡方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题为《特色学校:学校文化的选择与建构》的文章来予以回应。
她说,清华大学的特色是什么?北京大学的特色又是什么?没有人会说某一个学科能代表这两所传统名校,但是你会感觉得到它们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什么不一样呢?是文化。
在胡方看来,真正成为品牌的特色学校,应该是整体育人风貌的不一样,或者说从这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和其他学校不一样,而不是某一活动或某一学科的老师不一样,更不是功能场室比人家建得多,因为这都是技术层面的变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的变革。
既然育人风貌才是特色学校最后的体现标准,那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胡方表示,学校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特色,这一特色好在哪里,最终还是需要育人风貌来说明情况。不过,她现在选择了另外一个词来表述,即“学校质量”。“我们过去所撰写的专著,更多地关注特色文化理念、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等,这一次添加了新的版块——特色结果,并下设“特色校长” “特色教师” “学生特色”三个模块。
“要知道,特色学校或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不是另外贴牌,而是帮其把已经做得很好的方面予以清晰化、明了化,凸显文化传承。”胡方强调,“挖掘文化资源时要注意其时空性,不是你有这样的历史就可以躺在那里睡觉。学校挖出一个校碑,或是一个百年书院,并非这样就叫有文化。”文化的传承,要有新的发展、新的血脉、新的内涵。不是把过去的家底刨出来就好像完事了,真正把特色文化做得好的学校,一定是基于現在的时代变化。
特色学校建设,先局部OR先整体?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路径”
说到文化建设,很多学校觉得很难,感觉离自己太远了。于是,把文化变成了墙上的标语,变成了一些形式化的语言。胡方曾到贵州的一所学校考察。那所学校依山而建,一路走来都能看到教风、学风等标语。可是,她一句也能没记住。后来,她问这所学校的老师与学生,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学校到底做了什么。
这时候,胡方意识到新的问题出现了:特色文化怎么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成了各种文字的堆砌呢?
曾有记者向胡方提问,现在大家言必称“特色”,好像不说“特色”就不行,这到底是不是个问题?
“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胡方认为,在计划经济年代,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大家都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之路,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做,校长、老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优势发展都无法得到体现。这种情况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多元化背景,也不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说‘特色’没有错,关键要看怎么说、怎么做,”胡方表示,“这就要回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体的特色文化和特色理念,是从局部的特色项目中提炼或生发出来的。”
又有校长问:“我的学校是全新建设的,暂时没有什么优势项目,但我可以先把顶层设计做出来,沿着这个目标去发展,五年、十年以后就成为那样的特色学校,可不可以呢?”胡方的回答是,那就要考虑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队伍,才能支撑这些设想。这个顶层设计不是空的,一定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来体现和支撑的。
局部和整体这两方面是循环往复的过程。那么,到底应该先做哪件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路径。必须注意的是,有的学校连基本的管理规范都还没建立,走进学校能看到墙上的学生脚印,到处乱七八糟的,常规的课程开设都有困难。像这样的学校,一下子说很“高大上”的东西是不现实的,所以还是先从局部做起比较好:能够有一门课程,有一些特色项目,先把特色理念做出来,从一个点出发,再以点带面。 还有一个误区要注意,很多学校都在纠结:我这到底算不算特色,因为做书法的学校很多啊,提“尚美”的也很多啊……胡方回应:“全国校长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你要找一个没人用过的新词并不容易,也没这个必要。别人做了你也可以做,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大家的方法和路径并不一样。”
重庆有什么评价模型和操作经验?
