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戏剧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元代杂剧时发展到顶峰成为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之一,受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元杂剧在文学创作手法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其中梦境的描写在元杂剧中得到了极为普遍的运用,通过多种不同类型梦境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元杂剧的表现内容。在元杂剧中作者大多借助梦境来构造真善美的理想世界或是达成某种现实写作中无法实现的情景,杂剧中朦胧模糊的梦境的大量自觉的运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仔细的研究,同时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其社会功用、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其文学价值。
关键词:元杂剧;梦境; 类型
纵观元代的杂剧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梦境这一写作元素在剧作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虽然它在整出儿剧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这种写作手法带来的影响确实是不容小觑的,它能使剧情在短时间内完成巨大的跳跃对全剧的情节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尤其是在悲剧作品中梦境的出现一般情况下会造成全剧感情基调的陡变牵引着观众的情绪变化。对于元代杂剧中梦境的大量运用这一现象我们要植根于元代特殊的社会大环境进行探究,辩证的分析梦境的不同层面的价值与意义。
写梦的场景在历代的文学体裁中都有所涉及,像最初的《诗经》中的梦诗到后来的《红楼梦》,关于梦的描写贯穿着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创作的始终。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梦还作为一种意象被人们所接受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其中唐诗宋词中梦意象的应用最为人们所称赞。在元代梦境更是被广泛的运用于杂剧创作中,而且梦境描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通常分為以下三类:
1梦兆型——预见未来的镜子
梦兆型的杂剧题材中梦境通常是作为警醒劝告世人的载体,像是一面能预见未来的镜子,有事先预兆的作用,这时的梦境在剧作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这一类的梦境写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像主要侧重度脱说教的神仙道化剧大部分都是这种创作模式,这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马致远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书生卢生在客栈遇到吕洞宾,吕洞宾劝其放弃功名修道成仙,可是卢生却说:“我十年苦志,一举成名,是荷包里的东西,拿得定的。神仙事渺渺茫茫,有什么准程。”可是当入梦后卢生虽考取功名官拜元帅,威风八面。可是身处宦海中的他,经历了喝酒吐血(酒)、妻子变心(色)、受贿卖阵(财)、争执被杀(气)等一连串惊心骇魄的事件,幡然醒悟美梦终将破灭。作者从事情发展的因果关系出发对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进行大胆的猜测,并将这种对于事情发展的前瞻性的视角投射到梦境中(这其中明显蕴含着早期先民巫术占卜思想的痕迹)进而通过梦境来警示人们,引发人们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的思考,对时代弊病的反思,从而达到教化度脱人民的作用。
2梦圆型——充满自由的理想国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由于元代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取消科举取士的政策所以元代对人性尤其是文人的压迫较之前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元代知识分子的才能在政治上得不到施展就转而将这种智慧才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和满腹的才思,借一支生花妙笔来构筑自己崇尚的更加圆满的理想国,而这种理想国的载体大都是通过虚幻的梦境来实现的。
元代尖锐的社会冲突孕育了追求人性自由的思想萌芽,像马致远的《汉宫秋》讲述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汉元帝虽贵为一朝天子但是他是一个“不自由”的人物。他与昭君两情相悦,但是受奸臣迫坏,他被迫将自己心爱的女人拱手让与他人。虽然他悲痛不堪但是他身不由己或者说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封建社会中君王应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儿女私情岂可与之相比。封建礼教极力遏制泯灭人性的感性和灵性层面,一味的鼓吹理性,要存天理灭人欲,即使高高在上的君王也深深的受到这种思想的迫害。最后“昭君死于江,而以元帝一梦作结”现实的黑暗与压抑让作者将对现实世界中对人性自由的理想的追求嫁接到梦境中,在梦境中汉元帝与昭君相见。梦中没有封建纲常的束缚,没有对于人性的压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憧憬在幻想的梦境中得以实现。
