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军勤务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程颢注重内心的练养,追求“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精神境界,在修养工夫上强调“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认为经过“诚敬”的修养,便可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程颢确立了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围绕着这一理想的精神境界,程颢构造了独到的修养工夫。程颢的修养工夫主要为“诚敬”。
关键词:程颢;修养工夫
程颢,字伯淳,宋代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修养工夫是宋代理学家一直关注的话题,程颢也不例外。他注重内心的练养,追求“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精神境界,在修养工夫上强调“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认为经过“诚敬”的修养,便可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
《识仁篇》与《定性书》是两篇代表程颢思想的重要著作。《定性书》原称《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是程颢回答张载所问“如何定性”的一封回信。张载认为定性的障碍在于外物的诱惑,由于外物的诱惑而造成内心的动荡,然而根絕外物的诱惑又十分困难。程颢否定了张载的这种驱逐外物的定性方法。程颢认为执着于消除外物的诱惑,只可使得这一方面消除而另一方面又出现,如此忙碌却得不到根本的解决。程颢认为定性,并不是要驱逐外物。因为外物并不是造成心念动荡的根本原因,他说:“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这种内外之分的不当之处即在于“自私而用智”,因个人的私利而蒙蔽不能明觉,使人产生失望、烦恼、怨恨、欲求等不当的情感。这便是产生心念动荡的本质原因,针对此程颢提出了取消内外之分的定性方法。程颢说:“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消除内外的区分对待,便可不执著外物,即达到“无我”、“无执”之境,即“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之境。
《订顽》思想之核心是将整个宇宙视为大家庭,天地视为父母。个体虽然渺小,但充满天地之间的气,天地之性是个体本然之性。并且,程颢从中确立了感通之德,此德从个人向家庭、国家展开,并推达天下。从“吾性”、“吾同胞”、“吾与”可以看出,宇宙的一切都与自己有着直接的关系。程颢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天地之理”,一人之心可以推达天下而为天下之心,一物之理可以推达天下而为天下之理。自己自然有对天下的担当义务。故《定性书》和《识仁篇》里,程颢确立了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识仁定性,浑然与物同体便是圣贤气象、孔颜乐处。围绕着这一理想的精神境界,程颢构造了独到的修养工夫。
程颢并非直接从解决人性的偏差入手,而是先要意识到“与万物为一体”,然后“诚敬存之”。程颢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便是约处。《易》之《乾卦》言圣人之学,《坤卦》言贤人之学,惟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至于圣人,亦止如是,更无别途。穿凿系累,自非道理。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不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心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也。“思无邪”,“无不敬”,只此两句,循而行之,安得有差?有差者,皆由不敬不正也。
人性的修养,要首先认识到个人与万物是一体的,然后消除内外区分并长记不忘。人们依此行事,久而久之自然也就达到“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虽然识得此境界,却未达到此境界,那么如何才能做得呢?程颢说:“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不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全之物。”①程颢确立了人性在“理”的层面上是完全之物,所谓的污坏,是沾染气而产生,恶本非恶。程颢说:“学者须全体此心,学虽未尽,若事物之来,不可不应,但随分限应之,虽不中,不远矣。”②此句肯定了在未到达此境界时,亦可以依照此境界行事,并认为即使是达不到也会差太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性本来即是天然自足的。这就为这种修养论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
并且程颢还认为圣人也是依照这个方法,没有其他的途径。若人不能持守,则为私心所遮蔽,便会忧愁气馁,人性则得不到修养。程颢的这种修养工夫,便是《论语》所说的“思无邪”、“无不敬”。“思无邪”便是消除内外区分,便是“明天理”;“无不敬”便是持守,便是“敬”。
程颢的修养工夫,并非是使人性迅速达到理想之境,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的过程。若有求速效之心,便是为己,便是私心了,仍须去除。除了“诚敬”外,不需要纤毫之力,久之自然能达到理想之境。故程颢的修养工夫主要为“诚敬”。程颢说:“‘修辞立其诚’,不可不仔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诚是修业之根本,人性之修养首先要立诚,诚便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即是认识并确立“与万物为一体”之境界,
对于程颢的“敬”,他说:“只恭而不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谓敬为和乐则不可,然敬须和乐。”敬不同于“和乐”,但敬也不可失去“和乐”,“诚敬”必然是要与“和乐”合一的,固不可拘谨、严肃。他又说:“执事须是敬,又不可矜持太过。”行事要依照“与万物为一体”来行事,但又不能过分执着,过分执着便会失去人性的自由活泼。程颢的“敬”不同于程颐,“一方面,他强调‘诚’的积极涵养,认为以诚敬存养,不必处处防检。另一方面,主张在用敬的时候,注意‘勿忘勿助’,不要过分著力把持。”因此在程颢看来,敬但又不失掉自由、活泼、和乐,或者说自由、活泼、安乐正是敬的规定。
程颢的修养论,便是由“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而推出“诚敬”的修养工夫。在程颢看来,本体上“天人合一”的,“与万物为一体”又是本身已然自有的,那么修养的方法就是简易的。只需要破除“内外之分”的立场,并长记不忘,不费纤毫之力便可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
注释:
①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②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摘 要:程颢注重内心的练养,追求“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精神境界,在修养工夫上强调“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认为经过“诚敬”的修养,便可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程颢确立了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围绕着这一理想的精神境界,程颢构造了独到的修养工夫。程颢的修养工夫主要为“诚敬”。
关键词:程颢;修养工夫
程颢,字伯淳,宋代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修养工夫是宋代理学家一直关注的话题,程颢也不例外。他注重内心的练养,追求“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精神境界,在修养工夫上强调“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认为经过“诚敬”的修养,便可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
《识仁篇》与《定性书》是两篇代表程颢思想的重要著作。《定性书》原称《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是程颢回答张载所问“如何定性”的一封回信。张载认为定性的障碍在于外物的诱惑,由于外物的诱惑而造成内心的动荡,然而根絕外物的诱惑又十分困难。程颢否定了张载的这种驱逐外物的定性方法。程颢认为执着于消除外物的诱惑,只可使得这一方面消除而另一方面又出现,如此忙碌却得不到根本的解决。程颢认为定性,并不是要驱逐外物。因为外物并不是造成心念动荡的根本原因,他说:“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这种内外之分的不当之处即在于“自私而用智”,因个人的私利而蒙蔽不能明觉,使人产生失望、烦恼、怨恨、欲求等不当的情感。这便是产生心念动荡的本质原因,针对此程颢提出了取消内外之分的定性方法。程颢说:“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消除内外的区分对待,便可不执著外物,即达到“无我”、“无执”之境,即“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之境。
《订顽》思想之核心是将整个宇宙视为大家庭,天地视为父母。个体虽然渺小,但充满天地之间的气,天地之性是个体本然之性。并且,程颢从中确立了感通之德,此德从个人向家庭、国家展开,并推达天下。从“吾性”、“吾同胞”、“吾与”可以看出,宇宙的一切都与自己有着直接的关系。程颢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天地之理”,一人之心可以推达天下而为天下之心,一物之理可以推达天下而为天下之理。自己自然有对天下的担当义务。故《定性书》和《识仁篇》里,程颢确立了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识仁定性,浑然与物同体便是圣贤气象、孔颜乐处。围绕着这一理想的精神境界,程颢构造了独到的修养工夫。
程颢并非直接从解决人性的偏差入手,而是先要意识到“与万物为一体”,然后“诚敬存之”。程颢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便是约处。《易》之《乾卦》言圣人之学,《坤卦》言贤人之学,惟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至于圣人,亦止如是,更无别途。穿凿系累,自非道理。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不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心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也。“思无邪”,“无不敬”,只此两句,循而行之,安得有差?有差者,皆由不敬不正也。
人性的修养,要首先认识到个人与万物是一体的,然后消除内外区分并长记不忘。人们依此行事,久而久之自然也就达到“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虽然识得此境界,却未达到此境界,那么如何才能做得呢?程颢说:“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不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全之物。”①程颢确立了人性在“理”的层面上是完全之物,所谓的污坏,是沾染气而产生,恶本非恶。程颢说:“学者须全体此心,学虽未尽,若事物之来,不可不应,但随分限应之,虽不中,不远矣。”②此句肯定了在未到达此境界时,亦可以依照此境界行事,并认为即使是达不到也会差太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性本来即是天然自足的。这就为这种修养论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
并且程颢还认为圣人也是依照这个方法,没有其他的途径。若人不能持守,则为私心所遮蔽,便会忧愁气馁,人性则得不到修养。程颢的这种修养工夫,便是《论语》所说的“思无邪”、“无不敬”。“思无邪”便是消除内外区分,便是“明天理”;“无不敬”便是持守,便是“敬”。
程颢的修养工夫,并非是使人性迅速达到理想之境,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的过程。若有求速效之心,便是为己,便是私心了,仍须去除。除了“诚敬”外,不需要纤毫之力,久之自然能达到理想之境。故程颢的修养工夫主要为“诚敬”。程颢说:“‘修辞立其诚’,不可不仔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诚是修业之根本,人性之修养首先要立诚,诚便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即是认识并确立“与万物为一体”之境界,
对于程颢的“敬”,他说:“只恭而不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谓敬为和乐则不可,然敬须和乐。”敬不同于“和乐”,但敬也不可失去“和乐”,“诚敬”必然是要与“和乐”合一的,固不可拘谨、严肃。他又说:“执事须是敬,又不可矜持太过。”行事要依照“与万物为一体”来行事,但又不能过分执着,过分执着便会失去人性的自由活泼。程颢的“敬”不同于程颐,“一方面,他强调‘诚’的积极涵养,认为以诚敬存养,不必处处防检。另一方面,主张在用敬的时候,注意‘勿忘勿助’,不要过分著力把持。”因此在程颢看来,敬但又不失掉自由、活泼、和乐,或者说自由、活泼、安乐正是敬的规定。
程颢的修养论,便是由“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而推出“诚敬”的修养工夫。在程颢看来,本体上“天人合一”的,“与万物为一体”又是本身已然自有的,那么修养的方法就是简易的。只需要破除“内外之分”的立场,并长记不忘,不费纤毫之力便可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
注释:
①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②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4页