“定性定量相结合,数据分析发挥诊断作用”
据介绍,重庆以市教委名义出台的关于特色学校评价的文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民办中小学的评价。
评价模型分以下几大版块:一是特色理念,要看校长有没有想清楚、能不能讲明白你到底是什么样的特色学校,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二是特色实践(特色实施),关注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课堂教学,把一些实践的维度放进去;三是特色保障,即相关支持的条件,比如开展的特色科研,课程活动的场地设施和资源建设等;四是特色成果,就是学校特色如何体现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
总之,我们的总体想法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互结合。每一个评估结论的得出,不仅基于数据和专家的现场评判,还基于深度的观察和访谈。每次评估前,我们都会采用问卷或其他现场评估工具,先收集数据,出具数据报告。专家先看报告,再到现场听校长汇报,进行访谈。如果这个维度专家的判断和数据一致,那就可以评分;如果专家感觉和数据不一致,那就要再次收集信息。如果某位专家的评分与数据信息不一样,那么还需要做出特别说明,目的就是避免专家的主观判断,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尽量让评估结论更为科学。
为什么要采用数据来评分?胡方曾做过一个数据报告,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和老师对学校的认同度和归属感。据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度比较高的有三大因素:校园环境、学校特色活动、师生关系。这三大因素决定一个学生或一名教師对学校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再比如,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理念,但这个理念的认同度到底高不高呢?经评估发现,部分学校的师生对本校理念的认同度不高。为什么?数据反馈说,学校理念在形成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老师们都没参与。这也是很多校长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校长认为老师们做不来这事,也有校长说“老师们太忙了,我们帮他们把这些事做了”。在理念形成过程中,有天然的缺失,所以不可能有很高的认同度。给予教师发表意见的过程,其实就是凝聚人心的过程。
胡方表示,他们试图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来告诉校长特色办学要关注什么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即将遇到什么困难和瓶颈。
需要说明的是,评估不是为了鉴定,不是贴标签、下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诊断的作用,要能给学校带来一些反馈和意见,需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
重庆十年特色学校建设经验是什么?
“政策驱动,学术引领,学校主动发展。"
“2006年,重庆市教委分管领导在全市组织参与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那时候,关于学校特色建设或学校品牌建设的概念很少,我几乎没有资料可查,论文、专著稀少。现在回头看当年写的课题方案,感觉十分稚嫩、不成熟。”胡方坦言,当年执笔时她不大了解什么是特色学校。那么,为什么她会一直选择这个方向去做呢?
“当年我做教育科研,做课题管理,一开始提出的题目是‘科研特色学校’,因为每所学校的科研选题和资源都不一样,所选择的路径也不一样。当时有个初步想法,可不可以做‘科研特色学校’,我把这个名词一抛出来,领导把脉,最后敲定做‘特色学校’。虽然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建成特色学校。”
同时,胡方表示,在特色学校建设当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告诉别人: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究竟有什么地方比人家优秀,即清楚地说出“我究竟好在哪里”,这就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关键词。
回顾重庆十年特色学校建设之路,胡方如此总结: 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专家的力量永远属于外力,是作为参谋,而非救世主,只有学校自身才是真正的动力。
整体优化的传统名校能做特色吗?
“特色不是项目或活动,而是整体育人风貌不一样”
胡方介绍,刚启动项目时,许多校长打来电话。有人问,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能建成特色学校吗?还有人问,我们学校的师资队伍不行,能不能建特色学校?我们的校舍还不行,能做出特色吗?“大家心里都没底。”
经筛选,重庆市首批选定180所学校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项目试点校。筛选过程遵循多样化的原则,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学校或知名学校,也有农村学校,还有一些是具有一定特色发展基础的学校。“特色学校不等于传统名校。”胡方说。
有一个话题值得探讨。一些传统名校的校长经常说:“你要做特色学校,我就没法做。你看,有的学校整体一般,但可能足球不错,或书法不错,所以就做成了特色学校。而我们学校的足球队不比人家差,书法也不差,哪样都不差,我的学校就是一个整体优化的学校,还需要做什么特色呢?”
“当时很多人以为做特色学校就是做某一些项目或活动。”基于校长们的这些问题,胡方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题为《特色学校:学校文化的选择与建构》的文章来予以回应。
她说,清华大学的特色是什么?北京大学的特色又是什么?没有人会说某一个学科能代表这两所传统名校,但是你会感觉得到它们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什么不一样呢?是文化。
在胡方看来,真正成为品牌的特色学校,应该是整体育人风貌的不一样,或者说从这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和其他学校不一样,而不是某一活动或某一学科的老师不一样,更不是功能场室比人家建得多,因为这都是技术层面的变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的变革。
既然育人风貌才是特色学校最后的体现标准,那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胡方表示,学校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特色,这一特色好在哪里,最终还是需要育人风貌来说明情况。不过,她现在选择了另外一个词来表述,即“学校质量”。“我们过去所撰写的专著,更多地关注特色文化理念、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等,这一次添加了新的版块——特色结果,并下设“特色校长” “特色教师” “学生特色”三个模块。
“要知道,特色学校或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不是另外贴牌,而是帮其把已经做得很好的方面予以清晰化、明了化,凸显文化传承。”胡方强调,“挖掘文化资源时要注意其时空性,不是你有这样的历史就可以躺在那里睡觉。学校挖出一个校碑,或是一个百年书院,并非这样就叫有文化。”文化的传承,要有新的发展、新的血脉、新的内涵。不是把过去的家底刨出来就好像完事了,真正把特色文化做得好的学校,一定是基于現在的时代变化。
特色学校建设,先局部OR先整体?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路径”
说到文化建设,很多学校觉得很难,感觉离自己太远了。于是,把文化变成了墙上的标语,变成了一些形式化的语言。胡方曾到贵州的一所学校考察。那所学校依山而建,一路走来都能看到教风、学风等标语。可是,她一句也能没记住。后来,她问这所学校的老师与学生,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学校到底做了什么。
这时候,胡方意识到新的问题出现了:特色文化怎么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成了各种文字的堆砌呢?