3托梦型——人与鬼神交流的媒介
元杂剧的故事冲突中大多是在善与恶的对立中展开的,善恶两不相容使矛盾冲突最大化。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剧情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展开,陈腐的封建制度,唯利是图的贪官污吏梼杌,横行霸道的地痞无赖张驴儿共同导致了善良的窦娥含冤而死的悲剧,她因正义得不到伸张而发下三桩誓愿来控诉黑暗社会的是非不分,三桩誓愿一一应验,可见其冤情之深。后来窦娥的冤魂得不到托生,作者让含冤的窦娥通过托梦将自己的冤情告诉了做官的父亲,窦天章在梦境中见到女儿的冤魂了解到了女儿的冤情,认识到了这种正邪的颠倒。于是在梦境的引导下帮助窦娥洗刷了冤情,惩治了作恶之人,还给了窦娥清白。现实社会中人们不可能与神仙鬼怪进行交流但虚幻的梦境中达到这种交流不会让读者感到奇怪的,因为梦境本身就有一种神秘色彩,戏剧中的托梦情节不仅联系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戏剧的可读性。
元杂剧中梦境的多种表现类型扩大了戏剧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所以元代剧作家们对于梦境的运用十分普遍。正所谓我手写我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是有自己的创作意图的,剧作家精心构筑的梦境中实际上承担着某些理想化的东西,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只能借助梦境来表达的东西。
元杂剧中加入梦境的写作手法使得整个剧作充满了饱和感与巨大的表现张力。现实生活中的情形与梦境中的情形穿越时空在相同的作品中相碰撞,这样的故事架构背景使剧作者有了更多的艺术才能施展的余地,作者可以尽情的在其中进行尝试与创作,所以元杂剧作者大多利用了现实与梦境的对比来进行了多层次的主题表达。一种表达方式多种主题解读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性给人们带来了更精彩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隋树森.元曲选外编[M].中华书局,1958.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
[4]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4月.
作者简介:
韩美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 要:戏剧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元代杂剧时发展到顶峰成为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之一,受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元杂剧在文学创作手法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其中梦境的描写在元杂剧中得到了极为普遍的运用,通过多种不同类型梦境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元杂剧的表现内容。在元杂剧中作者大多借助梦境来构造真善美的理想世界或是达成某种现实写作中无法实现的情景,杂剧中朦胧模糊的梦境的大量自觉的运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仔细的研究,同时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其社会功用、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其文学价值。
关键词:元杂剧;梦境; 类型
纵观元代的杂剧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梦境这一写作元素在剧作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虽然它在整出儿剧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这种写作手法带来的影响确实是不容小觑的,它能使剧情在短时间内完成巨大的跳跃对全剧的情节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尤其是在悲剧作品中梦境的出现一般情况下会造成全剧感情基调的陡变牵引着观众的情绪变化。对于元代杂剧中梦境的大量运用这一现象我们要植根于元代特殊的社会大环境进行探究,辩证的分析梦境的不同层面的价值与意义。
写梦的场景在历代的文学体裁中都有所涉及,像最初的《诗经》中的梦诗到后来的《红楼梦》,关于梦的描写贯穿着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创作的始终。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梦还作为一种意象被人们所接受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其中唐诗宋词中梦意象的应用最为人们所称赞。在元代梦境更是被广泛的运用于杂剧创作中,而且梦境描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通常分為以下三类:
1梦兆型——预见未来的镜子