曾有记者向胡方提问,现在大家言必称“特色”,好像不说“特色”就不行,这到底是不是个问题?
“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胡方认为,在计划经济年代,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大家都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之路,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做,校长、老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优势发展都无法得到体现。这种情况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多元化背景,也不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说‘特色’没有错,关键要看怎么说、怎么做,”胡方表示,“这就要回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体的特色文化和特色理念,是从局部的特色项目中提炼或生发出来的。”
又有校长问:“我的学校是全新建设的,暂时没有什么优势项目,但我可以先把顶层设计做出来,沿着这个目标去发展,五年、十年以后就成为那样的特色学校,可不可以呢?”胡方的回答是,那就要考虑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队伍,才能支撑这些设想。这个顶层设计不是空的,一定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来体现和支撑的。
局部和整体这两方面是循环往复的过程。那么,到底应该先做哪件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路径。必须注意的是,有的学校连基本的管理规范都还没建立,走进学校能看到墙上的学生脚印,到处乱七八糟的,常规的课程开设都有困难。像这样的学校,一下子说很“高大上”的东西是不现实的,所以还是先从局部做起比较好:能够有一门课程,有一些特色项目,先把特色理念做出来,从一个点出发,再以点带面。 还有一个误区要注意,很多学校都在纠结:我这到底算不算特色,因为做书法的学校很多啊,提“尚美”的也很多啊……胡方回应:“全国校长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你要找一个没人用过的新词并不容易,也没这个必要。别人做了你也可以做,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大家的方法和路径并不一样。”
重庆有什么评价模型和操作经验?
“定性定量相结合,数据分析发挥诊断作用”
据介绍,重庆以市教委名义出台的关于特色学校评价的文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民办中小学的评价。
评价模型分以下几大版块:一是特色理念,要看校长有没有想清楚、能不能讲明白你到底是什么样的特色学校,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二是特色实践(特色实施),关注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课堂教学,把一些实践的维度放进去;三是特色保障,即相关支持的条件,比如开展的特色科研,课程活动的场地设施和资源建设等;四是特色成果,就是学校特色如何体现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
总之,我们的总体想法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互结合。每一个评估结论的得出,不仅基于数据和专家的现场评判,还基于深度的观察和访谈。每次评估前,我们都会采用问卷或其他现场评估工具,先收集数据,出具数据报告。专家先看报告,再到现场听校长汇报,进行访谈。如果这个维度专家的判断和数据一致,那就可以评分;如果专家感觉和数据不一致,那就要再次收集信息。如果某位专家的评分与数据信息不一样,那么还需要做出特别说明,目的就是避免专家的主观判断,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尽量让评估结论更为科学。
为什么要采用数据来评分?胡方曾做过一个数据报告,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和老师对学校的认同度和归属感。据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度比较高的有三大因素:校园环境、学校特色活动、师生关系。这三大因素决定一个学生或一名教師对学校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再比如,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理念,但这个理念的认同度到底高不高呢?经评估发现,部分学校的师生对本校理念的认同度不高。为什么?数据反馈说,学校理念在形成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老师们都没参与。这也是很多校长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校长认为老师们做不来这事,也有校长说“老师们太忙了,我们帮他们把这些事做了”。在理念形成过程中,有天然的缺失,所以不可能有很高的认同度。给予教师发表意见的过程,其实就是凝聚人心的过程。
胡方表示,他们试图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来告诉校长特色办学要关注什么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即将遇到什么困难和瓶颈。
需要说明的是,评估不是为了鉴定,不是贴标签、下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诊断的作用,要能给学校带来一些反馈和意见,需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