梦兆型的杂剧题材中梦境通常是作为警醒劝告世人的载体,像是一面能预见未来的镜子,有事先预兆的作用,这时的梦境在剧作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这一类的梦境写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像主要侧重度脱说教的神仙道化剧大部分都是这种创作模式,这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马致远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书生卢生在客栈遇到吕洞宾,吕洞宾劝其放弃功名修道成仙,可是卢生却说:“我十年苦志,一举成名,是荷包里的东西,拿得定的。神仙事渺渺茫茫,有什么准程。”可是当入梦后卢生虽考取功名官拜元帅,威风八面。可是身处宦海中的他,经历了喝酒吐血(酒)、妻子变心(色)、受贿卖阵(财)、争执被杀(气)等一连串惊心骇魄的事件,幡然醒悟美梦终将破灭。作者从事情发展的因果关系出发对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进行大胆的猜测,并将这种对于事情发展的前瞻性的视角投射到梦境中(这其中明显蕴含着早期先民巫术占卜思想的痕迹)进而通过梦境来警示人们,引发人们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的思考,对时代弊病的反思,从而达到教化度脱人民的作用。
2梦圆型——充满自由的理想国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由于元代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取消科举取士的政策所以元代对人性尤其是文人的压迫较之前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元代知识分子的才能在政治上得不到施展就转而将这种智慧才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和满腹的才思,借一支生花妙笔来构筑自己崇尚的更加圆满的理想国,而这种理想国的载体大都是通过虚幻的梦境来实现的。
元代尖锐的社会冲突孕育了追求人性自由的思想萌芽,像马致远的《汉宫秋》讲述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汉元帝虽贵为一朝天子但是他是一个“不自由”的人物。他与昭君两情相悦,但是受奸臣迫坏,他被迫将自己心爱的女人拱手让与他人。虽然他悲痛不堪但是他身不由己或者说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封建社会中君王应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儿女私情岂可与之相比。封建礼教极力遏制泯灭人性的感性和灵性层面,一味的鼓吹理性,要存天理灭人欲,即使高高在上的君王也深深的受到这种思想的迫害。最后“昭君死于江,而以元帝一梦作结”现实的黑暗与压抑让作者将对现实世界中对人性自由的理想的追求嫁接到梦境中,在梦境中汉元帝与昭君相见。梦中没有封建纲常的束缚,没有对于人性的压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憧憬在幻想的梦境中得以实现。
3托梦型——人与鬼神交流的媒介
元杂剧的故事冲突中大多是在善与恶的对立中展开的,善恶两不相容使矛盾冲突最大化。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剧情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展开,陈腐的封建制度,唯利是图的贪官污吏梼杌,横行霸道的地痞无赖张驴儿共同导致了善良的窦娥含冤而死的悲剧,她因正义得不到伸张而发下三桩誓愿来控诉黑暗社会的是非不分,三桩誓愿一一应验,可见其冤情之深。后来窦娥的冤魂得不到托生,作者让含冤的窦娥通过托梦将自己的冤情告诉了做官的父亲,窦天章在梦境中见到女儿的冤魂了解到了女儿的冤情,认识到了这种正邪的颠倒。于是在梦境的引导下帮助窦娥洗刷了冤情,惩治了作恶之人,还给了窦娥清白。现实社会中人们不可能与神仙鬼怪进行交流但虚幻的梦境中达到这种交流不会让读者感到奇怪的,因为梦境本身就有一种神秘色彩,戏剧中的托梦情节不仅联系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戏剧的可读性。
元杂剧中梦境的多种表现类型扩大了戏剧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所以元代剧作家们对于梦境的运用十分普遍。正所谓我手写我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是有自己的创作意图的,剧作家精心构筑的梦境中实际上承担着某些理想化的东西,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只能借助梦境来表达的东西。
元杂剧中加入梦境的写作手法使得整个剧作充满了饱和感与巨大的表现张力。现实生活中的情形与梦境中的情形穿越时空在相同的作品中相碰撞,这样的故事架构背景使剧作者有了更多的艺术才能施展的余地,作者可以尽情的在其中进行尝试与创作,所以元杂剧作者大多利用了现实与梦境的对比来进行了多层次的主题表达。一种表达方式多种主题解读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性给人们带来了更精彩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隋树森.元曲选外编[M].中华书局,1958.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
[4]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4月.
作者简介:
韩美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